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为研究黄芪多糖(APS)抗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和免疫调节的机理,用建立的MDRV自然感染番鸭发病模型,进行了APS防治MDRV同居感染试验和临床(健康无病毒感染)用药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在感染中期,MDRV能促进同居感染对照组番鸭机体IL-1、IL-2、IL-6、TNF-α的分泌,抑制IL-4的分泌;与同居感染对照组相比,0.4g/L APS预防用药能延迟MDRV同居感染番鸭出现症状的时间,减轻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显著降低死亡率;APS使MDRV感染番鸭血清中IL-1、IL-2、IL-4、IL-6、TNF-α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维持MDRV感染番鸭和健康番鸭血清IL-1、IL-2、IL-4、IL-6、TNF-α水平处于动态平衡,对机体的免疫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上述研究结果为APS临床防治MDRV感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猴头菇多糖(HPS)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番鸭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及激素的影响,以探讨HPS对MDRV感染雏番鸭所致免疫抑制免疫调节作用。本试验借助已建立的MDRV自然感染模型进行HPS防治MDRV感染的试验,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检测试验番鸭血清中部分细胞因子和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MDRV感染能抑制番鸭机体分泌IL-1、IL-2、IL-4、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在感染中后期促进试验番鸭机体分泌糖皮质激素(GC),引起免疫应答下降或停止;HPS预防用药可以促进MDRV感染番鸭分泌IL-1、IL-2和IL-4;维持ACTH含量的相对稳定,抑制MDRV感染番鸭GC含量的急剧升高,促进GH的分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研究表明,HPS预防用药可通过调节MDRV感染番鸭部分细胞因子和激素的分泌量,参与机体免疫调节的过程,缓解MDRV感染番鸭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降低死亡率,促进免疫抑制番鸭的康复,为HPS在临床上防治MDRV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1日龄SPF雏鸡人工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后,胸腺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诱生活性于14~49 d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脾T淋巴细胞IL-2诱生活性于14 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后21~49 d极显著降低(P<0.01);脾淋巴细胞干扰素(IFN)的诱生活性于感染后7~49 d极显著降低(P<0.01).提示SPF雏鸡受REV感染后机体免疫器官的分子免疫调节机能明显降低或发生障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人工感染鸭源新城疫强毒株(Md/CH/LGD/1/2005)诱导番鸭细胞因子及Toll样受体基因的表达情况,选用80只15日龄SPF番鸭,随机分为攻毒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只,攻毒组以滴鼻点眼的方式接种1×107.0EID50鸭源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NDV)Md/CH/LGD/1/2005,对照组接种灭菌的磷酸盐缓冲液。分别在攻毒后36 h、72 h、7 d和25 d剖杀10只番鸭,采集每只番鸭的骨髓、脾、盲肠扁桃体、哈德氏腺和法氏囊样品,通过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组织中NDV载量、细胞因子和Toll样受体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除哈德氏腺外,其余各组织中病毒含量在攻毒后72 h达到最高,对照组各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病毒含量。与对照组相比,经NDV感染后,IL-1β在攻毒36 h的法氏囊和攻毒7 d的哈德氏腺中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IL-2、IL-6、IL-18和IL-20在攻毒7 d的脾内表达显著上调(P<0.05)。TLR3、TLR15和TLR21均在法氏囊内高表达(P<0.05),且表达趋势相同,对NDV感染的应答可能具有协同效应。TLR5在骨髓、脾、盲肠扁桃体和法氏囊内显著上调(P<0.05);TLR7在攻毒7 d的骨髓和法氏囊内表达上调(P<0.05)。结果表明,感染NDV后番鸭可能通过TLR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诱导宿主免疫抗性基因的表达,调控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猴头菇多糖(HEP)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番鸭主要免疫器官的细胞凋亡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将160只1日龄MDRV抗原、抗体阴性雏番鸭随机平均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NCG)、同居感染MDRV对照组(CICG)、HEP饮水对照组(HCG)和HEP饮水给药预防MDRV感染组(HPG)。四组试验雏番鸭分别于同居感染后第2、6、9、12天每组随机抽取5只鸭无菌采取肝脏、脾脏、胸腺和法氏囊,将采集的样品制成病理组织切片,并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察并计算凋亡指数,以及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Fas-L蛋白;同居感染后第12天,每组抽取10只番鸭心脏无菌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IgG、IgM、IgA和补体C3、C4。结果显示:HPG组在MDRV感染前期(感染后第2~6天)鸭肝脏、脾脏、胸腺和法氏囊器官的凋亡率极显著(P0.01)高于CICG组,而病毒感染后期(感染后第9~12天)则相反,同居感染后第12天血清各项检测指标值介于非病毒感染组与CICG组之间,其中T-AOC极显著(P0.01)高于CICG组,而MDA含量极显著(P0.01)低于CICG组,血清TP、ALB、GLO、IgA、IgM、IgG、C3、C4含量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CICG组。结果表明,HEP饮水预防用药可促进MDRV感染早期雏番鸭肝脏和主要免疫器官细胞凋亡,抑制病毒感染中后期的细胞凋亡,减少组织器官损伤,维持较正常的抗氧化能力,提高血清蛋白、抗体及补体含量,有效缓解MDRV感染导致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6.
用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SNJ93株、BC6/85株、B87株感染SPF鸡后观察免疫器官淋巴细胞中Bcl 2和Bax蛋白的分布定位和动态变化。结果,B87株接种组的腔上囊、脾、胸腺淋巴细胞中这两种蛋白在各检测时间均为阴性反应;SNJ93与BC6/85攻毒组胸腺淋巴细胞中这两种蛋白呈现阴性反应,SNJ93攻毒组腔上囊和脾淋巴细胞在48h即开始出现Bcl 2和Bax阳性反应,腔上囊淋巴细胞内这两种蛋白在感染后72、96、120h呈现明显的强阳性反应,以后开始降低,脾淋巴细胞中这两种蛋白在感染后72、96h出现强阳性反应;BC6/85攻毒组腔上囊淋巴细胞中只在96、120h出现阳性反应,脾淋巴细胞中只在96h呈现阳性反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ax和Bcl 2,有可能为IBDV毒力划分增添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用“白点病”病毒人工感染雏番鸭 ,于感染后第 1、3、5、7、10和 14d测定了雏番鸭血浆中丙二醛 (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的活性。结果 ,雏番鸭感染“白点病”病毒后血浆中MDA的含量、SOD和GSH Px活性发生明显变化 ,其中攻毒组雏番鸭在攻毒后第 3dMDA含量开始升高 ,第 5和第 10d显著高于对照组 ;攻毒组雏番鸭SOD活性在攻毒后第 3d开始显著低于对照组 ,随后在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组的范围内波动 ;GSH Px的活性在攻毒后第 7d开始下降 ,攻毒后第 10d攻毒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 ,自由基可能在雏番鸭“白点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艾维茵肉鸡为试验动物,研究了垂体-肾上腺轴在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强毒株攻击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用IBDV强毒株攻击后,试验鸡垂体-肾上腺轴活动加强,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F)上升,抗IBDV抗体、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3(IL-3)上升,T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未经IBD疫苗免疫的鸡由于免疫系统遭到IBDV破坏,在IBDV强毒株攻毒后,抗IBDV抗体、IL-2和IL-3的上升幅度均比经IBD疫苗免疫的低.试验鸡血清ACTH和F分别与抗IBDV抗体、IL-2和IL-3呈显著正相关,与T淋巴细胞转化率呈显著负相关,显示机体受病原微生物攻击后垂体-肾上腺轴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即增强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扩增.  相似文献   

9.
采集5头PCV2和PRRSV血清抗体阴性的断奶仔猪血液,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对照组、PHA组、LPS组、PCV2组、PCV2+PHA组、PCV2+LPS组进行体外培养,用MTT法检测PCV2作用2d后对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无菌取脾制成单细胞悬液,分单独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PCV2(L+V)、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L+M)和淋巴细胞与巨噬细胞+PCV2(L+M+V)4组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在培养后第0、6、12和24 h收获淋巴细胞,用RT-PCR法检测淋巴细胞IL-2R(α)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PHA组和LPS组相比,PCV2组、PCV2+PHA组和PCV2+LPS组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均极显著降低(P<0.01);PCV2对单独培养的淋巴细胞IL-2R(α)表达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巨噬细胞能协同PCV2促进淋巴细胞IL-2R(α)的表达,尤其在攻毒后第12和第24 h极显著增加(P<0.01).证实PCV2在攻毒后第2 d能抑制体外培养T、B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且巨噬细胞能协同PCV2促进T淋巴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10.
黄芪多糖对人工感染IBDV雏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由未免疫接种腔上囊病疫苗鸡的种蛋孵化而来的160只1日龄海兰白雏鸡随机分为A、B、C和D共4组。A组为对照组,B、C和D组于26日龄时按每只0.3 mL的剂量用IBDV攻毒。A、B组未用黄芪多糖(APS)处理,C、D组从攻毒当日起连续胸肌注射APS 6 d,剂量分别为每只鸡5 mg和10 mg。分别在21、29、32、35、38日龄时心脏采血1~3 mL,测定E-C3bRR、E-ICRR、ERER和ERIR。结果显示,雏鸡感染IBDV后可使E-C3bRR和ERER显著降低(P<0.01);APS处理组E-C3bRR、E-ICRR、ERER均高于A、B组(P<0.01),其中D组最高,而ERIR则与A组相似。证实,雏鸡感染IBDV后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APS可显著提高其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钒对肉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取1日龄AA肉仔鸡14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试验组鸡的基础日粮中按0、30 mg/kg添加钒。试验期共42 d,每周末从每组取鸡6只,称重后扑杀,取胸腺、腔上囊和脾称重, Bouin液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观察、摄像,研究钒对肉鸡胸腺、腔上囊和脾等免疫器官质量、器官指数和组织结构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鸡的胸腺、腔上囊和脾平均质量和器官指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同日龄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组鸡的胸腺小叶皮质增厚,胸腺小体增多;腔上囊皱襞发达,腔上囊淋巴滤泡体积较大、皮质较厚、退化延缓;脾小结体积较大、生发中心明显,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椭球增大。结果表明,在肉雏鸡的日粮中添加钒30 mg/kg,可促进胸腺、腔上囊和脾的发育,延缓腔上囊的退化。  相似文献   

12.
将1日龄天府肉鹅健雏200只随机分为A、B、C、D共4组,A组作为对照组仅喂基础日粮(Zn100mg/kg),B、C、D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 Zn900mg/kg、基础日粮 Zn1400mg/kg和基础日粮 Zn1900mg/kg,试验期7周,以研究高剂量锌对雏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锌的B、C和D组雏鹅淋巴器官发育受阻,胸腺、腔上囊和脾的器官生长指数程度不同地降低;胸腺、腔上囊和脾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变性、坏死;淋巴细胞分裂增殖受抑,胸腺、腔上囊、脾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裂指数程度不同地降低。结果表明,日粮高锌可致雏鹅免疫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3.
对FBC0、FJC0、精制多糖和变性蛋白质 4种黄芪提取物进行琼脂糖弥散试验 ,检测其对6株供试细菌的抗菌活性 ;将 4 0只星杂蛋雏鸡分为 5组 (1个对照组和 4个试验组 ) ,全部进行新城疫疫苗常规点眼、滴鼻免疫 ,从 7日龄起对试验组鸡饮服 4种黄芪提取物溶液 6周 ,每周进行心脏采血 ,用血凝抑制法 (HI)测定血清NDV抗体水平 ;每周称量体重 ,计算增重率 ;扑杀试验鸡 ,取胸腺、脾、腔上囊等免疫器官称量 ,计算免疫器官指数。试验结果显示 ,4种黄芪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均为阴性 ,NDV血清抗体水平、增重及免疫器官指数等各项指标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或P <0 .0 1)。说明黄芪的各种成分对鸡的生长发育及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人工接种方法观察了鸡大肝和大脾(BLS)病鸡免疫器官的大体和组织病理学的动态变化。大体变化除脾肿胀外,盲肠扁桃体、胸腺和腔上囊也发生肿胀、出血。组织病理学的主要特点是脾、盲肠扁桃体、胸腺、腔上囊和哈德尔氏腺除发生变性和坏死外,早期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增生,中、后期则出现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等。结果表明,BLS病的早期以体液免疫为主,后期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增强,这两种免疫在此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选择四川等地流行广泛的鸭疫里氏杆菌 (RA) 1、2、4和5血清型菌株制备铝胶佐剂四价灭活疫苗。对疫苗经无菌检验及安全检验合格后 ,给 3日龄樱桃谷商品鸭每只颈背皮下注射 0 .5mL ,第 10、13和 16d免疫鸭对同源RA的攻击分别表现出 5 %~2 0 %、75 %~ 90 %和 10 0 %免疫保护力 ,第 2 3~ 30d免疫保护力开始下降。用间接ELISA对免疫鸭进行抗体消长规律检测 ,表明 3日龄樱桃谷鸭首免后第 2 3d抗体达到高峰 ,至 93日龄时仍能检出抗体 ;10日龄时进行二免后可产生更高的抗体水平 ,到第 65d时仍能保持较高抗体水平。疫苗免疫雏鸭能够显著 (P <0 .0 5 )或极显著 (P <0 .0 1)地增强其T细胞的免疫力 ,时间达 2周。经攻毒保护试验、抗体消长规律测定、T细胞免疫水平测定和田间试验 ,证明研制的鸭疫里氏杆菌病(RAI)四价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能有效预防RA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用番鸭白点病病毒人工感染雏番鸭后第 1、3、5、7、1 0、1 4d分别采集免疫器官和消化器官进行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 ,并测定血浆中的丙二醛 (MDA)和一氧化氮 (NO)含量 ,以研究白点病的发病机理。结果 ,感染后第 1d ,胸腺、脾、腔上囊开始出现肿大、出血和充血的现象 ,第3~ 7d病变较严重。胸腺以淋巴细胞坏死和减少为主要病变 ;脾除了淋巴细胞坏死和减少外 ,还有单核细胞浸润和髓窦红细胞淤积现象 ;腔上囊以淋巴细胞坏死和单核细胞浸润为主要病变。染毒后第 3d ,食管、腺胃、肝、胰、小肠等开始出现少量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 ,第 5d时各消化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 ,随着病程的发展 ,炎性细胞和红细胞逐渐增多。第 1 0d时病变开始减轻 ,炎性细胞和红细胞浸润减少。血浆MDA含量在感染后第 3d开始升高 ,到第 5d时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NO水平在感染后第 1d就开始升高 ,至第 7d达顶峰。试验结果提示 ,MDA和NO参与了白点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人工感染12周龄SPF鸡体内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的动态分布结果,感染后第2周可从外周血液白细胞中检出CAVDNA,在第3周时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第6周时检出率仅为6.3%(3/48),第7周以后均未能从血液白细胞中检测到CAVDNA;人工感染后第2~12周均能从骨髓、胸腺、脾、肾、肝和腔上囊等组织检出CAVDNA,其中以骨髓和胸腺的检出率最高(85.0%),其次是脾(80.0%)、肾和肝(60.0%),腔上囊最低(25.0%),从12周以后上述几种组织中再未检测到CAVDNA。并从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组织中也分离到CAV。  相似文献   

18.
雏鸭胸腺生长指标的动态观测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49日龄雏鸭胸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及胸腺重量、胸腺指数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ANAE )的测定,研究了雏鸭胸腺的生长及组织发育规律。结果显示, 胸腺重量随日龄增长逐渐增加;胸腺指数在28日龄时达最高;1~28日龄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 ANAE 上升幅度较大;21~28日龄时胸腺小叶数量增多,并显著增大;28日龄时皮质部主要为小淋巴细胞;胸腺小体有3种形态。表明,雏鸭在1~14日龄时胸腺生长较缓慢,21~28日龄时生长十分迅速,28日龄时胸腺中大部分T淋巴细胞已发育成熟,35~49日龄时胸腺发育已趋于稳定; 胸腺小体是具有高度活性的结构,与清除退变上皮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