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晖 《法国研究》2006,(2):30-34
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深刻,分析方法独特,研究对象多变,涉及哲学、历史、文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福柯强调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并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考古学和谱系学两大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相应地把福柯的思想发展分为两个时  相似文献   

2.
熊伟 《法国研究》2011,(2):29-35
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知识理论是爱德华·萨义德构筑其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然而,萨义德对福柯理论的接受,并不是机械的、不加质疑的照搬,而是批判性的吸纳、融合。本文以萨义德的《旅行中的理论》思想为指导,以其著作和访谈为基础,试图从历史文化语境、萨义德对福柯的追随及疏离几个方面来探讨萨义德对福柯的接受过程,并指出萨义德对旅行中的话语/权力/知识理论的批判性接受增强了其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化霸权、主控话语的批判威力,但同时也有成为其自身陷阱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心理与国际关系:个体心理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以权力、制度和文化为分析路径 ,着重于单位和体系层次的国际关系分析 ,但往往忽视了对个体及心理的审视。国际关系心理学中的个体心理分析理论弥补了这一缺陷 ,集中探讨了个体心理因素与国际关系因素之间的互动问题。本文从理论解构、实践总结、元理论谱系分析等几个方面展开综述 ,以期勾勒出个体层次心理分析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4.
张中 《法国研究》2011,(4):1-11
福柯曾经一度十分迷恋文学,并且也写过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可以说,文学曾经给予福柯极为深刻的启发。尤其是,福柯从巴塔耶、布朗肖那里发现了“异质”、“越界”和“外界”经验;而这些正是福柯一直孜孜以求的,关于“外部”的思想和体验。因为渴望自由,福柯通过文学和语言的“越界”,希望真正达到思想的自由空间。不过,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后,福柯基本不再直接谈论文学;他转而谈论“话语”。在他看来,文学就是一种话语空间;它直接就是话语操作和实践。同时,福柯进一步认为,作为虚构的文学在本质上和真实的思考是趋同的。更重要的是,文学就是自由,就是反抗,就是“反记忆”。  相似文献   

5.
熊伟 《法国研究》2012,(2):32-38
乔姆斯基和福柯是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激进的批评家。然而,他们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揭示他们各自所持的语言哲学观与他们关于人性和政治的不同见解之间的关联性。乔姆斯基传承了语言、思维和世界合一的语言哲学观,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内在语言、本能知识,并追求人性与正义在社会中的充分实现。福柯是后结构主义者,延续和发展了语言是思维与世界的中介的语言哲学思想,认为话语、权力和知识紧密交织。人性、正义是人自己创造的观念,并非科学的概念,正义只不过是权力斗争的工具。乔姆斯基关于人性和政治的看法是乌托邦和理想主义的,而福柯则带有虚无主义和反传统色彩。双方的思想有长有短,但他们用不同的方式都对人类的自由、尊严和解放,以及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疯癫的沉默与理性的独白——解读福柯的《疯癫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晖 《法国研究》2010,(1):47-53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所关注的并不是对于疯癫的治疗,而是要对疯癫进行考古学式的研究,要追问关于疯癫的知识和话语的历史建构过程。福柯认为,疯癫的历史只是一场理性的独白,疯癫自身却是沉默的。文章从分析福柯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知识考古学方法入手,通过考察福柯对人类社会中疯癫历史的真实再现,揭示了福柯对历史理性的颠覆和对传统历史观的瓦解。  相似文献   

7.
】作为荒诞派戏剧《于布王》的主角,于布的形象的荒谬可笑中蕴含着深层的含义,充分暴露出非理性的力量和与权力的结合造成的破坏性。福柯通过对于布王式的范畴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其历史性和现代的变化,认为这个范畴进入了现代的权力关系体系中,成为权力的一个隐蔽的侧面。尽管福柯对现代规训权力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给予肯定,但他同样认为于布王式的范畴仍然隐蔽地存在于权力体系中,其破坏性仍然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8.
刘丰  张蒂 《欧洲研究》2005,23(6):111-126
20世纪90年代后期,后实证、后现代理论与主流理论之间的辩论开始扩展到学科史领域,试图对国际关系学科传统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解构。学科史批判研究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传统的学科研究议程、本体论和认识论立场、学术制度与规则以及价值关怀等方面提出了质疑。这一研究路径旨在将学科历史的关注带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中,从而有助于对以往的学术实践的自觉反思。然而,重“破”不重“立”的研究方法使得批判研究无法提供一种替代性的学科史叙述方式和知识体系。学科史的合理重建可以借鉴包括科学哲学在内的多种方法,其目的是揭示学科发展规律、指导学科的未来发展,发挥学科史研究对知识积累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文呼吁在“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下设立“东南亚学”二级学科,并从人类社会与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和平发展并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心的需要以及大学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从中国具有独特的东南亚区域国别知识与理论、拥有充足的从事东南亚研究的人力资源和学术平台、有着培养专门从事东南亚研究的人才的探索回答了“凭什么”的问题;从注重多学科与跨学科创新实践、注意官产学和东南亚国家四方间的联动与合作、虚心学习西方区域研究并有超越它们建立中国特色“东南亚学”的眼界和心胸三个方面回答了“做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米歇尔·福柯1983年发表的《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一文为解读对象,试图说明对福柯而言“形式主义”的觉醒是20世纪知识界非常重要的具有翻转意义的事件,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而可以理解福柯为何要将法国结构主义以及20世纪的音乐、文学、建筑、政治、历史甚至革命都纳入到形式主义的潮流中来思考。  相似文献   

11.
米歇尔·福柯 (MichelFoucault,1 92 6-1 984)对理性、知识、主体性和社会规范的疑问和怀疑 ,对后现代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他的理论对当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人都能够从中汲取到十分有益的东西 ①。在一生的创作和研究中 ,福柯给文学也留出了一个特别的位置。《词与物 :一种人文科学的考古学》不仅在题目上提到了文学问题 ,而且在作品中也对文学进行了极为深刻论述 ,尤其是从“词”与“物”的离合 ,知识范式的转型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深入地探讨了“人学”。 …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以来 ,国内学术界掀起一阵阵“后现代主义”热 ,“福柯热”、“解构主义”热 ,“话语权利”成为时尚的术语。翻译理论界近年来也热衷于引介解构主义的翻译思想。这诚然是一件好事 ,德里达对翻译的论说的确使我们耳目一新 ,更进一步认清翻译的本质。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解构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产生。后现代主义的发源地应该说主要是在法国 ,后来流传到美国 ,几个重要的思想家几乎都来自法国。法国 60年代初掀起结构主义的思潮 ,1 968年的五月风暴是法国二战后最重大的事件 ,它涤荡了法国的僵死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学术制度 ,冲破了…  相似文献   

13.
作为俄罗斯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苏尔科夫的思想理论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的制度建设与国家发展。纵观其思想历程,可以总结为三个比较明晰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随着普京在第二任期前后夯实了执政地位,苏尔科夫开始打造主权民主的治理理论,并促之成为了官方的政治意识形态;第二阶段开始于俄罗斯与西方爆发对立冲突的乌克兰危机,苏尔科夫展开了对俄罗斯之独特性与二元文明的探讨;第三阶段则是普京开启最后任期之际,苏尔科夫对普京道路进行了总结并极尽鼓吹,认为根植于俄罗斯特有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特性中的普京道路,才是最适合也是必须遵循的俄罗斯未来发展之路。始于消除西式民主的“魅”,到最终完成对俄罗斯方案的话语建构,通过这三个阶段,苏尔科夫打造出了一套当今俄罗斯的意识形态体系,以此提供了“俄罗斯是谁”、“俄罗斯向何处去”的苏氏答案。  相似文献   

14.
1989年东欧剧变以来中欧与苏(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89年东欧剧变到1991年华约和经互会解散,苏东从牢不可破的友谊到全面断绝关系,同盟关系彻底破裂。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领导推行“新思维”外交思想,对1989年东欧各国巨变采取不干涉内政、选择自由、支持改革的方针。这种方针被人称为“西纳特拉主义”。西纳特拉是美国著名的歌星,其演唱的歌曲主要宣扬“我行我素”,“听其自然”。按照苏联外交部发言人格拉西莫夫的说法,苏联对于东欧巨变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西纳特拉  相似文献   

15.
在对弗洛伊德的批判上,基拉尔和德勒兹不谋而合。基拉尔结合文学文本,从人类学角度揭示影响欲望的社会因素,指出主体、中介与客体间的摹仿关系呈三角几何状。德勒兹则试图拆解欲望与匮乏的因果链条,为它重塑正向的面貌。这些不落窠臼的思想突破了狭隘的家庭结构,丰富了欲望的概念谱系,有助于引导人们摆脱隐性的自大,防止成为集体暴力的帮凶。在资本主义情感治理的新环境下,它还警示被压迫阶级要注意分辨以欲望作糖衣的利益,将自身的欲望潜能投入社会化生产场域。  相似文献   

16.
平石直昭教授是日本学术界颇具实力的一位著名学者。平石教授生于1945年,196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以后,历任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助教,副教授、教授。平石教授专攻“近世”日本思想史,尤其是对荻生徂徕的研究,在日本学术界颇具影响力。有关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荻生徂徕年谱考》、《徂徕集》、《战中、战后徂徕论批判——以初期丸山、吉川两学说的研讨为中心》、《徂徕学的再构成》、《徂徕学中道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徂徕先生回答书)考》、《(徂徕集)解题·解说》等。 平石教授对荻生徂徕的研究,从客观的立场出发,在批判地继承先辈研究成果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开拓性的研究。由此构成了平石教授学术思想的特色。这种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独创性的立论。 所谓独创性的立论,是说平石直昭教授对荻生徂徕的研究,不是停留于表层的、外在的分析、论证,而是深入到思想家的思想深层,进行再探讨。 例如平石先生在《徂徕学的再构成》一文中,通过对“古文辞学的形成和特征”、“古文辞学和经学的关连”、及“天”、“人性”、“道”、“物”、“鬼神”等范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徂徕学内  相似文献   

17.
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及其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国学派有两个最基本的方法论立场 ,一是人文主义或非实证主义方法论 ;二是从整体主义的、文化的角度研究国际关系。以巴特菲尔德、怀特、布尔、文森特等对国际社会的不同理解方法为例 ,可以看出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大体上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从历史神学方法向比较史学方法转变 ,从传统研究方法向社会科学方法转变 ,并逐渐靠近社会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等多元方法。英国的历史与学术传统、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学派本身的发展规律与代表人物的理论创新意识以及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思潮的影响 ,这些因素推动了其方法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道州制”是一种从未实现过的日本中央政府官方较为热衷提倡的行政改革构想。道州制的类型主要分为“官治型道州”和“自治型道州”,有关其构想的谱系也从二战前一直绵延到当代。在战后日本新宪法秩序下地方自治相关规定的影响下,如今的道州制构想已经基本断绝了“官治”的可能性,但即便是“自治”的道州,其背后也隐藏着“地域综合行政主体论”的特色逻辑。日本基础自治体的存立与地方自治的未来在保守思潮的围堵中,需要通过该国宪法规范和理念作为指引,对相关概念和构想进行根本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安全研究有两大主要分支——“美国主义”和“欧洲主义”。“欧洲主义”重视安全威胁的国内因素和社会学视角,其对社会安全问题的重视又被称作“国际政治社会学”,也由于其对“美国主义”的“背叛”而被统称为“批判安全研究”。“欧洲主义”主要有三大理论分支:威尔士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巴黎学派。“欧洲主义”的三大学派继承了欧洲的批判研究传统,汲取了欧洲社会学思想,在安全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实现了对美国主义的超越。它们基于传统安全研究的局限对主流的安全含义进行了深化、拓宽和延伸,然而三大学派关于安全的基本观点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甚至是根本对立的。正是这种“对立”式的学术争鸣才使“欧洲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与“美国主义”分庭抗礼。“欧洲主义”对中国的安全研究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安全化理论受到了我国学者的青睐。“欧洲主义”安全研究的发展与成功给我国的本土化安全研究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学术研究要有敢于批判和辩论的学术环境,这样才能推动安全研究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高等教育区域学学科建设始于1994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理论建设等多个方面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俄罗斯区域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路径是典型的由制度设计过渡到内涵发展。经过多次的调整,俄罗斯区域学最终确定了与政治学并立的学科定位,形成了以巴雷金的“区域学基础”、沃斯克列先斯基的“世界综合区域学”为代表的区域学理论。2022年9月中国正式将区域国别学列入研究生教育学科目录,标志着我国国别区域研究进入新的学科规范化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比我国区域国别学与俄罗斯区域学在学科建设背景、学科定位、学科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异同,吸收俄罗斯区域学学科建设经验,可促进我国新时期区域国别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