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处理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必须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大力推进科教兴农,科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克服多种困难挑战,农业农村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粮食生产稳定跃上新台阶,农民增收成效喜人,水利建设明显加速,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安定祥和。农业农村形势好,有力支撑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效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2012年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通过30年的改革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新的发展环境下,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如:生态环境污染,农业基础薄弱与自然灾害频发,劳动力素质低,农业科技进步速度慢,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难等.必须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跨世纪战略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保持农村的社会稳定,因为农村稳定是发展农村经济和深化农村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农村不稳定,整个局势就不稳定。”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稳定形势总的来讲是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严峻,部分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产不增收。针对这样一种局面,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是当前和整个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我认为,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品质,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最主要的标志有两个:一是农产品供求中的数量矛盾缓解,而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矛盾开始突出;二是过去的农业发展主要受资源不足的制约,如耕地不足、水资源不够、资金…  相似文献   

6.
李家洋 《求是》2012,(7):54-56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2012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强调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并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和明确部署,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和创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一号文件")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在农业连续5年增产的高基数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农业需要实现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生产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过去几十年因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巨大的人口压力使我国农业一直集中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从而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现阶段农业政策体系发达、执行组织完善、执行力强大,而环境政策制定薄弱、执行力不足的背景下,通过农业政策与环境政策一体化,在农业政策中统合环境保护目标,不失为解决现阶段农村环境问题,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捷径。其中可从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和项目制三个层面进行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9.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最近指出,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扩大,2009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将迎来极为困难的一年。杜鹰最近在合肥举行的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说,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7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和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国加入WTO后,农业如何应对入世挑战,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三农”领域的集中体现,深刻理解和领悟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出发,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逻辑理路予以准确、系统、完整的阐释。从价值逻辑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社会繁荣稳定的战略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现实逻辑看,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格局日益严峻、农业科技创新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等现实挑战。从实践逻辑看,新时代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全方位系统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增强农业科技与改革的双轮驱动作用、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现涉及到许多问题,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行、农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等,这些问题仅靠农业部门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西方式单纯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道路,实践也证明,发展农村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人》2015,(3):7-8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12份中央一号文件2015年《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9年《关于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9,(3):58-59
2008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超出人们预期,但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也在不断显现,2009年可能成为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苦的一年。在此形势下,措施更强、力度更大,以“三农”为主题的第6个中央一号文件正式下发。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作为2004年以来第六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份文件有什么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的"新办法"?2009年2月2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背景吹风会上对此进行了详  相似文献   

16.
陈锡文 《求是》2013,(2):38-40
一、把握新的阶段性特征,加强建设现代农业的紧迫感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成就显著。粮食连续9年增产,农民连续9年较快增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新农合、低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这10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最  相似文献   

17.
彭玮 《学习月刊》2012,(18):28-29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八年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农业科技成为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jlJ位置,明确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锏 《新长征》2010,(8):60-61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推进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才能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范希春 《湘潮》2021,(4):8-12
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发展进一步深化,农业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农村总体和谐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较为滞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如何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全面振兴,成为一项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  相似文献   

20.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了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可见,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