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孝道不仅会影响个人的道德素养,而且会影响家庭和社会稳定。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拜金主义、盲目攀比之风盛行,大学生同样也受到了这种多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大学生的孝道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分析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孝道缺失的表现和原因,有助于探索大学生孝道教育策略,提高大学生的孝道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孝道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黄晓艳 《学理论》2012,(32):286-287
孝道,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倡导并遵奉的一条重要伦理道德规范和做人的基本原则,它在提升当代人的道德修养、形成和谐的伦理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传统道德却在当代大学生们的身上出现了相当大程度的缺失,他们没有了解"孝"字的真正含义,更不用说对于孝道的认知及践行,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不孝父母的现象屡屡见报,在社会上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学生孝道观的缺失让我们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构建的重要及迫切性。  相似文献   

3.
赵宇 《学理论》2013,(22):76-77
孝道思想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所倡导的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真诚的热爱、尊敬之情,强调子女对父母奉养的责任,强调"事亲"方面的推己及人。在现代社会里倡导与弘扬孝道精神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通过研究《论语》来理解孔子的孝道思想,对于我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人们的发展仍然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大学生是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应该端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的认识与态度,逐步推进大学生传统孝道教育,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获得更好的提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9,(11)
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有深厚的历史内涵,随着社会的变迁,在当今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特点。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孝道观以及孝行进行调查,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对于传统孝道的认同度较高,性别是影响其孝道观念和孝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女性大学生更偏向于相互性孝道,而男性大学生则偏向于权威性孝道;地区、生源地的不同,对其传统孝道的认知并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也从家庭养老模式转变为机构养老模式。本文从传统孝文化的角度出发,为中国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及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侯辉 《学理论》2012,(33):274-275
《孝经》是儒家阐发孝道的一部专著,其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而且通俗易行,对后世影响深远,当今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逐利成风,孝道罕提,致使一些大学生孝道缺失问题严重,而《孝经》中的孝道思想精华,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进行孝道教育将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冯静静  刘晨晨 《学理论》2012,(29):257-258
我国孝文化传统历史悠久。然而近百年来,孝文化几遭否定和批判。辩证看待孝文化,挖掘其在当下有意义的方面,并使之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塑大学生的孝道观: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对当代人孝道观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关键性意义;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孝文化观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汶蓉 《青年研究》2012,(2):22-32,94
本文从外在社区压力和内在价值观驱动的两种形式制约行动的假设出发,考察了成年子女对孝观念四个层次的认同状况。研究结果发现,孝文化的社区压力假设基本得到证实,而内在价值驱动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情感支持上。当前城乡代际失衡的现象并不能简单归因为"孝道衰落",而更多的是社会结构性压力在家庭中的呈现和青年人普遍面临的社会压力向父母的转嫁。  相似文献   

9.
在自反性实践框架下,以成年初显期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代际关系的特征和回溯代际亲密性的建构过程,来理解当下城市中产阶层家庭的亲权和孝道回归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中产阶层家庭代际关系的核心特征是以亲密情感为基础的亲权和孝道运作。父母的亲密亲职和子女的协商性成年是亲权和孝道回归的两个自反性实践机制。对身处个体化进程之中的青年来说,向父母和孝道的回归,既是亲密惯习的实践结果,也是协商性成年道路上的自我认同建构。从孝道文化变迁的微观机制看,这一现象体现了自反性实践对既有家庭制度的创造性和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毛泽东自幼开始的对父母的孝行也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孝道的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等主要特点。尤其是他把传统孝道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相结合,将孝敬父母推及于人民,从而赋予了传统孝道以新涵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9)
挖掘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即"仁爱""孝道""公忠"和"天人合一",探究其在当今社会的转化方式,研究其在大学的教育路径,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传统伦理思想的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5)
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成因,提出加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如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丰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改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形式,优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环境。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有利于引领当代大学生担当未来社会的重任、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7)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行。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孝道缺失表现,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陈开宇 《学理论》2013,(11):284-285
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虽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有着相似的历史传统,两者的内容中也具有较强的可对比性,这对新形势下推动我国孝道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比较新二十四孝与传统孝道的内容出发,分析两者的优劣,从而梳理提炼出对我国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郭相颖 《民主》2011,(6):29-31
中华孝道源远流长 从古到今,无数民族和众多国家中只有中国华夏民族的孝道之花,品种最丰.开放最长,最为灿烂,甚至远播邻国。“孝”字在甲骨文、钟鼎文等古代文字中就出现且常见。《尔雅》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9)
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对象,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较为全面地了解广东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路径: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作用;通过制度创新体现价值观;通过道德文化渗透核心价值观;注重地区差异,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11)
大学生作为当代影视作品的主要受众,影视作品对其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影视作品的内涵进行界定,探析影视作品对大学生价值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导致大学生历史观的混乱;道德相对主义的倾向导致大学生道德判断偏离正轨;庸俗作品的盛行诱发大学生泛娱乐化的倾向;影视作品导致大学生充斥着崇洋媚外的心理;反映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视作品导致大学生婚恋观的畸变。要规范国内影视文化市场,使其成为正能量传播的良好平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黄伟良 《学理论》2013,(29):387-388
积极培育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一致的主流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价值。应该创新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丰富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形式,优化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来凸显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合规律性,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认同。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横向和纵向调查数据,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处于成年初显期的大学新生不良适应行为影响的发展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子女进入成年初显期后,父母教养方式仍对其不良适应行为存在影响,但影响效应值呈减弱趋势;相较于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对不良适应行为的负向影响的减弱,拒绝型和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的正向影响效应减弱趋势更明显;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塑造子女价值观间接影响大学新生入校时和后续的不良适应行为。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正向的价值观,降低其不良适应行为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通过与公办院校和专科院校相比较而得出的。这种特殊性对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建设有特殊的要求,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首先,论述把握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特殊性的意义;其次,论述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特殊问题;最后,论述民办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