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任务的论述,特别是要“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关系到农业的发展 ,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民的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 ,“三农”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从目前形势来看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转移速度、转移渠道和转移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并且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不能仅把目光盯在城市化上,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土实现就业应是更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实现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共青团莆田市荔城区委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失业压力的逐渐加大,在解决失业问题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存在不全面的认识。本文通过运用经济学理论工具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实证和规范研究,重新审视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提出了合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确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前,在我国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城市许多职工下岗面临再就业问题。而与此同时,大量农民又涌入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也成为与城市就业紧密相关的大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带来了许多问题。就供给而言,这使得城市中求职者...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凸显,党和政府为寻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倡导农业生产的多样化经营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再到允许农民"就近进城",最后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实现劳动力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等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历史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遇到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有关资料表明,我国人口已达12亿多,每年增加1400万人,到本世纪末将达13亿多,80%人口在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超过12亿...  相似文献   

10.
由于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反差,因而劳动力的过剩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但是,目前城市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不能就业时,至少可得到政府的低保(或社会救助),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要摆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境,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落后、收入较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收入较高的地区转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的推动力量。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对贵州加快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推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贵州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年增多。据省农调队调查测算,1994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达715.2万人,比上年增加29.1万人,增长4.24%,剩余率达46.0%。据对29个  相似文献   

12.
四川是人口大国的人口大省,据预测结果表明:2000年和2015年我省农村劳动力剩余总量将分别达至1420万人、153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项牵动全局的社会系统工程,现实的选择只能立足省情,坚持“适度转移,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效益互补”的原则,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所以步履维艰,除了受到被转移数量多和国民经济的整个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外,缺乏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有效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键在于从战略高度出发,建立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机制,从而使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到输出有计划,流动有秩序,输入有管理,择业有服务,失业有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农村日益增长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政府有关部门和理论界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这个问题迄今未能拿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的妥善办法。本文所谈的,也只是笔者一些探索性的意见和建议。据有关部门90年代初的预测,“八五”期间我国农村新增劳动力为1.1亿人,加上当时农村已有1亿以上剩余劳动力,“八五”末需要安排的农村劳动力总量为2.1亿多人,到2000年则增加到3亿人以上。如此巨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到城镇去就业显然不可能。同一预测表明,“八五”期间城镇新增劳动力将达到5300万人,还不包括国家机关、  相似文献   

15.
杨竹节 《学习月刊》2013,(2):113-114
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供求量平衡和就业结构协调的过程。我国农村拥有8亿人口,4亿多劳动力,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达30%以上,即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可耕地少,而农业人口众多,随着生产的发展,必然要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江浙地区,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江苏全省现有2600万个农村劳动力,平均每个劳动力只拥有耕地2.8亩,按照目前的生产条件,每个劳动力可以经营5亩土地,如果达到这个水平,全省就有1100万个劳动力剩余。将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每个劳动力可以经营10—15亩土地,还会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产生。从全国来看,“七五”期间大约有1亿4千万个剩余劳动力需要安置。其中,农村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段娟  叶明勇 《党史文苑》2009,(3):4-7,1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转移和如何转移是一个重大课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是: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力素质偏低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我国农业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有人估计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3亿,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所以,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是我国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