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60年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作"忆苦"报告。在出发前,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四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  相似文献   

2.
1960年,正在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处任宣传助理兼摄影报道员的张峻,受部队指令,前往驻抚顺某部工程兵团采访一位爱做好事的小战士——雷锋。 9月的一个星期天,张峻第一次见到了雷锋。那天,在院子里见到雷锋。雷锋像有什么事但又羞于出口的样子,张峻就主动问他。雷锋鼓足了勇气说:“张助理员,你能给我照张相吗?我当兵这么长时间了,还没照张穿军装背着枪雄赳赳气昂昂的军人标准像哩!” 张峻忽然觉得雷锋这个人很单纯,很有意思,于是就同意了。这是张峻第一次为雷锋拍照  相似文献   

3.
1962年8月15日,雷锋不幸以身殉职。消息传开后,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干部战士和当地的人民群众中引起很大的悲痛。人们以各种方式悼念这位人民的战士。其中,雷锋生前担任班长的运输四班9名战士,向党支部递交了一份申请书,请求上级党委和首长批准其为“雷锋班”的光荣称号,表达了向雷锋学习,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的决心。这份申请书逐级由连队到团党委、工程兵党委和军区政治部,直到国防部。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批准授予匕河部队运输连四班以*雷锋班*的称号。一月21日上午,沈阳军区在一八一剧场一隆重举行“雷锋班”命名大会。军区司…  相似文献   

4.
余玮 《党史纵横》2014,(3):27-29
正海军原副政委冷宽中将,是雷锋团走出来的职务最高的首长。冷宽是雷锋生前战友,1938年3月出生于河北承德,1957年1月入伍,历任沈阳军区工程兵工兵团战士、连部文书、队列股文印员、军务股见习参谋、政治处秘书、宣传股干事,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工程兵建筑团政治处主任,海军工程兵建筑团政治处主任,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长、副部长、部长,海军北海舰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舰队政治部副主任,海军政治学院政治委员,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海军政治部副  相似文献   

5.
<正>2023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关于雷锋的画像也有很多,可鲜为人知的是,雷锋生前就有画像,不过仅有3幅,这珍贵的3幅,都出自时任沈阳军区工程兵七团俱乐部主任杨宝威之手。1960年1月,雷锋入伍来到沈阳部队工程兵十团,杨宝威当时在工程兵七团,二人所在的团是兄弟部队,因此杨宝威有机会多次见到雷锋,同雷锋有较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较为熟悉和了解雷锋。1960年11月,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决定进一步宣传雷锋的先进事迹,  相似文献   

6.
正为雷锋拍照是张峻一辈子的骄傲,他生命的终点也定格在"留住雷锋"的事业中。终身的遗憾1962年8月15日,对时为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的宣传报道干事张峻而言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11点多,张峻刚吃完午饭回到宿舍休息,一位宣传干事急匆  相似文献   

7.
雷锋,1940年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7岁成了孤儿。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读完高小后参加工作。1960年1月参军,同年11月入党,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雷锋在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服役期间,就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并当选为抚顺市人大代表。军区《前进报》曾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套红宣传他的先进事迹,雷锋的名字开始在东北大地传播。他牺牲后,辽宁等地的群众自发开展学雷锋  相似文献   

8.
走进张峻老人的新家,最惹人注目的是一尊扎着红领巾的雷锋半身雕像,眉目含情,栩栩如生;客厅内雷锋的照片更随处可见。73岁的张峻老人精神矍铄.雷锋的每一张照片他都清楚记得拍摄的时间和当时的情景——于是,在这个春风徐徐的日子里,在老人家中,记者静静地聆听了他与雷锋的故事…… 张峻和雷锋的相识始于1960年,当时张峻是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的宣传报道干事。这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张  相似文献   

9.
1964年,我刚入伍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那年,部队上下正轰轰烈烈地掀起学习雷锋活动。我怀着对雷锋的无比敬仰,积极投身到学雷锋活动之中,发誓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于是扫地挑水、替战友洗衣刷鞋等活儿抢着干,有时为抢扫帚差点和战友闹矛盾,后来干脆把挑水扁担藏起来,就怕好事做不着。可是没有想到有的人对我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说我学雷锋动机不纯。当时我吃不好睡不着,做好事的劲头减了一半。连队领导及时找我谈心,并送我《雷锋日记》。当我把日记读完后,开始认识到雷锋之所以从  相似文献   

10.
时间总是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蒙上铅华,然而,日记作为心灵的历史,无论经历怎么的沧海巨变和岁月轮回,却依然带着生命的温度,散发着某种独特的芳香。从书架上取出封面已经发黄的《雷锋日记》,轻轻地打开扉页,凝视着雷锋清秀纯真的面容和坚定自信的目光,突然有一种久违的春风扑面的感觉。"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  相似文献   

11.
雷锋在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七日的日记中写道:“雷锋呀,雷锋!我警告你牢记:千万不可以骄傲。你永远不能忘记,是党把你从虎口中拯救出来,是党给了你一切……。至于你能做一点事情了,那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你每一点微小的成绩和进步都应该归功于党,要记在党的帐上。”(《雷锋日记》解放军文艺社1963年版,第  相似文献   

12.
我是在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开始时,从团中央调到抚顺团市委的。1962年8月15日,毛主席的好战士、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3317驻抚顺部队运输连班长、优秀共产党员雷锋,在执行任务中,头部受重伤,经抢救无效,不幸殉职,时年22岁。不久,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在抚顺举办了雷锋事迹展览会。在公开展出前我去看了,很受教育,很受启发。这个展览会把雷锋在解放军这所伟大的学校培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在65521部队的军史馆里,陈列着一块"雷锋和我们在一起"的专版,向参观者"讲述"了雷锋与该部3个战友"交往"的动人故事。参观者常常驻足于此,听着解说员的介绍,被照片背后的故事所深深感染。雷锋为他流下了热泪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在日记里,记载了一位同样平凡而伟大的战友,他就是郑春满。但两人却素昧平生。郑春满,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高炮营的一名战士。小时候家境贫寒的郑春满,给地主砍过柴、养过猪,常常挨打受骂,饱受欺辱。这个苦大仇深的孩子,在党的培养下,在革命大家庭的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1957年7月,郑春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这样写道:“我愿意把我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人类最伟大、最光辉的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实现党的最终目标,我不惜牺牲自己的鲜血与生命。”  相似文献   

14.
雷锋视点     
《先锋队》2002,(3)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原沈阳军区工程兵第10团运输班班长,1962年8月15日不幸因公牺牲。雷锋生前努力实践自己的誓言,坚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本刊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特刊发三代领导人为雷锋的题词。雷锋视点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0周年纪念日。虽然雷锋因公殉职40年了,但雷锋的故事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雷锋日记》的那些朴实话语铭刻在整整一代人的心里,雷锋精神影响着几代人。 作为一个曾与雷锋相识并在一起互相交流思想认识的我,雷锋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可结识雷锋的那个日子却如同在眼前,永不忘怀。 那是在41年前的1961年9月中旬,时值金秋时节,天高气爽,阳光灿烂,沈阳军区“双代会”在沈阳市隆重召开。雷锋作为士兵先进人物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正逢中秋佳节,军区首长  相似文献   

16.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题词发表45周年。45年来,雷锋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慧眼识雷锋的“伯乐”却鲜为人知。笔者在遐迩闻名的大连红军村采访老红军王良太老将军,他讲述了当年自己发现和培养雷锋的难忘经历。王良太老将军参加过长征,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离休前任内蒙军区司令员。大军区副职,他与雷锋的合影作为文物陈列在军事博物馆和抚顺雷锋纪念馆。  相似文献   

17.
初到辽宁,雷锋在鞍钢成长1958年秋,雷锋参加鞍钢在湖南望城县的招工考试被录取,11月来到辽宁鞍山,被分配在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当推土机手。1959年8月,雷锋响应公司号召,主动要求到工作条件差、环境艰苦的鞍钢弓长岭铁矿(位于辽阳市),参加新建焦化厂的建设。1960年1月8日,雷锋在辽阳应征入伍,来到沈阳军区工程兵第十团,在营口参加新兵训练。  相似文献   

18.
雷锋之所以成为雷锋,当归功于领袖教诲的启迪,英雄事迹的感染,这毋庸置疑。但雷锋之所以能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更直接得益于其领导嘉言懿行的熏陶。这一点,可以从雷锋日记中找到印证。雷锋曾在县政府当公务员,经常跟县委书记张光玉下乡。张书记到乡下,鞋一脱就下地,一边做农活,一边与乡亲们说话,官民打成一片。有一次,张书记掏出仅有的20元钱,送给一位十分贫困的老人,叮嘱他买几头猪崽饲养,把日子过得好一些。雷锋参军后,又见团政委韩万金把工资捐给灾区,还不准向外人透露……这一切,年轻的雷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暗暗下决心照张书…  相似文献   

19.
正红色经典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一首矿工的小诗,辗转流传被雷锋摘抄入日记,又由《雷锋日记》"作媒",被千里之外的上海音乐家朱践耳相中谱曲,藏族农奴出身的才旦卓玛把它唱成了流传全国、历久不衰的优秀歌曲,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人。其传唱率甚至超越当今任何一首流行歌曲。歌唱家才旦卓玛曾因演唱了这支歌而红极一时,与该曲作者朱践耳一同名声远播数十年。一直以来,人们极自然地把这首歌与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联系在一起,因为作曲家朱践耳确是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该如何做“官”──读孔繁森日记杂感党克让,张保家孔繁森的事迹是一部读不完的书。1995年4月28日《人民日报》刊载的"孔繁森同志日记摘抄".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位"新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的高尚思想情操和崇高精神境界.读后令人震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