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赃物类犯罪的犯罪对象“赃物”应包括物品和收益两大类。对一些特殊物品及其收益,如违禁品应区别对待: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按独立罪名定。善意第三人占有的赃物丧失了赃物的属性。变卖加工后的赃物仍然是赃物。一般赃物犯罪的客观行为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赃物。  相似文献   

2.
赃物犯罪是一类性质较轻的犯罪,但因其对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妨碍,其社会危害性不容轻视.中日刑法对此均予以规制,但是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该罪的本质、体系定位以及构成特征等方面比较研究,可以深化对我国的赃物犯罪基本理论的理解,对司法适用乃至刑事立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赃物犯罪是一类性质较轻的犯罪 ,但其社会危害性却不可低估 ,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与财产犯罪、经济犯罪联系紧密。本罪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治动 ,主观方面是故意 ,主体是一般主体。加强对赃物犯罪的惩治 ,可以有效遏止财产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等其他犯罪。  相似文献   

4.
善意取得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妥善处理赃物与善意取得之间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犯罪形态的复杂性,对赃物的认定也具有多样性。但由于在法律层面没有规定赃物的善意取得,我国在不同时期的规定与司法解释,导致司法实践做法的混乱。从维护交易安全、私权限制公权以及公平正义原则角度出发,我国应建立赃物完全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5.
善意取得是物权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妥善处理赃物与善意取得之间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犯罪形态的复杂性,对赃物的认定也具有多样性。但由于在法律层面没有规定赃物的善意取得,我国在不同时期的规定与司法解释,导致司法实践做法的混乱。从维护交易安全、私权限制公权以及公平正义原则角度出发,我国应建立赃物完全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相似文献   

6.
犯罪所的赃物能否善意取得,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共识、结论各异,主要存在承认善意第三人的所有权;否定善意第三人的所有权;补偿善意第三人这三种做法。综合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的规定,应当得出犯罪所得赃物可以善意取得的司法适用结论。  相似文献   

7.
为维护刑事司法的正常活动秩序,更有效地打击赃物犯罪,《刑法修正案(六)》对刑法中有关赃物犯罪的规定作了修改。为了贯彻和执行新的规定,有必要对修改的部分进行认真思考,以作出符合立法精神的法理解释,从而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8.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赃物犯罪",目前司法界认识不一。本文就如何界定该罪中"赃物"的范围以及窝藏非犯罪所得财物是否构成该罪等问题,从理论上对其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指导具体的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这必然给司法实务中处理此类问题带来诸多困难。因此,本文试从赃物的概念入手,通过对国外关于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例、我国相关立法和学说进行分析,提出赃物有适用善意取得的空间,从而平衡财产权利的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实现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和民法公平原则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司法实践中,以营利为目的,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赃物的行为日趋严重,其社会危害性不可低估。然而关于这种行为究竟如何定性,理论上鲜有论及,实践中存在分歧,这一现状严重地干扰了司法机关对于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本文首先探讨了这种分歧存在的现状,其次分析了这种分歧产生的立法原因,最后从刑法的目的解释、历史解释及一般解释三个角度阐述观点叫这种行为应当认定为销售赃物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