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产生于黑格尔理念哲学转向费尔巴哈人本哲学这样一个至高点上,因而,它是马克思在这个至高点上向人类学方向的进一步开拓。《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使用了三个不确定的词———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方面来表达马克思确定的哲学新思想。它既通过上述三个词的互释而呈现出这种哲学新思想,又通过对三个词不同方面的强调而表达出了人的人类学特质。在这一意义上说,人就是以人的人类学特质来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即人的周围世界的。因而,马克思是在这种人类学特质的根基上,构建了他的人类学唯物主义、人类学世界观、人类学活动论、人类学实践论、人类学辩证法等,并据此提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要求。这就充分表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本有的人类学哲学特质。而这种对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新理解,对迎接人类学时代的来临,则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美学范畴的"崇高",既是对艺术对象特征或审美趣味、风尚的抽绎,也是人们特定的文化--心理感受或精神指向的积淀.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的发展,使"崇高"的文化内涵逐渐丰富起来,它在康德那里不但与优美一并成为解析判断力的两大范畴,更在其"以人为最高目的"的人类学哲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人类学哲学的视野考察"崇高"这一文化美学的有机元素,既有助于在纯粹精神领域里深悟人生的各种自觉目的和自由理想,又能在实际的生活领域中,激励人们不断追寻有限生命的无限意义.  相似文献   

3.
祁晓冰 《求索》2010,(7):219-221
巴赫金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文艺理论家之一,对话理论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巴赫金最早是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叙事研究提出对话理论的,后来将对话理论全面运用于对社会、历史、文化等问题的考察,使之成为一种哲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巴赫金倡导人与人之间对话交往、多元共生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存在是一个不断参与对话的动态过程,"他者"及差异性的存在是构成对话的前提,对话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始终处于开放的未完成的状态在对话与交流之中,人的思想不断得到更新。对话理论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本质作出了独到的阐释,具有深刻的人学蕴涵。  相似文献   

4.
试论巴赫金有关理论对妇女研究的启发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哈伊尔@巴赫金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美学、诗学、语言学、符号学、历史文化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均有重大建树.西方女性主义者已注意到巴赫金对话、狂欢化、复调理论对性别研究的指导意义并运用到实践中.相比而言,国内有关巴赫金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文艺学、诗学、美学等领域,希望女性研究界能够在哲学、社会学层面上发现其理论中有关平等、对话等思想对女权主义、性别研究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从而丰富国内妇女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现实的人"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考察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历程,提出了人的类本质、类特性、类活动等具有哲学人类学性质的范畴,把唯物史观引进人类学,从而形成其具有唯物主义哲学人类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方新文  边林 《前沿》2011,(12):48-51
当代的对话理论是与前苏联思想家米哈伊尔.巴赫金(M.M.Bakhtin)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章对巴赫金的对话思想演进进行了解读,首先,巴赫金对话思想的起点在于对传统语言学的批判,即超越语言学而对"对话关系"予以关照;其次,巴赫金用语言问题来解答"人"的问题,揭示了人的生活的"对话"本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具有双重逻辑,分别是人类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逻辑和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逻辑。生产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并最终导向人的解放。劳动力作为商品表明劳动力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异质于并超越于生产劳动逻辑,劳动力作为阶级表明劳动力逻辑在历史的更高层次上与生产劳动逻辑根本一致。马克思借此双重逻辑,建构了不同并超越于西方实践哲学主流谱系的总体实践观,其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把马克思的哲学开创理解为对人类学哲学的开创,其主要理由是:马克思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人类学转向的高端部分;马克思拒斥了一切哲学,改造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构建了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新哲学;马克思创立了从人类学视野中把握人和人类世界的人类学立场和方法论;马克思开创了从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世界的人本世界观;马克思构建了人类学哲学的一系列原则。所有这些表明,把马克思开创的哲学理解"人类学哲学"是合理的。问题在于,人们一直没从西方哲学的人类学转向中来理解马克思的这一哲学开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儒家学说进行了诠释。作者认为,企图摆脱与神学、形而上学及自然科学的联系而用现象学方法对人“还原”的舍勒建立的哲学人类学,和在生物学、心理学及物理学等尚未出现时产生的儒家学说,都有共同追求人的“与所有生命相对立的原则”的思想,因而二者都提出了一系列在哲学上等值的范畴,表现出立场、逻辑和定义的相似性。但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它们产出了入世的“趋向”与出世的“超越”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价值和深刻内涵已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因为这一重要思想既立足于现实又放眼于未来,既激发人们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又引导人们超越片面的物质功利追求而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科学地将小康社会这一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与共产主义这一更具超越性的价值信仰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要根据干部职工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2.
程军 《求索》2012,(7):194-196
"双重性"是当代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两种对立的、相反的要素、性质、价值或意义的共存、并置并结合在某一事物之中的存在状态。在巴赫金看来,双重性是"对话主义"精神的具体化形式;解构主义理论家把双重性看作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哲学观念的解构;后现代主义者把双重性当作后现代主义本身的矛盾、宽容、多元和相对主义的精神气质的具体体现。从哲学层次考察,主体间性是双重性概念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3.
詹艺虹  詹文军 《求索》2013,(4):135-137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近现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其自身的缺陷,表现出种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主体间性哲学则是对主体性哲学范式的反思与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音乐创作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之一,在基本创作层面,创作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创作层面,功能性创作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贝多芬创作思想中的自由性、人文关怀和自觉性凸显其独立和成熟的创作状态,使创作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与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4.
袁建伟 《思想战线》2002,28(6):48-52
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中国教育是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兴起的 ,它是以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结合传统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综合欧陆教育人类学的哲学传统和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两大流派而成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庄孔韶是中央民族大学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汉人社会、教育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研究。庄教授于 1 989年出版了《教育人类学》一书 ,对于中国教育传统做了历时和共时的考察 ,并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 ,提出了中国人类学家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给人启迪 ,让人深思。最近 ,本刊编辑部对庄孔韶教授进行了访专 ,现以问答形式发表 ,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任何独立的哲学都有它的方法论,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的构建,是从他的立足于人类学立场所形成一系列方法论开始的。这就是在人类学立场上所形成的人类学唯物论,从人类学出发理解世界的人类学世界观和从人类学视野、人类学价值立场把握人类世界的人类学方法论,这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基础上,马克思构建了他的人类学哲学。这就是在人类学立场、人类学唯物论和人类学世界观基础上,运用人类学方法对人和人类世界进行深入研究的哲学,它是从人类学出发研究人和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实践及其历史发展和其对世界的总体把握的哲学。  相似文献   

16.
回向"整体人类学"——以中国情景而论的简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从西方引进的知识范式,人类学在中国主要以进化论为根基,强调英美的科学实证倾向,忽略了人类学自"两希"传统以来的哲学根底,因而导致更多偏重于社会学与民族学.如今需要从回向人类学的学理整体,关注哲学人类学,并由此发掘中国多民族经验中对人的研究,从而不仅仅对"汉学"和"少数民族学"而是对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一、思想指挥行动 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突出的表现为人通过思想来指挥行动。 有人说.人是善恶俱在的综合体。人的头脑中,既存在着真诚、勤劳、善良等好的思想,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虚伪、懒惰、凶恶等坏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大发现”源于对现实社会生产发展状况的考察,他以“劳动”为切入点,找到了资本剥削工人的秘密,进而以“人的逻辑”批判和超越“资本逻辑”,以劳动正义对抗资本主义法权正义,并探究实现劳动正义、劳动解放并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和意义。劳动正义既是马克思正义思想的核心,又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劳动正义思想对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厘清马克思思想的本真内涵与价值旨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小平 《求索》2011,(8):197-199
从接受美学转向了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理论迁移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一贯性,同时也体现出理论视野由微观的阅读反应的审美分析到宏观探究文学的人类学本性的显著变化。经由对文学存在的人类学动因的追问,文学人类学强调虚构化作为人类自我呈现和超越的重要意义,在"文本游戏"与"人类学展演"中,文学拓展了人类超凡的可塑性。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思想在欧美批评理论界远未赢得比肩接受美学的赞誉,需要进行理论上的反思和检讨。  相似文献   

20.
崔秋锁 《长白学刊》2005,4(2):42-46
"什么是哲学"问题的症结,在于通过什么方式如何理解和怎样把握"哲学是什么";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正确理解和理论把握哲学本性及其规定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和现代方式.任何对哲学本性的理解和解释都不具有终极性质.在现代理解意义上,哲学,是一门研究问题既确定又不确定、问题性质既终极又普遍、其产生领域既前沿又尖端、其解决方式既逻辑又非逻辑的特殊学说;它是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而又同时兼具科学与宗教双重属性和功能的一门特殊综合学科;哲学是时代内容要求的理论表达,是时代精神精华的思想表现,是主体价值追求的自我意识,是社会文明活的灵魂的观念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