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言 《前进》2006,(8):38-39
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重点强化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要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一、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的企盼,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什么样的农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概括了20字,在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像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的华西村、山东省平度市同和镇以镇为基础的新农村、河北省迁安市的文明生态村等,都体现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方向。我们党以前多次提出过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这次提出有新的特点:从建设思路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农村凋敝、农业衰弱、农民富不起来,…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4.
自10月下旬以来,德清县把钟管镇作为试点,围绕“争当创业新农民,共建和谐新农村”主题,以培育创业新农民为重点,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落脚点,扎实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教育活动试点工作。明确教育重点。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户等形式,摸清了当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培育创业新农民。针对农民创业意识不强、技能不高、政策不熟,农民培训的阵地薄弱、形式单一,扶持、鼓励农民创业的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制定了实施方案。把如何激发农民…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勾勒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令人向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高度概括了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是“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内我国农村建设的总目标、总思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具体到各地,应当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深入调研,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循序渐进,保证农民群众得实惠,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坚实的基础上起步,在农民群众的广泛拥护中有个良好的开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当前我…  相似文献   

6.
记者:农民监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刘更光: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新农村建设体现了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得实惠”的理念。其中,“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农民监督是管理民主的核心要素。只有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才能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促使农民共同参与公共事物,自己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离开了农民的监…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06,(6):37-37
河南省濮阳县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应农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求平安的需求,在全县深入开展了以“富在濮阳、学在濮阳、稳在濮阳、美在濮阳”为主要内容的农民集中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特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求索》2006,(2)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为加强“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呈现出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价值特质。  相似文献   

9.
关景灵 《传承》2007,(8):54-55
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但在新农村建设中,重物轻人的现象严重。不少地方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却没有对农民进行现代技能教育。由此导致农民"洗脚上田易,洗脑进城难"。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十分重要,是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基石,因此,应把职业技术教学融入基础教育中,大力发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0.
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质,是“五五”普法的重点之一,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作者结合遂川县农村普法工作的实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深化农村普法教育谈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在农村工作的生命线.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投入不行。但是,仅仅投入一些钱甚至是大把的钱,也很难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之“新”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就是要通过新的法律与制度,把农村、农民、农业重新植入一个新的法律环境和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连市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立足本地实际,从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入,紧紧围绕“富”字确定主题,设计载体,落实责任,强化教育,使全市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的富裕程度和文明程度跃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4.
张郁 《人民政坛》2007,(2):10-11
“新农村建设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新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有其全面、深刻的内涵。在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农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培养农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新文明观念……”2007年1月26日,龙岩市新罗区人大常委会副调研员张秋蕙代表在审议发言时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张华华 《当代广西》2006,(19):39-40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新型农民”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崭新认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实质上是指“现代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中国“传统农民”在经济上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16.
《精神文明导刊》2009,(9):45-45
山东省胶南市立足本地实际,坚持以人为本,把加强农民教育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建立了“惠民、富民、育民”一体的教育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一、听民意。寓教于亲民之中。近年来,胶南市委牢固树立把“第一时间”交给群众的执政理念,把做好农民教育工作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实施了各镇、各部门党政班子成员每日轮流公开接访制度。按照谁接访、谁负责的原则,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意见。自2006年开始,胶南市连续三年开展了以访民情、听民意、帮民富、  相似文献   

17.
王晋 《今日民族》2006,(4):10-13
在“十一五”的开局之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响彻云岭大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党和全社会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省各族干部群众正满怀激情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谱写着新农村建设的华章。从本期起,本刊将推出“建设新农村”系列专题,及时报道各地各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以期营造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促进这项惠及各族农民的民心工程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8.
苏星 《当代广西》2006,(4):36-3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目标,给广袤的农村大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中央特别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区围绕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了“百万农民党员实用技术大培训”、“农村科技引领先锋行”、“百万农民党员法律宣传服务大行动”三大主题活动,从而将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与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结合起来。这在广西是一个尝试,良好的效果使全区涉农部门找到了一条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的新路子,各地各部门也从中积累了经验,探索了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创造》2006,(3)
2006年2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中央“一号文件”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8个方面,提出32条支农、惠农的具体措施。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 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相似文献   

20.
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与具体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经济发展、抓新房规划、抓教育文化;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防止“刮风”和片面性,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