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希.弗雷泽构建起一种服从于参与平等原则的三维正义观。作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弗雷泽分析了社会中存在的三种对女性来说的非正义现象及其根源,同时也提出了矫正性别非正义的措施,从而重构了性别公平概念,并为女性设计了一个通达性别正义的可望前景。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对公民资格理论传统的批判在凸现传统公民资格理论中女性之缺席的同时,却由于潜在的性别本质化分析而陷入普遍主义正义伦理的两难,关怀伦理成为女性主义摆脱正义伦理两难处境的另类思考。与以关怀为基础的路径相一致,差异性立场、身份政治转而成为女性主义表达其性别正义诉求的武器。但是如果妇女并非一种统一的性别象征,如何能够提出妇女的政治主张?因此,建构一种基于宽容、对话、理解、友爱、团结基础之上的包容不同身份差异(包括性别差异)的公民身份和公民制度成为继身份政治之后女性主义进一步考虑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在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的视域中,女性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介入了当代正义论辩.透过对西方正义论辩的考察,揭示其对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研究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所可能具有的借鉴意义,以阐明符合转型期当代中国现实需要的社会正义诉求,应是在确保性别平等公正、差异和谐的前提下.追求正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领域的协调发展以及多重正义伦理内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差异公民资格与正义:艾利斯·马瑞恩·杨政治哲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政治哲学中,艾利斯·马瑞恩·杨以其"差异的公民资格"与"差异政治"而独具特色.从对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普遍公民资格的批判出发,她说明了自由主义普遍公民资格如何忽略或至少是回避了差异及差异群体的权利要求.她以差异的公民资格为切入点,揭示出女性主义政治哲学之差异正义的根本理论诉求,这不仅为女性等差异性群体争取自身权利指明了方向,也试图以另外一种新的视角,即公民资格的理论视角,冲击传统意义上普遍主义的正义理解.在当代多元文化的广阔背景下,差异的公民资格和差异平等的正义观照正越来越成为差异性群体争取自身权利的理论武器,而差异正义的独特理论诉求也正日益成为普遍正义的一种有意义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已经发展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一个中心概念,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一个主要的分析范畴。本文在回顾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的同时回溯了它在性别与传媒研究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在运用这一理论研究传媒对女性歧视的同时,也应重视传媒对男性性别角色的一些不合理的规范。  相似文献   

6.
以约翰·罗尔斯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正义观通常给人以一种普遍主义的印象。女性主义对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的论证方式、基本理念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普遍主义是一种虚假的普遍主义,在其中性别正义是缺失的。性别正义缺失的根源在于自由主义内部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二分法,因此,为实现性别正义,必须超越这种二分法。  相似文献   

7.
西方女性主义在争取妇女平等与解放的过程中,掀起了三次显著的浪潮。伴随着每一次浪潮,西方女性主义正义观的内容与诉求也不断演化:从追求政治层面同等的公民资格到呼吁推翻父权制的文化霸权,以为女性文化价值正名拒绝性别歧视;从马克思唯物史观出发,接受生产方式的变革拒斥资本剥削;最后兼容并蓄,试图构建一种"多元化"包容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8.
以约翰·罗尔斯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正义观通常给人以一种普遍主义的印象。女性主义对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的论证方式、基本理念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普遍主义是一种虚假的普遍主义,在其中性别正义是缺失的。性别正义缺失的根源在于自由主义内部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二分法,因此,为实现性别正义,必须超越这种二分法。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目前中国涉及性别和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章,有关妇女家庭状况的调查研究多,但理论阐释少;对问题的描述多,但系统分析少;关于性别的意识形态呼吁多,但把女性主义研究放到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中研究少;在分析中,对文化规范注重得多,但与制度因素相关的理论解释少.有鉴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贡献,并阐释了研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性别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东欧女性主义并探讨在中国女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东欧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资源所具有的启发性意义。文章首先对东欧后社会主义转型,特别是性别关系和性别话语的变化做一个概述;其次简要描述东欧如何与西方女性主义相遇,以及后者对该地区女性主义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再次,从四个方面勾画东欧女性主义的基本原则,以此阐明东欧女性主义的立场及其如何对西方女性主义霸权构成了强大的挑战;最后,简略探讨东欧女性主义如何能在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方面具有更大的、超出当下的启发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后期的生态危机、贫困女性化、种族压迫加速是工业资本主义父权制所产生的难以避免的恶果。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以抽象化、普遍化的"环境正义"与"可持续发展"掩盖了生态运动中主体的多样性,遮蔽了现实生活中差异的利益主体,从而无视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已经参与并为多种形式的环境正义运动和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在21世纪,性别平等、环境正义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是生态女性主义者亟需关注的新议题与新难题。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到社会性别视角对福利制度的分析透视,再到具体的性别需求维度对福利政策的实证分析,本文试图勾勒出西方女性主义者运用社会性别概念构架对性别与福利展开的理解和为纠正传统的社会福利政策以男性为中心视角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为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点思路。社会性别视角对福利政策分析指出,福利政策是性别政治的产物,性别应成为政策分析的基本变量。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女性主义思潮和性别话语开始进入国内史学研究领域,妇女史/性别史逐渐成为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妇女史/性别史研究在西方史学界早已行之有年,西方汉学界对中国古代女性也投下较多的关注。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系列就译介了多本这一领域的佳作,如伊佩霞的《内闱》、费侠莉的《繁盛之阴》、高彦颐的《闺塾师》和《缠足》、曼素恩的《缀珍录》等,这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最后10年,朱迪斯·巴特勒对性别"自然性"的质疑之辩改变了我们思考性别、普适伦理和言语行为的方式。文章以巴特勒的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点,侧重考察性别表演理论之后,她在性别与伦理、伦理与政治之间所进行的理论介入与文化批判的努力。笔者认为,巴特勒质疑女性主义、重构主体的再生产意义和建构美国犹太文化"它者"生存策略是对美国女性主义政治的伦理式演进。尽管巴特勒在世纪之交倡导回归伦理,但她希望保持"伦理两难"的思考状态,让阅读生发更多的问题而非提供思考的结果。她的思考照见了西方人文主义研究中关于人学的一个盲点——人的脆弱性,这或许也是巴特勒无法回避的"伦理两难"的境遇。  相似文献   

15.
隋晓冰 《求索》2012,(8):169-171
西方女性主义近四十年来,经过了不断的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从把妇女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体性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身份政治到分裂矛盾的身份;从白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从性别压迫等级制到结盟政治;从批判父权制到重建性别关系,构建了多元化的女性主义文学的叙事聚焦和性别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传入中国以来,运用这一批判的武器而进行的学术生产不仅拥有引人注目的产量,也附加地产生了种种质疑。不过,随着社会性别理论与概念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应用及其辐射作用,随着学术界在西化浪潮之后的冷静反思和对中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者将科学中的性别差异归因于父权制文化的作用,进而提出了社会性别理论,试图以此推翻传统科学中的性别分层解释。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揭示出存在于科学领域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深层原因,深入理解女性主义关于科学与性别的诠释,可以为女性真正实现平等参与科学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长期以来主要是一个父权制/男权制的社会,父权制/男权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大量存在,导致人类社会中男女之间的性别正义问题一直处于被扭曲的状态,男女间的婚姻与爱情也被极端地扭曲和扼杀了.两性问的婚姻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基于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婚姻思想,也有别于其他女性主义的婚姻观.本文主要阐述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婚姻观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及主要观点,以期在这个视野下对当今我国婚姻制度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李希慧  廖梅 《思想战线》2004,30(5):33-38
产生于西方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对忽视女性的作法提出了强烈的批判,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刑罚执行过程中对女性的错误理解和不公平待遇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犯罪学中的性别意识问题,为传统犯罪学的理论重构,尤其是女性犯罪学理论构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的渗透给传统翻译理论和实践观念翻译理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洛丽.张伯伦是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先锋人物之一,本文试图在介绍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基础之上,针对性别与隐喻,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内涵、意义及局限性。希望能为女性主义译论研究提供资料并助于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