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印度的大国战略 近几年来,印度加快了参与非洲合作进程的步伐,这一方面是为了寻求非洲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等经济利益,以加速其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印度推进大国战略追求大国地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印度的中亚经济战略是其参与中亚地区"大角逐"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回顾了印度与中亚经济交往的历史,分析其经济合作的现状及障碍,展望其合作的前景,以期更好地解读新形势下印度发展与中亚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中亚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吸引了各大国的关注。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崛起中的大国,又是中亚的两个邻国,地缘和能源因素使两国与中亚联系在一起。本文阐述了中印两国在中亚的战略和能源博弈,并进一步分析了两国在这一地区竞争的可能性和合作的必要性,指出中印合作无论对两国的国家利益还是中亚的发展和稳定都是最佳的抉择。  相似文献   

4.
印度的海洋战略及印美在印度洋的合作与矛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励 《南亚研究季刊》2005,2(1):113-120
作为主要的印度洋国家,印度长期以来寻求一项确保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大国海洋战略,它体现了印度立足南亚、面向印度洋、争做世界大国的战略图谋。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随着印度综合国力的发展以及追寻其“大国梦”的步骤加快,印度对印度洋的安全需求持续增大,将确保海洋战略利益、特别是保证印度洋海上石油通道的安全视为保护其基本国家战略利益的头等大事。鉴于印度洋对印度和美国的重要战略意义,印度在实施其海洋战略过程中既会与美国保持合作,同时也可能引发相互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5.
中亚地区作为世界能源地缘政治中重要的一极,其能源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并获得中印两国的重视。为了维护能源供应安全,中印加强了针对中亚地区的能源战略布局。印度以加快战略北上,通过发展与中亚周边国家关系和加强与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合作等策略逐步建立起围绕中亚地区的"半月形布局";而中国则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基础,以发展与中亚国家经贸关系为重点,通过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逐步构建起以中亚地区为节点的"线性布局"。未来,中印两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博弈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的分配上,同时,维护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稳定将成为两国开展合作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6.
印度的中亚政策从最初的"北向政策"到"扩展的邻国"再到"连接中亚政策",由模糊逐渐走向清晰。安全、能源、潜在市场与大国角色是印度中亚外交的重要诉求。通过双边与集体双模式互动,印度"连接中亚政策"在反恐与防务合作、发展伙伴关系以及关键联通节点建设等领域收效显著,但囿于缺乏直接陆路通道,双边经贸合作未达预期。随着"莫迪2.0"时代开启,可以预判莫迪政府将通过提升地区联通、深化反恐与安全合作、借力大国中亚政策以及借重多边机制等举措深入推进"连接中亚政策"。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亚独特的地缘优势, 丰富的能源和其它战略资源, 使其成为大国争夺的目标, 美国更是 把中亚战略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中亚战略目标明确, 就是配合两洋战略, 更牢固地控 制住欧亚大陆, 争夺中亚的油气资源, 削弱俄罗斯的影响以及遏制伊斯兰势力的扩张。但美国的中亚战略 会受到俄罗斯的制约, “三股恶势力”也会对其中亚战略构成挑战。由于中亚邻近中国西部边疆, 美在中亚 渗透会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 使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复杂化。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印度为了实现其“大国”梦想,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获取更大的战略利益。印度对外政策的调整以大国外交为主轴而展开,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印度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互利友好的双边关系,为本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战略环境,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地位。  相似文献   

9.
南太地区位于太平洋中央的位置,是亚太各国南北互通、东西交往的重要中转站,是世界各国海上贸易往来的重要战略通道。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南亚地区国家,作为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大国,印度的南太战略既是其大国意愿和地缘战略思想传统的体现,又是南太平洋现实情势的催化物。从根本上说,新时期印度的南太战略突显了其积极落实"东进政策"的决心,也是印度改变在南太缺乏稳定战略的努力。印度在南太地区的战略体现了其鲜明的传承与变革的特色,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一向把中亚地区视为本国的“战略后院”,不容其他大国挑战其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本文通过对俄与中亚国家双边与多边军事合作的分析,揭示了俄罗斯中亚地区军事安全战略与军事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条件下我国如何在与中亚国家开展全方位合作中不损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