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信任"含有"相信并加以委任、委托"的意思。社会学家卢曼认为信任能够减少社会交往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人际的信任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熟悉度和感情联系的基础上。正是基于过去彼此之间的良好互动,人们才能够在面对不可知并充满风险的将来时,相信被信任的对象能够承担他所被托付的责任及义务。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信任对于社区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将"信任"概念引入到自然灾害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蔡永飞 《人民论坛》2012,(18):18-20
是社会焦虑、不公平感,还是思维惯性、情绪发泄,抑或从众心理、逆反心理,老百姓不信任、不相信政府说明了什么,有何特点,怎样应对应当说,"老不信"这个词,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因为并非所有老百姓都不信任、不相信政府,也并非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人每时每刻都不信任、不相信政府,也并非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人在任何事情上、对所有官员都不信任、不相信。当然,以笔者的观察,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人绝不在少数,而不被信任和相信的官员也不在少数。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  相似文献   

3.
《干部人事月报》2011,(8):21-21
时下,"企业家"一词比较时髦。一些人稍微赚了点小钱,便自称或被人称为"企业家",这些人也乐于自称或被人称作"企业家"。正因为如此,有些商业会议常常被冠以"企业家"会议的名称。但是,中航油前总裁陈久霖却认为目前在我国能够称得上企业家的人太少,并在撰文中阐述了他的观点。我把当今商人简单地划分为生意人、经理人和企业家三个类别。这种划分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钟来全 《传承》2013,(5):19-19
为了隐蔽身份和获取生存的物质资料,机关工委的同志与当地农民一起劳动,与农民生活在一起,睡在同一床上,因而获得了群众的支持与信任,既能在群众掩护下开展工作,又能够开展生产进行经济上的自救,使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得以顺利进行。"和劳动人民相处,首先就应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劳动者,只有这样,群众才能相信你。  相似文献   

5.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近日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2到5成信任陌生人。”相信许多人结合自身所见所闻,都会唏嘘“社会文明在发展,人与人之间却越发冷漠”。  相似文献   

6.
蔡咏芝 《人民公安》2012,(24):52-53
如果从来没有在香港待过或生活过,或许很难感受到市民对香港警察根深蒂固的信任。这种信任深刻的程度,甚至连大部分香港人也不自觉。如果从来没有在香港待过或生活过,或许很难感受到市民对香港警察根深蒂固的信任。这种信任深刻的程度,甚至连大部分香港人也不自觉。对香港市民来说,相信警察能保护市民的  相似文献   

7.
信任断想     
一 一个人被另一个人信任是一种幸福,一个机关或一个部门被人民群众信任,则是一种无尚的荣誉。 一个人要想获取另一个人的信任并不难,在某个特定环境,一句话语,一个手势,甚或一个眼神,你便可轻而易举地实现愿望。 一个机关或一个部门要想获取人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以"法先王之政"为核心的变法理论,就是在必须由朝廷统一掌控、管理天下财富资源之理念下,用"摧抑兼并"的手段与民争利;同时用自己重新注释的儒家经典来统一教育内容与思想意识,选拔专为君主国家所用的人才;用儒体法用的原则,以两者治国方略互补的方式来寻求君主专制下国家统治的理想状态,以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王安石相信在这个君主国家体制之下,专制权力能够对私人利益为所欲为发号施令的同时,也能够满足人民的共同渴望和需求,相信朝廷与官员能够"为人民服务",丝毫认识不到官府权力膨胀的可怕性,最后使改革变成一场祸国殃民的大灾难。  相似文献   

9.
邢如飞 《当代广西》2011,(24):61-61
"人的问题,是企业最大的问题。我相信,搞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才会迎‘人’而解。"在谈到"人"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时,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雨夏说。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13,(2)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变得多疑,疑神疑鬼,疑人疑己,疑权力也疑权利,在所有的质疑中,对权力尤其不相信.有官员骑自行车送女儿上学,认为这是作秀;清华毕业生焦三牛扎根西部被提拔,认为有猫腻;有市民申请到了北京"77元廉租房",认为权力在造假,是演戏给人看;连周其凤为其母祝寿,也被质疑为惺惺作态、哗众取宠……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监测显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不相信政府,不相信专家,更不相信媒体,已构成了当前社会上一堵亟待翻越的"信任墙".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曾直言,"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诚然,这是一个怀疑无处不在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张连德 《中国发展》2011,11(6):39-43
信任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资本,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信任状况不容乐观,在人际信任层面主要表现为村民之间的熟人信任受到威胁以及村民对"外人"的普遍信任尚未建立,在制度信任层面主要表现为农民对制度信任模式缺乏认同和农民对制度公正性的怀疑与不放心。为此,该文从政府、组织、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陈曙光 《传承》2012,(5):46-49
西方"马克思现象"的出现,确实部分地源于马克思的个性特质和精神品质。因为西方很多人并没有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并不懂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但是他们相信马克思人格。马克思的人格力量关键在于不为世俗利益放弃信仰。"马克思现象"的产生,最关键、最有说服力的原因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在于马克思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永恒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有多少优秀的人才长年在一个位置上停滞不前,是他们不再努力,还是缺乏才智?都不是,而是他们没有展示出他们的潜力,他们的形象就让人相信:“他不适合更高的位置!”人们总是相信,工作效率、能力、可靠性及勤奋工作是让他们有机会提升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仅有这些条件,你就能在工作中被提升。忽略了对整体形象的塑造,会既得不到上司的注意,也得不到同事的承认。那么,成功形象的秘密是什么呢?只有展示出一个与期待的职位相符的形象,展现出一个可信、有潜力、值得信任的形象,你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上司和同事才能相信你适合更高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赵祥 《岭南学刊》2007,102(5):69-73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信用就是交易各方遵守自己的事前承诺,并相信他人也信守自己的承诺,是一种博弈均衡状态。良好的信用机制是企业集群环境的一种优势,它对企业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起到了积极作用。企业集群独特的信用机制包括共同体保障机制、长期交易范式和家族信任,它们与正式的法律制度一起促进了集群内部的信任和合作,降低了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5.
在公安系统中需要构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来为社会治安管理等业务提供电子化的支撑。IaaS云服务为大规模基础设施的管理和能力的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源池化管理使得对资源的管理和提供透明化,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对底层物理资源细节透明的管理方式使得用户在进行服务部署的时候难以发现可信的IT资源,可能导致用户的关键服务被不可信的基础设施承载。本文针对公安建设云计算基础设施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安全等级的管理和信任的验证需求,提出一种适应IT资源池化管理的信任管理机制,能够将可信的物理资源整合为可信集群,并对可信集群采取严格的成员管理,只有可信的物理资源才能够加入可信集群。一个可信集群的资源对云用户显示出等同的信任属性,使得用户可以对资源进行信任验证,避免用户自行寻找物理资源并进行信任验证。这种信任验证使得服务总是被部署到可信的基础设施,增强了服务部署、迁移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王晓晶 《前沿》2010,(12):98-100
"蚂蚁搬家式"水客通关走私,是通关走私犯罪的一种,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执法部门的重视,在整个走私犯罪行为链中担负犯罪行为最紧要一环的人是雇佣水客。在执法控制的区域,施行一些措施,改变整个原有已达平衡的背景环境,增强积极遏制犯罪的力度,在水客群体数量不扩张的前提下,增加水客集团核心对雇佣水客的不信任感。以此,减弱这一环节的组织结构紧密度,达到削弱规模的目的。这些执法措施可以被称为"信任阻断型执法措施"。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家、《信任论》一书的作者郑也夫日前指出,人类社会的信任包括人格信任、货币信任和专家信任三个系统。人格信任是建立在熟人基础上的,货币信任就有很大不同了,被信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码子、代码。人的范围太小,不靠代码是不可能扩大交往范围的。专家信任是信任科学、信任文凭、信任专家的评价,信任这三者的结合。专家系统如果也腐败了,发劣质文凭、劣质职称,  相似文献   

18.
信任是需要回报的,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但是,太相信一个人,更容易让对方产生一个错觉:无论我怎样,他都不会怪我。  相似文献   

19.
鄂璠 《小康》2018,(22)
正自"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之"最值得信赖的人"排行榜发布以来,除了父母、配偶、兄弟姐妹之外,子女、朋友、恋人在该榜单上也经常居于前列,而领导的总体表现却并不理想,为什么我们不能选择相信领导呢?领导值得信任吗?在百度搜索"相信领导"这个关键词,有趣的是,搜索出来的大部分文章都在劝说人们不要相信领导。比如,有人总  相似文献   

20.
横渡南湖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 我想,这些被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们争辩了几千年的论题,其答案依然在上帝那里。倒是马斯洛的理论应该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点启示。他把人生的需要大体划分成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