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融合新闻报道中的新闻叙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本叙事,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叙事体系。新兴技术发展推动媒介形式由报纸、广播、电视拓展为“三微一端”等新兴载体,融媒时代的新闻产品不仅包含文字、图片,还增加了视频、动图和数据等多种元素,传统新闻叙事策略被打破,新闻叙事在多个维度发生了变化。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突破,融合新闻凭借其包容性较强的内容形式特点,必将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态。  相似文献   

2.
伏羲位居“三皇之首”,既是中国古史中原始渔猎时代的一位英雄,也是中华统一文化的缔造者。有关其传说和文化创造活动在中华统一文化的生发与形成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伏羲氏族的标志——龙图腾,经过整合、演化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区别性特征;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伏羲“大一统”的理念,至今仍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利器和重要理论支柱。伏羲文化就是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文化。深入研究伏羲文化中的统一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新闻侵权责任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侵权责任存在较大差别。新媒体新闻侵权责任需要存在明知或应知;因果关系表现更为复杂;免责减责中存在“避风港”规则的适用与限制;抗辩事由存在传统媒体侵权责任所不具备的新事由。因此,归责原则应完善替代责任制度,明确转载者、中间服务者等特殊侵权主体、共同侵权主体的民事制度,并在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等法律中予以规范表达,在新媒体新闻传播自由、公共资讯利益与个人权利保障之间实现平衡保护。  相似文献   

4.
以天水大地湾文化为代表的渭河流域史前考古发现与伏羲氏族的口传史、文字记载具有非常密切的时空关联。考古发现与历史记载和口传史之间形成相互印证,地下史和地上史相互补充,表明伏羲时代在天水与大地湾文明在时空上相重合,证明史籍记载伏羲生于成纪的真实性。通过伏羲部族的“名随族迁”,有关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普遍地保留在我国各族人民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5.
伏羲形象从战国到汉代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神到帝的演变过程,是层累叠加的结果;西汉末刘歆以“五德终始说”整理古史系统,制造了伏羲与太皞的合二为一;“伏羲传说”源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创世神话,“伏羲生于成纪”说是汉代谶纬迷信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强势发展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它不仅成为新闻传播的“高速路”,而且成为民意民情的“晴雨表”.随着公众利益表达方式的转变,新媒体实现了从“草根”向“主流”角色的嬗变,正成为公众利益表达的前沿阵地.各地公安机关主动适应公众利益表达方式创新的潮流,纷纷开通博客、微博等新媒体,通过新媒体进行公安工作方式的创新,使公安机关的管理也进入新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7.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文化”,这种本源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伏羲文化中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象征;伏羲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其融合性能很好地阐释海外华人心中的民族情结和中国理念。  相似文献   

8.
伏羲文化是华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天水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太极八卦”又是伏羲文化的有机部分。随着伏羲文化的日益深化,研究它的文化内涵,寻求它的数理真缔,必将由天水扩散到全国,甚至覆盖到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姓氏很早的国家。羲里娲乡生黄帝的陇右,因伏羲肇启文明,制嫁娶,正姓氏,女娲繁衍人类,开始华夏第一姓——“风”姓。黄帝子25人,14人得12姓以来,姓氏文化积淀丰厚。“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1]中国的姓氏始自伏羲,伏羲生于陇右天水。甘肃及其天水,是中国姓氏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源出郡望陇右的姓氏,既有三黄五帝中的华夏人文始祖,又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姓氏文物典章、文化遗址盛于中华。  相似文献   

10.
武术,旧称“国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的、最有代表性的“国粹”之一。文章探讨了武术的起源,“开物成务”、观象制器与武械的发明,伏羲创世文明与天水武术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甘肃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的故乡,素有“羲轩桑梓”之美誉。境内伏羲文化遗存、遗址众多。市区西关明代重修的伏羲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祭祀场所。卦台山伏羲庙发现有自先秦以来历代先民祭祀中华先祖的祭祀品,被史学界和考古界认为是8000多年前先民生产生活、祭祀伏羲的场所。1992年8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作为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伏羲文化以其人本性、实践性、兼容性和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源头,而且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揭开伏羲之谜重写中华上古史》一文中,根据多处最新出土文物,证实太昊、伏羲实为一人,首先创造中国最初符号文字及龙的图腾,辨驳史学权威郭沫若、顾颉刚等前辈对伏羲的错误见解,提出重写中华上古史。但因篇幅所限,对伏羲的重要贡献伏羲画卦以及伏羲所处的准确具体年代,却未有论证。  相似文献   

13.
伏羲是开辟中国文明的始祖,《八卦》是中国人在智慧的结晶。伏羲是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中国人类历史应从伏羲写起,中国的文明开始了伏羲时代。  相似文献   

14.
《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人文始祖伏羲在卦台山的渭河得到河图后,依照龙马背上的负图,创画出了先天八卦。接着,伏羲氏族迁徙到黄河流域时,又有神龟负书从洛水出现,创画了后天八卦。这就是《周易·系辞上》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即人文始祖伏羲“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相似文献   

15.
高校博物馆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在主体、内容、方式及效果等方面呈现出新的演进趋势:角色衍化从“一元主导”走向“多元联动”,内涵更新从“传统溯源”走向“与时俱进”,方式表达从“扁平化叙事”走向“立体化解构”,价值转变从“故事文本”走向“情感共振”。高校博物馆应当更加主动地把握好时代机遇,在故事主体的选择获取上,联动多元主体,提升主体讲述效能;在故事内容的概念生成上,重构展陈资源,推动内容与时俱进;在故事方式的表达形式上,搭建多维矩阵,丰富叙事载体;在故事效果的传播扩散上,精准靶向传播,增强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三大叙事”。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贯穿中国近现代史和百年大党奋斗历程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叙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的创新叙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大叙事”在共时与历时的过程中呈现出联动、融汇及统一的趋势,话语叙事发生转变。中国式现代化转向建构话语叙事体系,以强化“理论解释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转向追求中国式现代化之新文明,凸显“民族性”重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转向世界,突破“民族国家”范畴,以中国理念诠释人类文明的具体范式。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是信息传播数字革命的产物,它所拥有的信息传播影响力蕴含着巨大的宣传能量。新媒体背景下的美国军事心理作战,正着力在复杂巨系统信息心理行动、新媒体系统产品生成、自媒体力量手段运用上求突破,以“管理”、“整合”、“公关”、“旋转”、“垄断”、“威逼”、“嵌入”、“雇佣”、“泄密”、“文备”和“转移”等新思维,建构全媒体时代心理作战能力生成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正给传统的传媒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适应这种变革的要求。为了优化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对高职院校新闻专业的网络媒体课程模块设置,就需要根据实践能力要求、综合素质要求和专业岗位要求重新构思,即新课程模块设置包含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网络媒体技能模块和创新类课程模块四大块。  相似文献   

19.
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艺术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为主的“五大文化”为名片,以创作文艺精品为品牌,进一步加大文化交流力度,着力增强天水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20.
天水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体现了天水担当。建设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对于天水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在理论研究、基础建设、文旅融合、对外宣传等方面有较快发展,但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建设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需要突出挖掘伏羲文化精神内涵、坚持伏羲文化传承保护、提升伏羲祭祀影响力、加强基础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强化对外交流、注重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