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鲁迅小说中几个比较典型的下层人物形象,如: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通过分析发现,鲁迅在抨击、揭露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吃人”本质的总主题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等级观念是怎样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旧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黑暗和麻木,沉滞和落后。从而全面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真正做到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作用机制本质上是一个结构问题,结构主义的在场与不在场理论有效解决了明示出来的制度与潜藏其背后的理念之间的互为作用关系。法律文本走向浪漫化,而意识形态理念直接演化为判决根据,典型地表达了在场者并不在场,而不在场者实际在场的文化指令作用。中国法律文化传统,充分地演示出这种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对文艺的重大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提出了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命脉";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机统一的文艺标准,坚守真善美的基本要求和底线;文艺家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创作上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要创作艺术精品,弘扬中国美学精神;文艺评论要讲道理,说真话。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美学讲究物性与心灵的辩证法,强调了理念与感性之间的紧密关系。艺术当中的自由追求与心灵显现,必须要与客观的物象结合起来。用黑格尔的上述美学观点去鉴赏现代艺术,可以有所新的阐发。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生活"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在全球美学聚焦于"生活"的主潮中,它可以为当下和未来的"全球生活美学"建构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中国古典的美学传统是"生活的",另一方面中国古典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这就为当下生活美学建构中存在的理论困境——如何超越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灵、艺术与生活、审美与日常经验之间二元对立关系,提供了智慧和理论资源。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古人围绕着"物"建构起来的生活空间、方式和观念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刘悦笛提出,"物"之维度,是梳理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重要层面,特别是对明清美学而言,乃是"物的美学"极大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一种围绕"物"的美学体系和独特的"长物"美学传统;"情"的复苏与"物"的丰富,构成了此种"物之体系"(the system of objects)的一体两面,是"物"与"心"的内在勾连之所在,这就为当下的"生活美学"超越实践(生产)美学敞开了方便之门。乔迅在阐释明清时期的器物及其美学观念时,格外强调人与物的互动,尤其是器物凭借其"魅惑的表面",同人之间所建立起的"器物—身体"的互动互惠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装饰"首先意味着感官的吸引和愉悦,进而引起学者和玩家的移情与同思,借此调动身心的整体自觉。赵强认为,"物",尤其是"长物",业已成为明清时期衡量生活质量、审美品位和人生境界的重要尺度;也正因此,围绕着"物"的尺度,不同阶层人士之间展开了生活、观念和话语方面的角逐。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酒楼上》里的吕纬甫是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本在革命和新思想的浪潮中崛起,作为时代的先驱和勇士,带着昂扬斗志和革命热情呐喊着要冲出"铁屋子"。然而,随着社会理想的幻灭,逐渐走向衰颓,既找不到新的出路,又不甘于同流合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蜕变为不得不向黑暗社会妥协的奴隶,更成为走不出自己精神枷锁的奴隶。鲁迅先生用从容、简洁的笔调叙事,却难掩对五四之后知识分子蜕变的沉痛的叹惋。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生活"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在全球美学聚焦于"生活"的主潮中,它可以为当下和未来的"全球生活美学"建构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中国古典的美学传统是"生活的",另一方面中国古典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这就为当下生活美学建构中存在的理论困境——如何超越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灵、艺术与生活、审美与日常经验之间二元对立关系,提供了智慧和理论资源。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古人围绕着"物"建构起来的生活空间、方式和观念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刘悦笛提出,"物"之维度,是梳理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重要层面,特别是对明清美学而言,乃是"物的美学"极大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一种围绕"物"的美学体系和独特的"长物"美学传统;"情"的复苏与"物"的丰富,构成了此种"物之体系"(the system of objects)的一体两面,是"物"与"心"的内在勾连之所在,这就为当下的"生活美学"超越实践(生产)美学敞开了方便之门。乔迅在阐释明清时期的器物及其美学观念时,格外强调人与物的互动,尤其是器物凭借其"魅惑的表面",同人之间所建立起的"器物—身体"的互动互惠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装饰"首先意味着感官的吸引和愉悦,进而引起学者和玩家的移情与同思,借此调动身心的整体自觉。赵强认为,"物",尤其是"长物",业已成为明清时期衡量生活质量、审美品位和人生境界的重要尺度;也正因此,围绕着"物"的尺度,不同阶层人士之间展开了生活、观念和话语方面的角逐。  相似文献   

8.
“原创性”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民族性与现代性合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性要求伸张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的特质,现代性要求找出中国传统文论、美学与西方理论的契合点。二者合一,一方面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与西方理论双峰并峙,另一方面与西方理论进行对话交流,形成互补。如今,在中国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日益走向强势的形势下,是该思考“原创性”建设的出路问题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和世纪之交,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领域出现了文化学转向.在西方与在中国,发生这种转向的语境不完全相同.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正确认识西方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误读,清醒认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资源,建立一种既有普世因素,也有个性特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这种新的研究会带来新的学术气象,代表着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生活"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在全球美学聚焦于"生活"的主潮中,它可以为当下和未来的"全球生活美学"建构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中国古典的美学传统是"生活的",另一方面中国古典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这就为当下生活美学建构中存在的理论困境——如何超越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灵、艺术与生活、审美与日常经验之间二元对立关系,提供了智慧和理论资源。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古人围绕着"物"建构起来的生活空间、方式和观念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刘悦笛提出,"物"之维度,是梳理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重要层面,特别是对明清美学而言,乃是"物的美学"极大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一种围绕"物"的美学体系和独特的"长物"美学传统;"情"的复苏与"物"的丰富,构成了此种"物之体系"(the system of objects)的一体两面,是"物"与"心"的内在勾连之所在,这就为当下的"生活美学"超越实践(生产)美学敞开了方便之门。乔迅在阐释明清时期的器物及其美学观念时,格外强调人与物的互动,尤其是器物凭借其"魅惑的表面",同人之间所建立起的"器物—身体"的互动互惠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装饰"首先意味着感官的吸引和愉悦,进而引起学者和玩家的移情与同思,借此调动身心的整体自觉。赵强认为,"物",尤其是"长物",业已成为明清时期衡量生活质量、审美品位和人生境界的重要尺度;也正因此,围绕着"物"的尺度,不同阶层人士之间展开了生活、观念和话语方面的角逐。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鲁迅、朱自清关于钱起一联诗的分析体现不同的学术个性.朱光潜是以自己掌握的西方美学心理学知识阐发该诗所包含的审美意义,其学术思路带有晚清桐城派倡导的宋学精神.鲁迅对他的批评及朱自清的分析,体现了乾嘉汉学考据派的学风.晚清桐城派之宋学已溶入西学成分,故近代汉宋之争已具有东西方学术碰撞的因素.他们三人间的争论实质上是晚清汉宋之争的沿续.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作家像鲁迅那样酷爱自由,坚决反对强权对个性的束缚。留日时期,鲁迅是以自由为天神的歌者;五四时期,鲁迅为思想争自由,为女性求解放;上海时期,鲁迅为冲决伪自由的罗网而战。鲁迅的一生,是名副其实的为自由而奋战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鲁迅文化经典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性因素,对鲁迅文化经典的解读与阐释,既是文化上的寻根认祖,也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缺失的针砭和疗治。鲁迅研究应该在积极意义上参与当今时代,自觉地回应新时期现代化的思想文化主题,使其恒久的文化意蕴能与现实的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鲁迅对左翼文学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左翼文学做出战略性的规划;二是充分肯定左翼文学的成就、价值及前景;三是具体分析左翼新人的创作个性;四是对左翼文学发展中的偏差做出犀利的批评。这些评价,对于左翼阵营坚定信念、调整策略、纠正偏颇、健康发展以及扩大海外影响,产生了重要作用;给后世认识30年代文学史提供了参照,关于人与文学的深刻见解更具有超越性的意义。但由于诸多原因,鲁迅的评价,在宽广的视野之外,仍有一定的盲点,有时存在着情绪化、绝对化、自相矛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冰心、庐隐是我国现代文坛几乎同时出现的第一代女作家,且同为文学研究会成员,文学主题几近相同,但是由于两人的童年经历迥异导致其作品的风格和情感基调截然不同.家庭的温暖和充足的母爱育成了冰心善良、温柔、文雅的性格,造就了她崇尚"爱的哲学",试图用爱来化解世间的一切矛盾.不幸的童年和母爱的缺失,赋予了庐隐敏感、悲哀、倔强、愤世嫉俗的性格,一生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悲哀凄凉对世事不平的情绪始终渗透在她的字里行间,成为她作品的主色调.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决定的。我们要想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贯穿审美教育,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一要创设审美情境,激活审美心理;二要激活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美。  相似文献   

17.
诗歌与情感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诗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西晋诗人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观点,既反映了时代的风尚,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对此予以阐释,可以发现,陆机的这一观点,揭示了诗歌在创作背景层面、物我关系层面、语言层面等均与诗人的内在感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为文学表情论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制度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急需建立和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提供了对我国目前农地流转问题和对策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9.
日本现代思想家竹内好在1930年代前后借由对鲁迅的研究对日本现代化的发展进行反思,由此塑造出著名的"竹内鲁迅"。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对"竹内鲁迅"从漠视到热衷介绍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学界在现代化诉求中对西方的单一认同的一种扭转,但值得警惕的是,对"竹内鲁迅"的热衷是否会造成另一种盲目的认同。一个"竹内鲁迅"不能说明一个近代中国的存在,我们要以"竹内鲁迅"为"他者"来关照自身,我们的学者仍然需要想象。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文化活动是从翻译介绍法国文化开始的;鲁迅在他的一系列杂文中,联系中国现状,对法国许多文学大师进行了评价;鲁迅与法国作家又有很深的文学姻缘。鲁迅与中法文学交流是一个重要而研究尚不得深入的课题,从中可折射出法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也为全面评价这些作家提供异域的文化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