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内腐败现象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思想根源,也有制度或体制根源。又因为腐败现象的特征是权钱交换,所以,更有利益根源。我党执政后,多次进行了反腐败斗争,但未能重视腐败现象的利益根源,不注意从消除党员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矛盾的方面入手整治腐败,而是把腐败现象的思想根源及克服这个根源的思想斗争方法绝对化,其结果并没使所有党员都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为此,本文兹提出消除党内腐败现象利益根源的六项对策。  相似文献   

2.
要消除腐败现象,必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走综合治理的道路.邓小平党内治腐思想的首要特点就是分析党内腐败的实质及其产生的原因;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以消除腐败产生的条件,是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重要特点;反腐倡廉更主要靠法制来保证,是邓小平反腐败思想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重视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建党思想的一大特色 ,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 :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再次发生 ,要根除党内腐败现象 ,要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必须在党内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 ,主要包括 :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 ,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领导职务终身制、干部队伍老化、干部选拔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加强党的组织制度建设 ,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重点是扩大党内民主 ,解决家长制、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解决党内腐败现象蔓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尽管加大了党内监督的力度,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仍在孳生与蔓延,这固然与党内监督机制的不够完善有关,但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对社会监督(包括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应有的重视,也是腐败现象滋生与蔓延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党内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和根本,但党内监督必须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舆论支持,离开了社会监督,党内监督就会失去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监督要有党内监督和法律作保障,其监督权利要通过法律及党的政治力量来实现和加强。"一手抓党内监督","一手抓社会监督",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和根源上杜绝和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这表明新时期党内腐败现象依然严重,我们党加强反腐倡廉的决心也更加坚定.因此,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腐败现象遏制到最低程度,决不能认为腐败威胁已经消除而掉以轻心,更不能因强调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而忽视反腐倡廉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党内腐败现象日趋滋长蔓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因此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党内存在腐败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但不是普遍现象,要有恰如其分的科学估量。反腐败斗争是长期的任务,也要有阶段性的目标。要依靠群众和法律法规,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成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以后,深刻地总结我们党过去几十年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的经验教训,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结合新的实际赋予了新的内容,而且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坚持群众路线。近年来,学术界对江泽民的群众观进行了广泛地探讨并取得了诸多成果,认为江泽民的群众观主要包括: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要牢固树立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自觉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要克服党内消极腐败现象,密切党群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8.
6月28日,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组织本专业88级研究生,就党内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其清除的途径问题,进行了专题学术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政治、经济行为碰撞论。认为腐败现象是在西方现 代观念反射下,社会政治功能发挥系统中的越轨行为和不成熟 的商品经济相碰撞的结果。社会政治功能发挥系统,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9.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就要不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方针,消除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党的每一个党员与党的整体之间的关系中,每一个党员的所作所为,都是我们党的整体素质或党的本质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为了遏制以至消除我们党内严重存在的腐败现象,必须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和实施新陈代谢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先后三次在全党开展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和反腐败的斗争,但是不正之风、消极腐败现象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究其原因,除了主客观上的诸多因素以外,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党内监督不力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当前开展的反腐败斗争,除了要抓阶段性成果以外,更要花大力气改革和完善监督机制,从而使各类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持久、有效的遏制。  相似文献   

12.
党内监督领导体制改革研究述评■徐能毅近年来,理论界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是党内消极腐败现象大量存在、特别是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仍在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改革现行党内监督的领导体制。现行党内监督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们党内腐败的严重化趋势愈加明显突出。这已是一个无可回避的客观现实。经济发展与党内腐败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的纪检机关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有了一定的突破,形成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和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笔者在学习、借鉴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拟从一定的理性高度探讨和论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内腐败现象与控制问题。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党内腐败”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14.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当前,腐败现象在党内仍有滋生蔓延之势,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要深刻认识腐败现象的新特点,坚定不移地把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抓好教育,从思想上不想腐败;建立完善制度,从客观上不能腐败;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加大惩罚力度,使其不敢腐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是我党建党史上的一部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实施,是党内建设的里程碑,是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扬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将从根本上解决党内腐败现象,提高执政党执政地位,推进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苏共的垮台,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说,无疑是一杯“苦酒”。它的垮台,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透视苏共衰亡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苏共的垮台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苏共对党内监督体制的探索逐步偏离了正确的“航道”,从而造成苏共党内权力高度集中,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不断滋长、蔓延,从而严重损坏了党的形象和声誉。本文就原苏共执政后党内监督体制的演变与启示进行探讨。一、苏共党内监督体制的演变纵观苏共执政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苏共执政后党内监督体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大变革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世界瞩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在我们党内和社会中某些腐败现象也在滋生和蔓延,并渗透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腐败现象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第一,腐败现象侵蚀党和国家政权的健康肌体。任何腐败现象都是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与群众离心、离德的,也是群众深恶痛绝的,因为腐败现象的滋长,势必影响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党内权力监督,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党内权力监督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党内仍然存在和蔓延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要求我们党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内权力监督,进一步完善党内权力监督机制,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19.
2000年是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反腐败工作目标的关键一年。如何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1997年“5·29”讲话中 ,根据党内存在腐败现象的客观情况及其特点 ,明确提出“要坚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这是目前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思想 ,是实现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到“标本兼治、多管齐下” ,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教育教育是基础。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要着眼于教育 ,在提高他们的素质上下功夫。党内目前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所以…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与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强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各级党组织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但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我们的许多强化措施并没有到位。这是党内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在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基础上,必须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