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温辉 《法学杂志》2001,22(4):33-35
“警告民”是一种新型案件 ,对此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本文通过法理分析 ,对这类案件的可诉性提出质疑 ,认为“警告民”案件不但缺乏法律根据 ,不符合民事诉讼的要件 ,而且也与国家职务关系理论、平等原则、公平原则以及国家公安机关的职能相违。因此 ,这类案件在法理上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2.
田宏杰 《华中电力》2023,(1):129-144
刑民交叉案件是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共存于一案的案件,以解决同一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为依归。因而刑民交叉案件的办理,既要以同一法律事实为前提,又应以同一法律关系为必要。规范冲突范式和目的冲突范式从抽象的法秩序统一层面提出的“排除冲突”标准,有失空泛、笼统,既不能信服地回答规范冲突之问,也不能有效地开出目的冲突解决之方。只有立足于刑法与其前置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具体规范关系,秉持“前置法定性与刑事法定量相统一”的刑事犯罪的生成与认定机理,才能为刑民交叉问题的解决另辟理论路径,进而捍卫刑法的保障法定位,实现刑法的谦抑性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家庭成员”、“直系血亲”、“亲属”等均为法律概念,经营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无权对上述法律概念随意进行解释。“家庭”在法律上等同于户籍,“家庭成员”是指在同一户籍内永久共同生活.每个成员的经济收入都作为家庭共同财产的人。“家庭成员”与“直系血亲”、“亲属”并非同一概念,具有直系血亲关系的人不一定互为家庭成员。 二、根据保险法第十八条的规定.保险合同中规定有关于保险人责任免除条款的,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向投保人明确说明,未明确说明的该条款无效。所谓“明确说明”.是指保险人在与投保人签订保险合同之前或者签订保险合同之时.对于保险合同所约定的免责条款.除了在保险单上提示投保人注意外,还应当对有关免责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等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或其代理人作出解释,以使投保人明了该条款的真实含义和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4.
在责任聚合中,因同一法律事实产生多重结果,行为主体应承担多个部门法规定的责任.民刑责任聚合是责任聚合的突出表现,为“民刑交叉”案件的一部分,但处理民刑责任聚合案件不能简单适用“先刑后民”原则.“先刑后民”的适用应满足责任主体与行为主体一致、同一法律事实以及刑事程序不以民事程序为前提三个条件.责任主体与行为主体不一致时,则应适用“民刑并存”或“先民后刑”原则,民法中的替代责任、补充责任和连带责任是这一类案件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商建刚 《人民司法》2020,(11):92-95
【裁判要旨】诉讼参与人之间在进行民事诉讼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无法割裂,基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而依法产生的责任、权利,人民法院可在同一案件中一并处理技术合同类糾纷案件因履行标的技术性、无形性,履行过程的密集交互性,导致查明事实难度大,对诚实信用的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具有更紧迫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民事审判实践中,如何处理与刑事责令退赔相关联的案件,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由于对“同一事实”“同一法律关系”存在不同理解,与刑事责令退赔相关联的民事案件自立案阶段,就可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刑事责令退赔关联民事案件的处理,无论从法理、规则还是技术上都有进一步深入研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司法公正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维护司法公正是法律人神圣的责任。同属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法官和律师因为近年个别腐败案件的发生,他们之间的职业关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也成为“两会”中人大代表审议最主持人:3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肖扬院长向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做的工作报告中,把“严格规范法官和律师的关系”作为加强人民法院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比去年提出的“隔离带”更加明确。你们认为,法官和律师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用“隔离带”能隔得开吗?汪利民:在现代法制社会中,法官和律师同属法律职业,同受法律教育,同操法律语言,同循法律思维,…  相似文献   

8.
《法学》1991,(1)
经济纠纷案件中的“连带责任”是一个新概念。过去由于实行产品经济,对经济领域中“债”的概念非常淡漠,“连带责任”更无从谈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关系的发展,“连带责任”必然会出现在多种经济法律关系中。当前,我国对“连带责任”虽有若干法律规定,然而实践中仍碰到一些问题。本文根践,就连带责任及其正确适用进行一些探  相似文献   

9.
“私了”案件是指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或其家属,以给予被害人一定的经济补偿为条件,而要求被害人不报案或不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情况。目前,案件“私了”在农村比较突出。案件“私了”,在一定程度上使当事人的私权得以充分的发挥,减少了司法机关的工作,避免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同时,案件“私了”也产生一些弊端,如对依法应当公诉的案件,当事人双方通过“私了”解决,势必丧失了国家公权力的保护,缺乏法律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可见,案件“私了”和公诉权的行使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司法实践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刘森  张松 《人民司法》2012,(5):69-72
刑民交叉案件,又称刑民交织、刑民互涉案件,是指案件性质既涉及刑事法律关系,又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相互间存在交叉、牵连、影响的案件,或根据同一法律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一时难以确定是刑事法律关系还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案件。而"先刑后民"审理模式可以称得上是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模式之王"。通说认为,对于刑事涉及民事或民事涉及刑事类的案件,都应首先对刑事部分进行解决,然后再对民事部分进行审理。这条法律规范之外的原则似乎已成为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惯例。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式  相似文献   

11.
一、知识产权关联案件问题的提出关联案件是指在那些不同的诉讼案件之间,由于在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方面存在关联性,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案件。最常见的情形是,不同的诉讼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相同。在审判实践中人们习惯地称之为“系列案”或“串案”。这种类型的案件在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12.
民事案件案由是案件内容的提要,是法律关系的集中表现。要使案由真正发挥其“案件提要”的作用,避免出现笼统和混乱的情况,那就要根据民法学的理论和民事法律规范的规定,用精炼的语句、简明的形式将案件所反映的那种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揭示出来。这样,确定案由必须达到三条标准:一是“划分类到明确”,能够反映某一类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和案  相似文献   

13.
利益衡量的界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益衡量作为当前法院判决疑难案件的常用方法存在滥用的可能性。利益衡量的滥用可分为“因缺少对利益结构的整体衡量而导致的滥用”和“因超越利益衡量的边界而导致的滥用”,这两者性质不同,解决的途径也不同。为避免利益衡量“因超越利益衡量的边界而导致的滥用”,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是选择妥当的法律制度并在该制度内进行利益衡量,并且其结果应当与整个法律制度相协调,具体界碑包括:“法外空间”不应进行利益衡量;应在妥当的法律制度中进行利益衡量;应在同一法律关系中进行利益衡量;妥当的文义存在于法律制度中;选择妥当的法律规范作为衡量的依据;法律救济不能的案件不进行利益衡量。  相似文献   

14.
刑民聚合类案件的处理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难题.刑民聚合类案件分为法律关系的聚合与法律责任的聚合两类,其中,法律关系聚合类又分为竞合、牵连、多方三种类型.对于这类案件可以采取判断法律关系、选择法律程序、确定法律责任这三步走的案件处理方式:在法律关系的判断上,民事案件与刑事案件有位阶关系和阻却关系两种;在法律程序的选择上,刑事附带民事和刑事、民事分立各有利弊,可将选择权交给被害人,但是出于对被告人权益的保护,不宜采取“先民后刑”的模式;在法律责任的确定上,要注意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之外的其他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国内法中的部门法划分决定了法官发现法律必须进行法律识别。法律识别是指对案件中的事实构成进行法律关系定性或者归类。法律识别可以分为三级一是法律意义识别;二是部门法识别;三是法律关系类型识别;法律关系类型识别又依照法律调整范围的不同有大、小类型之分。法律识别以某一部门法为中心,又必须超越部门法。只有在同一部宪法之下的整个法律体系中,发现与案件事实相关的全部法律规范,并综合权衡各部门法规范的分量,所做出的部门法识别,才能保障法律识别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所谓“涉外”案件,简单讲,就是具有涉外因素的案件。现行有效的、最高人民法院于1988年4月2日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8条规定:“凡民事关系的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法人的;民事关系的标的物在外国领域内的;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的,均为涉外民事关系。”因此,判断一个案件是否“涉外”商事案件的一般标准,就要看该案是否存在以下“涉外”因素:1.当事人一方或双方非中国国籍;2.争议的标的物在国外;3.法律事实发生在国外。有上述因素之一的,即视为“涉外”案件。此外,目前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确立的原则,涉港、澳、台案件在“一国两制”下,比照涉外案件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一“刑事优先”的含义,系指同一案件同时涉及刑事与民事诉讼时,法律赋予刑事诉讼相对民事诉讼之优先权。它是世界各国在处理刑事与民事诉讼具有交叉关系时,决定孰先孰后问题所普遍适用和遵守的一项诉讼原则。“刑事优先”原则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二;其一,某一案件同时涉及刑事与民事诉讼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以刑事为主,民事为从。如果由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法律和相关的司法解释未对予以“因公徇私”明确定性评价。“因公”和“徇私”是两个相对的法律逻辑范畴,体现人性基本属性。徇私具有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和应受惩罚性。本文指出为了牟取本单位利益,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是典型的因公徇私的行为,应进一步明确“因公徇私”行为的法律属性,贯彻罪刑法定,深化案件查处。  相似文献   

19.
对刑事自诉制度现存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刑事诉讼法》第170条明确规定了三类案件属于自诉案件,其中第二类为“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该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最易产生认识误区,本论题着重对其进行研究。从上述法律规定看,该类自诉案件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二是“轻微的”。看起来简单易懂,但在司法实践中却恰恰相反,侦查机关与审判机关对同一案件是否属于自诉案件的判断与操作往往相反。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是否严格掌握了“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这一法定条件。笔者认为,这里所指的被害人所拥有的证据并不包括被害人…  相似文献   

20.
对共同犯罪的案件应根据什么原则定性,既是当前司法实践中颇有争议的难题,也是目前法律规定不甚明确的理论问题。目前,司法机关倾向于按照主犯的罪名定性。“两高”《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中就作了这样的规定,一些教材中也有类似的内容。笔者认为,对共同犯罪的案件一般应按照实行犯的行为来确定罪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