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国家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设计出有效率的公司治理模式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公司治理模式大体可以分为:英美的市场导向型模式、德日的股东监控模式和东南亚国家的家族控制模式等三种主要类型。通过对这三种公司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的比较分析,作者总结了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优缺点和公司治理制度的发展趋势,并从中得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
林勇 《八桂侨刊》2004,(3):22-24
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对制约东南亚华人企业发展的路径依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指出了在治理机制、融资模式、产业进入等方面的路径依赖效应,并就企业如何突破路径依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族治理模式是指控股家族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家族成为企业治理系统中的重要影响力量的治理模式。家族治理模式可分为传统家族治理模式、混合家族治理模式和现代家族治理模式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家族治理模式各有其适用范围,将长期并存,同时它们又是家族治理模式从初级到高级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促使家族治理模式从低级向高级演变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制度环境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华人家族企业文化的特征是以"家"作为其管理模式,是一种集企业文化与权威于一体的家族文化。在"家族至上"的意识下,企业的成员和个体完全归属于家族,个人利益也须服从于家族利益,一切都以家族利益为重。所有的家族成员都有义务尽全力去追求家族的兴旺、发达和荣耀。家族成员都身居要职,掌握着家族企业的隐性知识和核心秘密。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家族的利益和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因此他们都会严守秘密,创新其组织,因而制造出利基产品(Niche Product)而使本身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马来西亚华人中小型家族企业(SMEs)经历世代交替之际,这些华人企业却鲜少着重于如何发展其创办人的隐性知识。然而,为确保企业的永续发展,马来西亚华人企业的新一代已开始将隐性知识更加具体化,培育和创新其企业管理、进行企业改革和改善企业的行销技巧。  相似文献   

5.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四大特点 :产业选择的竞争性 ,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高度集中性 ,内部管理的家族性 ,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对现有的三种治理模式 ,即外部监控型、内部监控型与家庭监控型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 ,对民营中小企业治理现状进行描述。最后 ,在比较分析各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完善中小企业治理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林勇 《八桂侨刊》2001,(2):41-44
跨国并购正日益成为东南亚华人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对东南亚华人企业的跨国并购现象及其原因、动机、形式、行业及区位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华文教育随着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坎坷发展而历经曲折。对东南亚华人族群和华文教育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东南亚华人族群的变迁与华文教育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东南亚华人族群区别于一般少数民族族群,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华文教育的发展需要顺应华人族群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华人人数大量增加和中华文化中的宗亲意识是东南亚华人民族主义兴起的基础;殖民当局的歧视,日本商人的排挤,土著居民的嫉妒,促使东南亚华人对中国的认同;中国政府的重视和各派政治势力的宣扬也是东南亚华人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华人企业经营中的模式问题,诸如用什么方式管理自己的企业王国,如何完成权力转移,家族式管理与专业化管理这两种模式之间,有些什么区别、优劣以及发展趋势等,都是异常重要而又长期缺乏探讨的课题。笔者想论述如下两个问题,希望能引起关注和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正>余彬博士的《主权和移民:东南亚华人契约性身份政治研究》一书,2014年5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五章,共14万余字。该书的研究对象是东南亚华人政治问题。该书首先对身份、身份政治、契约论进行界说,再论及东南亚华人身份问题领域。认为东南亚华人政治的实质是一种身份政治,这种政治的核心变量是主权,其基本关系是主权和移民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了东南亚华人种族身份政治。认为华人政  相似文献   

11.
杨茜 《湖湘论坛》2015,28(2):138-144
家族企业是一种以血缘和婚姻关系为纽带的亲属团体与以经营绩效为目的的企业组织的有机组合形式。家族与企业这种特殊的组织形态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决策、运营机制、用人制度、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的建构等均与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现代企业存在巨大的差别。其差别的根源就在于家族企业的家族性。家族企业中的亲属关系是家族企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的社会条件。当前学界从文化的视角广泛分析了华人家族企业中的亲属关系,整理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家族企业这一特殊的组织形式,从而对家族企业的长久发展提出有效的治理决策。  相似文献   

12.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关系,海外华侨华人约90%聚居在东南亚各地。东南亚华侨社会的变化成为海外华侨社会变化的晴雨表,它代表海外华侨华人的动向。所以研究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演变与发展具有代表性。本文在剖析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演变、发展时,侧重分析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演变发展。 一、落地生根:海外华侨社会的根本性变化 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南亚各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各国民族主义兴起。他们为发展民族经济以巩固政治独立,对华侨及其资本采取同化与融合的政策。与此同时,华侨的祖籍国——中国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尤其土地改革没收了部分华侨的土地和房屋,将一些华  相似文献   

13.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东南亚各国华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在本行业、本地区乃至世界都颇有影响力的著名华人实业家和华资集团。华人经济已成为所在国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推动所在国和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些人因此得出结论:“东南亚华人控制了东南亚的经济命脉”,“主宰和支配了东南亚各国经济”,等等。情况果真如此吗?本文试图就此对东南亚华人经济在所在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粗浅的剖析。  相似文献   

14.
王虎 《八桂侨刊》2007,(2):29-35
华族为东南亚各国民族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由于东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华人社会本身也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华人、华人中不同的群体融入当地社会的进程和方式是不同的。本文试运用派伊"社会化三阶段"理论对马来西亚和泰国华人的政治社会化进行对比分析,管窥东南亚华人政治认同和融入当地社会的不同进程和不同道路。  相似文献   

15.
浅谈儒家思想的“家本位”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中的“家本位”是儒家提出的以家族伦理为基础的伦理思想。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家本位”形成的行为规范也深入地影响了国人的行为习惯,并直接导致了中国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家本位”,形成了由家族成员治理企业的治理模式。我国家族企业要有更大的发展,不仅需要对受“家本位”影响的家族管理方式作出扬弃,而且要实现“家本位”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华侨华人经济处在一个转变过程之中,其自身特点没有完全丧失,自然有其特定的涵义;正确认识华侨华人经济性质,关系到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存发展;东南亚华人经济、华人企业集团和华人经济网络在所在国经济,以及在东盟国家之间,尤其在东南亚与中国的双向交流合作中,扮演着极为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李洁 《八桂侨刊》2008,(1):62-65
东南亚华人在各国的生存问题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层面上,但由于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政策不同,最终也导致了他们的政治与经济地位大有差异,本文以泰国和印尼作比较,探讨华人目前的政治经济地位,并且从历史传统、宗教文化、政府态度等几方面来简单分析造成华人政治经济地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刘绵勇 《求索》2012,(7):20-22,40
影响企业治理形成不同模式的制度环境因素有:市场经济状况、社团的发育程度、法律制度状况、民主的发展程度和文化传统。当前中国的制度环境状况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社团组织不发达、法制建设有待完善、民主发展程度有待加强和厚重的家族文化影响力。中国的制度环境使大多数私营企业选择家族治理模式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而且,中国制度环境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与之相适应,家族治理模式在我国的存在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9.
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可香 《新东方》2005,(3):49-52
家族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虽然股份公司已经成为主导性的企业制度,但是世界大多数中小企业仍采用了这一制度形式,这一事实证明了家族企业依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无论是西方发达的经济国家,还是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制企业。不同国家的家族企业其产权制度的模式也是不同的,本文主要谈一下美、日家族企业及东南亚华人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模式和中国家族企业的"温州模式"。  相似文献   

20.
由于各国融资制度、股权结构与要素市场的差异 ,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 ,并且这三种治理模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我国公司治理主导目标模式的选择 ,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与吻合公司治理模式国际趋同的演变趋势 ,定位于“基于多方监控主体并存的、以内部监控为主”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