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生气”常用来评价某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看问题、做事情拘泥于教条、书本,有些不切实际。书生气的评价尺度并不很精确,有时人们看法还不统一,但有一点倒很一致,被戴上这顶帽子的都是读过点书的人。宋朝诗人范成大有句诗:“洗净书生气味酸”,这是读书人自己承认“酸味”,但古往今来专门给读书人来个“书生气”的贬义性说法,是否也反映出不读书、读书少的人羡慕嫉妒恨,有点酸味呢?  相似文献   

2.
<正>在多数人的印象中,陈云是"搞经济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思想,有着醇厚的人文素养。"马背上"的读书人陈云勤奋刻苦,喜欢读书,既是革命家,也是读书人,可以说是"马背上"的读书人。他虽然从小家境贫寒,但却天资聪颖,喜爱读书。从上颜安小学到去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店员,他都是因为读书优秀,而得到贵人相助,从乡下走向都市,从小我走向职业革命家。读书伴随着陈云的革命生涯。延安时期,环境相对稳定。他  相似文献   

3.
时下,"书生气"这个词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离"知识、儒雅、正直"等褒义渐远,而靠"迂腐、愚钝、死板"等贬义越来越近了。说某个人"书生气",近于说这个人不识时务,不会做人,不懂灵活处事;说某个干部"书生气",等于说这个干部不善协调关系,不能随机应变,不堪提拔重用。所以长辈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曾自嘲"一肚子不合时宜",意即自己的书生气太重。所谓书生气,就是指一个人过于认真,再带一点点天真。由于儒家的入世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讲究经世致用八面玲珑,书生气不合时宜似乎是几千年来的定论。其实,书生气表现的是真性情,有其迂腐与天真的一面,但也有其可爱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感悟碎片     
(一)读书是对灵魂的濡养,与书为伍是一种享受。读书高尚,但不是时尚。读书对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是自己的生存感觉,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它不带有功利性,也不带有目的性,而是一种精神的漫游,一种自我满足的形式。正如游山玩水一样,出去转了一大圈,回来后却感觉不到有什么价值,但我认为这一过程本身就很有意义。(二)同一个人读不同的书,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由于阅历、年龄、学识等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读书寂寞事     
<正>读书是件寒、冷、苦的事情。过去指冷寂的读书之地为"寒窗",谓之"自甘寂寞","坐冷板凳"。甚至因读书导致贫穷,那就更苦。朱买臣光读书不上班,导致家贫,只好以砍柴为业,卖柴时还手不释卷,妻以为羞,和他离了婚。家境较好的读书人,读闲书打发日子,觉得快乐,那是另一种读法,但要是换一个环境,就不会是"羲皇上人"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里有个B博士,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精神备受折磨。  相似文献   

7.
<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像家庭伦理、人际关系、为人处事、阅读方式、饮食习惯等,却变化很小,体现了文化的韧性。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我深以为然。不过,怎么个读法,即读书的方式或姿态,却有不同理解。在我看来,"手不释卷",应该是所有时代读书人的标准像。不管世界上的阅读方式,或者  相似文献   

8.
读书是人类非常高尚的一种精神活动。大凡事有所成、学有所获的人,他们对读书总是有不少感想和体会,可谓情有所托、读有所悟、心有所得。而略略点数一些大有成就者,不难发现,他们对读书更有一些独到的闪光之见。他们往往以对联自勉,或言读书目的,或谈读书态度,或归纳读书方法,或阐说读书功用,或借读书而言做人言接物言致事……其中况味,似乎已不仅仅局限于读书对联本身了。其中闪动的智慧灵光,无不照射到后世读书人的心灵深处。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强调读书  相似文献   

9.
陈晋 《党史文汇》2009,(8):21-27
毛泽东作为"读书人"的形象 提出毛泽东作为"读书人"的形象,不是要淡化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的历史定位,而是说,在古今中外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当中,像毛泽东这样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确实非常罕见.对毛泽东来说,读书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不是简单靠兴趣支配的选择,甚至也不只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而是他的一种精神存在和思想升华的必要方式,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常态,是一种"别无选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读书的秘诀     
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读得很累很痛苦,怎么办?我给大家说一些秘诀。这些秘诀很形象,分别是:减肥、抬头、排序、返回自己、脱敏。我们读得太多了,要减肥瘦身。有一句话,现在是可以说的,那就是我们读书太多了,要减肥瘦身。我们见过许多这样的读书人:他们勤奋地借书、买书、藏书、啃书,但是如果你问他们,这么多年读下来最喜欢哪几本书,最敬  相似文献   

11.
长征之歌     
当一个人读一本书,这样的过程我们一般把它当作一次知识或智慧之旅。我们愈来愈发现:投入这一旅途的真正的读书人排斥热闹。拒绝集体起哄。真正的读书人是孤独而沉默的,起码在他手捧书本埋头而读以及心有所得而执笔为文的时候是这样。古时的人只要条件许可,他们会在深山筑屋,在竹林中架巢,总之是将读书作为个体的行为来进行的。只有在不读书的时候,他们才在一起交流、  相似文献   

12.
《湘潮》2016,(6)
正陈云常说:"我是搞穿衣吃饭的。"的确,他曾长期主管我国的经济工作,他的经济思想、党建思想、哲学思想独具魅力,为世人所瞩目。不过,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思想,有着深深的文化人情怀。★革命队伍里的读书人陈云勤奋刻苦,喜欢读书,既是革命家,也是读书人,是革命队伍里的读书人。他虽然从小家境贫寒,但却天资聪颖,喜爱读书。  相似文献   

13.
开心乐园     
《北京支部生活》2012,(9):70+30
正眼力大发现您能从下图中找到右边图示中的小动物吗?猜谜题白居易的礼物一天,白居易派人给一个青年读书人送了个礼物。礼物被纸张包裹着。读书人很是纳闷,心想:"这是什么东西呢?"忽然看见包装纸上还写有一首小诗:"两国打仗,兵强马壮;马不吃草,兵不征粮。"他看后大笑起来,立刻明白是什么礼物了。  相似文献   

14.
陈仲丹 《唯实》2015,(1):69-72
曾国藩是晚清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功业显赫,当时就被人称为"中兴第一名臣"。同时他也是一个好读书、善读书的人,一生坚持读书,乐此不疲。他读书的特点除勤勉外,还偏好深湛之思,将读书的心得用于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对他事业的成功有极大帮助。《清史稿》对他有个评价,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学问来自读书,这就是说他的功业主要归之于他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曾国藩人生的后半段主要是在忙碌的官场度过的,尤其是在组建湘军后的十多年,经常是战局紧迫,事务纷繁,但无论是  相似文献   

15.
大凡读书人都希望从书中获得更多教益,但有时却因读书不得其法,读书不少却收效甚微。中国新文学先驱者胡适的读书方法很值得借鉴。读书“四到”中国旧时的私塾教育讲究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和心到。胡适对此表示赞同,并有了新的体味。在胡适看来,所谓“眼  相似文献   

16.
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读书是一种能力。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面临着"本领恐慌",一碰到难题,首先打开的是"百度"等搜索引擎,无需动脑,迅速输入关键词便能得到答案。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  相似文献   

17.
正火钳刘明:意同"火前留名",是被网友用来占楼露脸的方式之一,在各大贴吧均常见。涨姿势:"长知识"的谐音,意喻让人长见识了,开眼界了。深藏功与名:用来形容那些做完好事、大事却深藏不露、不为人知的真正牛人。我伙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多被用来表达惊讶和讽刺之情。何弃疗:为什么放弃治疗,暗语是说"有病,快去治"。土豪:现在通常指网络上有钱并以此炫耀的人。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相似文献   

18.
赵畅 《前线》2013,(4):88-88
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走了,但他留给人们诸多宝贵遗产。比如,他的酷爱读书。于是之出身贫寒,幼年辍学,可他后来竞成为一名受广大观众尊敬热爱的演员,还完成了从演员到学者的转变。靠的是什么?读书!于是之说过:“演员必须是一个刻苦读书并从中得到读书之乐的人。”他一生尊重那些有书生气的“学者化”的同行们。他知道,不读书,仅靠初中文化水平,怎么给自己所表演的人物“提供很好的营养”?不能深刻地理解、塑造人物,又怎能打动每一个观众。  相似文献   

19.
正形容一个人很有心机、不坦率叫"胸有城府"或"城府很深",相反就叫"胸无城府"。那么,为什么把"城府"和心机联系到了一起呢?"府"的本义是古时候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后来引申为官署,"百官所居曰府"。魏晋南北朝时,"府"多指高级官员和诸王治事之所,唐代开始设置府级行政机构。"城府"一词最早指的就是官府。大约从晋代开始,"城府"开始跟人的心机联系起来了。《晋纪总论》评价司马懿"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深阻"是指性情深沉而不外露,其中的"深"字用来形容"府","阻"字用来形容"城"。  相似文献   

20.
粉笔客 《奋斗》2008,(1):61-61
时下,“书生气”这个词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离“知识、儒雅、正直”等褒义渐远,而靠“迂腐、愚钝、死板”等贬义越来越近了。说某个人“书生气”,近于说这个人不识时务,不会做人,不懂灵活处事;说某个干部“书生气”,近于说这个干部不善协调关系,不能随机应变,不堪提拔重用。所以长辈常嘱咐后生:“社会很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