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剧烈转型期,性别观念的变迁除受到社会宏观制度变革的影响和形塑外,也受到个体所处生命周期差异的影响。基于生命周期视角提出的同期群分析,因其捕捉到了历史性经历和经历式生命阶段两个时间维度,而在社会变迁研究中备受推崇。为了深化性别观念变迁研究,文章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相关数据,从同期群、同龄人及代际等不同视角出发,揭示了1990-2010年中国城镇女性对"男主外,女主内"这一性别观念的态度变迁轨迹和特点,以及不同参照视角下性别分工观念变迁的异同,为深入研究性别观念的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6月2日上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了"性别与哲学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以色列、冰岛和中国的学者分别从伦理学、历史学和哲学等视角深入探讨了各种性别研究议题,其中包括现代西方性别观念的历史流变,如何在当代哲学视域中加强女性主义视角,以及如何结合中国传统哲学资源解决当代中国性别问题。一、性别观念的流变及启示美国常青州立学院教授斯蒂芬·库恩茨从历史学角度阐  相似文献   

3.
在问卷调查并结合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对硕士研究生的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男女硕士生都注重情感和品质,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性别文化和观念的影响,硕士生择偶标准存在性别差异:女硕士生对异性的性格品质要求兼具传统与现代,而男硕士生对择偶对象的性格品质要求具有现代的内涵,但更多的保留了传统特色;男硕士生比女硕士生更注重外貌、年龄,要求对方学历相当或低于自己;女硕士生比男硕士生更看重能力才干,要求对方学历相当或高于自己,对将来配偶的收入期待也较高。  相似文献   

4.
李丽 《前沿》2007,(9):104-106
性别意识中一些特定观念对女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具有消极影响,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女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从两性的特征入手。在教育的内容上,首先应进行"女性主体意识"和"四自"的教育及现代女性健康生活与生存的科学常识的教育等。在教育方式上,可通过开设专门的女性学课程、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女性专题讲作、组织社团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兴起的离婚率升高、单亲家庭增加、非婚同居现象普遍化等一系列多元家庭生活方式对现代家庭模式造成冲击,并导致家庭现代化理论受到质疑。在个体价值凸显和新一轮家庭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两岸女大学生在婚姻家庭方面的观念变化有可能影响今后我国家庭变迁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2013年在大陆和台湾地区进行的"恋爱与婚姻家庭观的比较社会学研究"问卷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发现,在婚姻观念、恋爱与婚姻关系的看法、离婚观念、家庭角色分工观念、生育观念和性观念等六个方面,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女大学生在总体上呈现相同的趋势:即两岸女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念体现出与现代家庭模式相偏离的特征,基于此,两岸家庭都有朝所谓"后现代家庭"变迁的可能趋势;同时,经比较还发现,两岸女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念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相比之下,台湾地区的多项指标显著高于大陆,其今后的多元化家庭变迁趋势亦可能更为明显。如此一来,随着现代化理论和结构功能理论主流话语的丧失,"后现代时期家庭变迁""第二次人口转型"有可能成为对应我国家庭新变迁的重要学术概念,这种概念引领下的社会表象研究和影响机制研究有必要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社会性别意识影响着人们的El常生活,研究生作为都市社会中的知识精英,在婚恋观方面呈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性别意识交融的状态。通过对几位研究生婚恋观的深入访谈,发现面对恋爱关系的研究生在传统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下做出恋爱抉择,但是影响其恋爱关系的社会性别观念有不同于传统观念之处,并由此探讨他们社会性别观念的新变化对两性关系的进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使用2000年和2010年两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以"男主外,女主内"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两个指标为例研究了10年间中国人的性别观念的变化。研究发现,从这两个维度看,中国人的性别观念出现了明显的向传统回归的趋势。而且,如果将世代更替对性别平等的积极作用排除在外,实际上同一批中国人的性别观念在10年间的倒退要比表面上看来更加严重。传统性别观念的回潮并不是局限于某一群体的特殊现象,而是适用于所有人群的普遍现象。相比而言,年轻世代、女性、居住在农村以及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的性别观念向传统回归的速度较快;而年长世代、男性、居住在城市以及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向传统回归的速度较慢。结婚生育是导致年轻世代的性别观念快速转向传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年轻人的性别观念向传统的快速回归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8.
1903年日本大阪博览会上发生的"人类馆"事件,在立体检视下呈现出全景意涵:文明史视域下的文明等级论已被清末知识界接受,成为其世界观的直接资源;文明的性别标准将"缠足女""鸦片男"具象为事关国族文明进程与国家未来图景的焦点,并转化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与求生竞胜的社会意志;而在东亚社会日本发生的对中国以往历史与现实的逆转,刺激了清末中国饱满的民族主义情绪,成为民族主义情绪来源的现实基础;延续并复制了殖民主义特色的大阪博览会人类馆,成为对中国进行融人群体貌、性别地位、文明进程与国家形象等于一体的集结展示与放大的围观平台,最终催生出清末国人的集体抗议。"小事变事件"的背后,体现了性别议题与国家民族议题密切相联,折射出20世纪初殖民话语对中国性别关系和文明观念的塑造及其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前,农村已婚青年对不同性别子女的家庭作用、受教育程度、夫妻家庭权力和责任、夫妻角色等方面体现出家庭性别平等观念,且对子女的家庭性别平等观念高于对夫妻的家庭性别平等观念,体现出家庭性别平等观念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平等的角色分工及传宗接代观念仍占有市场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家庭性别平等观念的发展慢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滞后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中城镇18-64周岁、目前在婚且有工作和劳动收入的非农业男性劳动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男性人群承担家务劳动的状况以及影响要素。研究揭示:男性经济上的独立与成就对于其家务劳动投入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受制于可用的时间,再次是性别角色观念与夫妻情感,男性家务劳动的承担不存在"性别表演"现象。本研究的新意在于:在经验验证了时间约束、性别角色观念、相对资源视角之外,证实了家务劳动作为情感表达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女研究生群体是中国女性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研究发现,女研究生群体存在学业成就优势下滑、实践创新能力不足、事业发展成就动机滑落和社会性别观念随学历增高趋于保守等特点.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女研究生的社会性别观念通过影响其实践创新能力和事业发展成就动机,间接影响其学业成就的取得,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1949年中国大陆的女性解放运动,拓展了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以"铁姑娘"为代表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对女性能力的评价,打破了女性柔弱无力的僵化性别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以及支持这一模式的文化观念系统,为女性争取到了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公共领域的权力,改变了传统社会评判女性的标准,瓦解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设定,但是,消匿女性特征的女英雄和凸显女性性别特征的反面女性的脸谱化文学叙述,又将中国社会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现代性社会性别建构推向了另一个二元对立、不平等的性别神话之中。  相似文献   

13.
李文 《中国妇运》2014,(11):24-26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人们的性别观念整体上呈现出不断进步的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政策日臻完善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人们对个体及妇女群体发展的态度更加积极,对于两性关系的认识和看法也趋于平等。但是,受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社会转型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性别观念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姓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是社会成员个体和社会身份的象征。印尼华人中文姓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性别差异性,与同时代的中国人相比具有传统和保守的特点。印尼华人的姓氏以"陈、黄、林"最多,反映出与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的密切关系;双字名优势和用字的性别倾向性表明了中国传统宗族和性别观念对印尼华人的影响;姓名高频用字的集中使重名问题较为突出,表现出印尼华人社团和个体价值观的趋同。在性别和时代因素两个参量上,前者对印尼华人中文姓名的影响比后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马云 《前沿》2010,(12):74-77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扫盲教材开始涤除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大量嵌入反映女性社会角色变化的内容,展现了新型的女性职业观和地位观。同时,受旧有的"男外女内"思想的羁绊,扫盲教材又以极其隐蔽的方式凸显了实质上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折射了传统的社会性别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6.
白族性别文化与农村伦理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志魁 《中国发展》2009,9(3):86-89
传统的“重男轻女”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农村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障碍。白族具有“重母性”的性别文化传统,并以民间妇女信仰团体为载体形成“重女不轻男”的二元伦理结构。探讨白族性别文化的结构及其功能对于深入贯彻中国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和构建新型的农村伦理道德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过去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数字社会的快速转型。在此背景下以性别观念为透镜,基于2012—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从使用目的和使用频率两个维度探究互联网如何赋能当代青年。研究发现,当代青年互联网使用对其性别观念平等化有显著正向影响。经倾向值得分匹配和广义倾向值匹配方法检验,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使用对青年性别观念现代化影响在青年女性中表现更明显,且随着数字转型的深入其效应逐渐增强。因果中介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技术通过提高青年女性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其性别观念的现代化。研究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数字转型背景下正在为当代青年女性赋权,其在促进青年女性性别角色意识觉醒和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同时推动了社会性别观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华中地区一高校,采用顺序式解释性混合研究设计来探讨大学生薪水期望的性别差异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男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期望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深度访谈资料,本文认为大学生薪水期望的性别差异与大学生的家庭性别角色观念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发现: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大学生仍然持有一些传统的家庭性别角色观念,如他们认为男性应该主要承担养家户口的责任;而女性则无须承担此责任,她们成家后的重心应该在家庭上。最后,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来讨论此结论: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性别角色分工观念的影响;传统文化关于性别观念的复兴以及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家庭与社会都存在着许多碰撞,选择与整合、建构与重构就成为性别文化的应有之意。就目前阶段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别观的存在十分复杂。一是社会占主流地位的追求两性平等的性别观。这种性别观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基础,在实践上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联系。二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性别观。这种性别观在发达地区以极其隐蔽的形式存在于人们意识的深层面,有时也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将16位正在从事IT程序员工作的女性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她们进行线上访谈或面对面访谈,了解IT女性程序员的职业处境与应对策略,并进一步探究科技职场中对自身的性别管理。研究发现:一方面,在当前科技职场男女性别人数比例较为悬殊的背景下,传统的性别建构通过职场文化不断得到复制,并对女性在分工、升迁、加薪等方面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以IT女性程序员为代表的科技职场中的女性为协调同时身为"女性"和"程序员"二者间的张力,依据不同场合的互动对象通过采取"性别管理"的策略或顺从或反抗地面对性别化组织文化张力。只有改变整个社会中的传统性别社会建构,科技场域中的性别化现象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