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上海重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因素上海必须重新构建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这已成为举国上下普遍一致的一种共识,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地方政府和金融界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是一个主观意志与客观条件相统一的、极其庞大复杂的工程.目前世界上有些城市虽然成了国际货币交易的重要市场,但还不是国际金融中心,因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能只具备国际货币交易的功能,还必须在发达的金融体系基础上充分发挥国际间资本借贷、外汇买卖、国际商品流通及债券发行等功能,并与其它国际金融市场相接轨.现在,我国政治上已完全趋于稳定,这是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最基本的客观条件.同时,下列因素也是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所不可残缺的.  相似文献   

2.
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是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上海金融企业作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载体之一,其领导班子是否具有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对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组织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忠诚 《党政论坛》2008,(23):54-55
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是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上海金融企业作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载体之一,其领导班子是否具有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对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组织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优势1.稳定的政治局势。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基本前提条件是政治稳定,综观伦敦、纽约、东京、法兰克福这些老牌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后起之秀新加坡和香港,无不都是处于政治高度稳定的国家(或地区),这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运作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局势一直持续向好,国内政局稳定,民  相似文献   

5.
张新存 《党政论坛》2011,(11):20-21
一、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综合优势 1.稳定的政治局势。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基本前提条件是政治稳定,综观伦敦、纽约、东京、法兰克福这些老牌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后起之秀新加坡和香港,无不都是处于政治高度稳定的国家(或地区),  相似文献   

6.
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称得上高素质的金融人才仅仅万人左右,尚不及纽约与东京的零头。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在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金融资源尚不能实现市场化配置的时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只能小步前行。但即便小步前行,上海金融业的现状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诸多差距。  相似文献   

7.
上海,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迅速崛起的一颗东方明珠,正乘着改革开放巨大成功的东风迈向二十一世纪。上海人民满怀信心地欲将上海建设成名符其实的国际大都市和远东乃至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8.
正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选题的意义200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近些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成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入世后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对资金融通及其配置需求的日益增大,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意义越来越重大,越来越紧迫。当前,人民币债券和人民币金融衍生品在全球的需求日趋旺盛,中国大陆急需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否则就会失去主动。今年初,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开始启动。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12,(6):13-13
国家发改委30日发布了《“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人民币”、“创新”以及“国际化”无疑是“十二五”期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为关键的词汇。  相似文献   

11.
<东方早报>4月30日A42-A43版全文刊登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读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潘英丽教授认为,在目前人民币资本账户未开放前,香港的目标定位应该是中国的离岸金融中心,上海的目标定位是在5到10年内建成人民币产品中心,初步形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框架。  相似文献   

13.
乔建忠 《党政论坛》2009,(19):61-61
《东方早报》4月30日A42-A43版全文刊登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读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特区简讯     
国务院推进上海建设“两个中心” 4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文,提出推进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具体意见。意见指出:上海有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业务体系,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先进的现代航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  相似文献   

15.
编后语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常务会议,正式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这一决定无疑会为上海经济发展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并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给上海人民提振信心。本期《上海航运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目标及任务保障》专题文章,以上海市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专题调研成果为基础,通过对人才需求预测、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及保障分析,强调了人才保障对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的重要性,也为上海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勇鸣 《党政论坛》2009,(17):11-13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全国今年一季度GDP增长6.1%,上海一季度GDP增长3.1%,处31个省市自治区倒数第二。上海经济增速快速下滑主要原因:一是上海为国际大都市,受金融危机影响直接,2008年上海贸易依存度高达161%,中西部地区平均不到10%,全国60%。二是投资回落,一季度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比全国低21.1百分点。三是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淘汰“两高一资”企业。为振兴上海经济,3月25日国务院通过《关于推进上海船陕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周毅 《瞭望》1994,(15)
引出一个“大话” 上海提出在2010年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在金融意识刚刚复苏的中国,不少人可能说这是说大话。 但这个“大话”,不仅激起了国人的热情,也牵动了世界的目光。自1991年第一批外资银行被批准进驻上海开设分行,至1993年已迅速增加到26家。 外资银行已经成为上海市民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但也在他们心里引起一些疑问,他们在上海到底怎么样?他们能赚钱吗?他们怎么看待上海及上海的金融前景?但有一个问题是值得人们深思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外资银行非要急匆匆地往中国、往上海拥挤?这不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当今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吗?  相似文献   

18.
正上海市金融工会2014年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国工会十六大精神,落实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在市金融党委的领导和市总工会的指导下,引领职工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局建功立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工主题思想教育活动,以"中国梦、金融人、劳动美"为主题的职工感人事迹征集展示活动,30家单位129篇个人(集体)申报材料,设计制作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10,(Z2)
<正> 坚守金融依附实体经济,金融中心服务国内经济,以"多中心"战略,建设沪、港、京功能互补的中国三大国际金融中心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9月20日揭晓,香港逼近纽约位列第三,上海首进前十超越芝加哥排名第六,深圳与北京分列第十五和十六位;这是该数据公布以来,三地表现最好的一期。  相似文献   

20.
正上海目前正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其中,"上海文化"品牌,更是深深地融入了城市精神,体现城市的独特气质和品格魅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应该充分发挥各个文化领域、各种文化载体、各类文化建设主体的能动作用。实体书店,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窗口"企业,因为其形态的显在性、与市民生活联系的密切性,而更为引人注目,从而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