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陈毅与陈丕显的相交之深,从陈毅之子陈丹淮的回忆中略见一斑: “我记得那是1953年,全家从南京迁到上海后。一天,父亲陈毅、母亲张茜带我去西郊公园玩,遇见了也是带着小孩的一家人。父亲就让我叫两个个子不高,但  相似文献   

2.
<正>出生于1921年的瞿独伊是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杨之华夫妇的女儿,她在革命的大风浪中成长,经历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见过许多革命伟人。当初的花季少女,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她的满头银丝,记录了随父母风雨同行、追寻真理的艰难人生。独伊回忆说:"在我模糊的记忆中,父亲瞿秋白戴着眼镜,面容清瘦,他话不多,很温和。母亲不让我简单地叫‘爸爸’,而是让我叫‘好爸爸’,我就是一直这样称呼的,而他也亲切地称我‘小独伊’。在我的心目中,瞿秋白就是我的慈父。"  相似文献   

3.
余玮 《党史纵览》2008,(8):44-48
将门虎子因戎而生 1942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粟裕的长子粟戎生降生了。粟戎生说:“那时父亲正率领新四军第一师进行频繁的反‘扫荡’和艰苦的反‘清乡’斗争。听母亲说.我生养在江苏扬州的外公家。外公赞赏父亲的战斗生涯.为我起名‘戎生’.父亲很喜欢这个名字。后来.因有被敌人侦知的迹象.外婆亲自把不到两岁的我设法送到父母身边。”  相似文献   

4.
“我父亲是陶行知的学生。自1928年入晓庄师范开始,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即使革命斗争中两度入狱,都始终保持教育工作者的本色。因此,我父亲常常对别人称他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引以为荣。”陆小宁如是说。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已故抗战老同志陆维特之子陆小宁。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学术会上,我见到了他.他,叫黄祖友,原赣州地区计委副主任,13岁参加信丰油山红军游击队,1937年10月,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在大余池江改编为新四军时,他是新四军第一批文工团员,他曾长期在叶挺、项英、陈毅、粟裕、陶勇身边工作.血与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而又美好的回忆……项英一句话,他开始了艰难的戎马生涯池江改编时,一次,陈丕显同志到油山红军游击队三中队检查整编工作,见黄祖友个子矮,年纪小,一把将他抱到神台上,笑着说:“小鬼,这次我们要走很远的路,要开到北方去打日本鬼子,你年纪小,还是过几年再来吧!”黄祖友一听说要他回去,急得哇哇地哭了.这时,中央分局书记项英走了进来,见黄祖友鼻涕眼泪的,便问:“小鬼,你哭什么?”陈丕显在一旁解释说:“他年纪小,我叫他回去,他不肯.”  相似文献   

6.
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爸爸、妈妈和陈伯伯、张茜阿姨的关系特别好。我们家的照片簿里,有一张有点发黄的照片,那是上海解放后爸爸、妈妈和陈伯伯、张茜阿姨带着两家的孩子照的。陈伯伯坐在正当中,大腹便便的,很潇洒,也很有派头。张茜阿姨那么漂亮,头上还扎着头绳,一点也不像3个孩子的母亲。我的爸爸妈妈也那么年轻……慢慢长大了,我才知道,原来,父亲和陈伯伯的交往并非一朝一夕,他们相知已有几十年了。  相似文献   

7.
刘永辉 《红岩春秋》2014,(12):15-17
<正>情系长征,日记伴险途虽然没有与童小鹏前辈见过面,却有幸和老人家通过3次信。后来又与童老之子丹宁伯伯相识并多有交往,并聆听他讲述童老的人生故事,讲述童老的红色摄影之路。"其实我父亲原名叫童大鹏,因为个子比较矮小,所以同学和伙伴总是‘小鹏、小鹏’地叫他,他就索性把名字改成了‘童小鹏’。"每当回忆父亲,童丹宁的脸上都充满深深的怀念  相似文献   

8.
三年游击战争,艰苦卓绝:吃的是“野菜和水煮”,住的是“大树遮身待天明”,处境是“休玩笑,再语声更低”.在这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在这生与死的烽火考验中,指挥员和游击队员铸结的革命友情却是那么淳朴,那么真挚,那么深厚.陈丕显和陈妹子的同志情就是一例.一1978年,为纪念陈毅逝世七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人员编写《人民的忠诚卫士——缅怀陈毅同志》一书.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陈丕显,激情满怀,  相似文献   

9.
1935年3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全部失陷。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随项英、陈毅等领导同志突围来到赣粤边地区的油山。同年4月,长岭会议决定以油山区和北山区为主要根据地,长期坚持游击战争。从此,陈丕显等人就在赣粤边的大余、信丰、南雄等地领导红军游击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其中,陈丕显在大余池江留下了一段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10.
1995年8月23日,陈吴苏(陈毅长子)陪同一个外国友好代表团等候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江总书记看见陈昊苏就心情沉重地说:“阿丕今天去世了,你知道吗?”陈昊苏吃惊地说道:“还没有得到消息。”江总书记嘱咐说:“你要赶快去看看谢志成阿姨(陈丕显夫人)。你们两家的关系是不一般的。”  相似文献   

11.
1978年,为纪念陈毅市长逝世七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人员编写《人民的忠诚卫士——缅怀陈毅同志》一书,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陈丕显同志,激情满怀,浮想联翩,挥笔成书:《弥天烽火举红旗——回忆陈毅同志领导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文中载道: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有一次找北京卫戍司令员傅崇碧淡话。毛泽东对傅崇碧说:“我叫你来是想了解一下北京的情况,你要讲真话。” 傅崇碧向主席反映最近几天发生的一些事情:“主席呀,现在陈毅的老婆也被他们抓去游街了,还挂着大枷。胡耀邦的腿烂了,王胡子(王震)的家也被砸厂。还有的老干部坐‘喷气式’。戴高帽子游街。” 毛泽东:“这样搞法怎么行?外面还有人贴朱老总的大字报吗?” 毛泽东:“朱毛不能分的呀,没有朱(猪)哪有毛呀?” 傅崇碧又说:“他们把知识分子叫‘臭老九’,把搞原子  相似文献   

13.
胡居成 《党史文汇》2002,(12):31-33
苦口婆心,陈毅劝说项英东移苏南1940年1月,陈毅接项英急电:即速来皖南军部参加东南局和军分会联席会议。陈毅赶到军部的当天晚上,项英早在自己的宿舍里给他放好了一张行军床(陈毅每次去军部,都睡项英宿舍里)。陈毅将洗漱用具向床上一放,急问:“发生了什么事了?”项英连忙回答:“华北方面,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下手了。甘肃省主席朱绍良策划了袭击八路军的‘陇东事件’;山西省主席阎锡山制造了‘晋西事变’,以6个军的兵力进攻晋西,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5000多人;国民党第79军朱怀冰等部进攻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  相似文献   

14.
最后的党费     
“叮铃铃……” 5月23日下午3时许,乌兰县委组织部办公室的电话响了起来。 “是县委组织部吗?我父亲叫秦德力,是一名退休多年的党员.老人家嘱托我直接把‘特殊党费’交到组织部,可以吗?”  相似文献   

15.
正《上海二十四年》,是继《我的文革岁月》之后,陈小津先生撰写的又一部力作。该书选取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来记录上海风云变幻中的历史大事件,通过珍贵的历史回忆录,真实呈现周恩来、陈毅、陈丕显、曹荻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党和国家非常特  相似文献   

16.
《湘潮》2020,(7)
正(1)"小妮回来了!"赵科长闻声赶来,小妮背过身去气哼哼地说:"我掉进水里妈妈都不来救我,难道箱子比我还重要吗?""当然不是了!但箱子里装的是很多小朋友家的‘钥匙’,‘钥匙’丢了小朋友怎么回家呢?再说,照看你的保育员阿姨都和妈妈一样负责,所以妈妈知道小妮一定不会有事!"  相似文献   

17.
艺术作品内容的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出现在“我”字上。也就是说,作品在表现美感如何显示“我”对生活的评价?“我”在审美活动中地位、作用怎样? 清末王国维把传统的意境理论,发展为“境界”说,而且从中谈到了审美和“我”的问题: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陈毅诞辰100周年的时候 ,人们很自然地缅怀起上海解放初陈毅那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的风范 ,他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严格纪律上海这个城市 ,在旧社会 ,一方面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 ,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但另一方面 ,上海又是帝国主义冒险家的乐园。毛泽东曾把进上海说成是“中国革命过一难关”。陈毅在丹阳南下干部集训和入城以后 ,一直告诫同志们 :“我们一定要把上海‘染红’ ,绝不能被它‘染黑’。”陈毅强调要严格入城纪律 ,认为这是“入城政策的前奏”。在规…  相似文献   

19.
自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之后到1937年5月,坚持在赣粤边领导游击战争的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苏区办事处主任陈毅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已有两年多了。陈毅曾对陈丕显说过,要是能派个人到陕北就好了!可是路途遥远,你和杨尚奎对路途又不熟悉,贸然上路,没有好多个交通站配合、帮助,那是十分危险的,我和项英考虑,不能冒这个险。  相似文献   

20.
金翔 《廉政瞭望》2006,(6):47-47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因为我对父爱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恨才转化而来的。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嘲弄:“‘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那种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