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秦祖明 《学习月刊》2014,(24):25-26
晚明利玛窦将西方科学引介到中国,开西学东渐之先河。利玛窦时代正是西方科学革命刚刚兴起的时代,中西科学发展水平差距并不大,仍在同一起跑线上。利玛窦等一批耶稣会士孜孜不倦地向中国引介西方科学。  相似文献   

2.
老六月雪 《党课》2012,(4):105-109
利玛窦,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中国传教。其名按音译应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  相似文献   

3.
高智瑜  林华 《新视野》2000,(2):59-61
16世纪晚期 ,一位意大利耶稣会士 ,为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 ,不远万里东行 ,来到当时西方人几乎一无所知的中华大地 ;他遵循耶稣会开创者的遗训 ,创造性地将其宗旨应用于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之中 ;他在传播天主教义的历史上 ,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利玛窦———东西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 ,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独树一帜的第一人。回顾近代史 ,我们知道 ,天主教进入中国之前 ,在向外征服美洲和东方的过程中 ,骑士们自始至终高举着十字架和宝剑 ,依靠的是军事入侵和文化渗透的方式。但是 ,16世纪中叶以后 ,经济危机使欧洲陷入严重…  相似文献   

4.
中国——一个拥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梵蒂冈——欧洲面积最小的西方小国,同样在世界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两个都对世界产生着非凡影响力的国家至今却还没有建立起正常的国家关系,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一中国与梵蒂冈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纠葛。罗马教廷与中国的交往始于公元13世纪初;1601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天主教从此在中国流传开来;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不久,教皇庇护十一世宣布承认;1946年7月,庇护十二世下令建立驻华公使馆,至此中梵之间建立了完全的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梵蒂冈拒不承认其合…  相似文献   

5.
今年9月8日是利玛窦第一次进北京的400周年纪念日。明年澳门即将回归,研究澳门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已经提上日程,而研究利玛窦的贡献,应是此项研究的一个切人点。基督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第一次传播在唐朝“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即627-649年。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从波斯到中国传教,被称为景教。第二次传播是景教在元朝(1271-1368)的复兴和罗马天主教来华的传教。其影响只在蒙古族当中,因此,它随着元朝的灭亡而消失。第三次是明清之际,16世纪末到1789年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第四次是1840年之后…  相似文献   

6.
柳红 《党建文汇》2007,(10):40-40
公元1583年,一位名叫利玛窦的意大利传教士踏上了大明王朝的国土。在随后长达27年的传教生涯中,利玛窦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帝国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几百年后,当人们翻开利玛窦所著的《中国札记》时,不难发现,利玛窦眼中的中国绝对是那个时代西方所仰慕的。  相似文献   

7.
自从利玛窦获得长眠于首善之区——北京的千古殊荣之后,相继去世的耶稣会士邓玉函(Josnnes Terrenz)和罗雅谷(Giacomo Rho)等都葬于利公墓地之内,而使“滕公栅栏”传教士墓地得以扩大的,是日耳曼籍耶稣会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ehall van Ball)。 汤若望1591年生于德国科隆,1611年入耶稣会,1622年与金尼阁联袂来华,先抵广州,后入北京,学成汉语后奉派往陕西西安传教。1630年,协助徐光启修历的邓  相似文献   

8.
秦英君 《新视野》2006,(6):48-51
唯科学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因受西方文化刺激所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近代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导致人们对信仰科学的过热,终由对科学的追求,演化为对科学的崇拜,相信只有科学才可以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20世纪一二十年代是中国唯科学主义盛行时期,吴稚晖站在科学主义立场,从对西方科学文化的认知到提出科学的人生观,都充分表现出他的唯科学主义倾向,成为科学派的重要一员。科学是一种内在逻辑性很强的知识,中国因救亡图存的需要,所表现出来的唯科学主义仅仅是一种空泛的文化思潮,吴氏的唯科学主义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9.
杨红林 《党员文摘》2007,(12):16-17
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踏上了大明王朝的国土,在随后长达27年的传教生涯中,利玛窦对这个神秘的东方帝国充满了赞赏。他在《中国札记》中描述:“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衣食用品还是奇巧物与奢侈品,在这个王国的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  相似文献   

10.
一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的校园一隅,有一座利玛窦陵墓。人们接触到它,就会想起近400年前这位欧洲传教士曾在澳门圣保禄学院研习中文和中国文化。该学院是亚洲最早的西洋式学府。利玛窦和其他一些西方人利用澳门这块土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欧洲,又将西方文化以及科技等介绍到中国来。这个事实从一个侧面表明:澳门在客观上起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但是从总体来看,澳门毕竟是被葡萄牙殖民主义侵占的中国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本文简称“基本法”或“澳门基本法”)《序言》一开头就写道:“澳门,包括澳门半岛、…  相似文献   

11.
王四达 《求实》2002,1(10):55-58
文章从探讨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入手 ,认为生产力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但它并不是自发地以恒定的速度发展 ,它与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特别是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从古希腊、罗马的辉煌到欧洲中世纪的倒退和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均证明了这一点 ;而西方的近代复兴正是从复兴古典文化的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揭开序幕的 ,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12.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性双重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有效地解决了人类历史上"科学"与"人文"关系的难题,因此是对中国传统语境中的"科学观"与西方传统语境中的"科学观"的双重超越.就前者而言,它克服了中国传统科学观中"以人文涵纳科学"或"以科学涵纳人文"的两大极端,将科学理解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互补并进的统一体.就后者而言,它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扬弃了以"役自然"为向度的"发展主义";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昭揭出西方的"科学意识形态"之不合理性;在人与自身关系上,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高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想,从而成为克服"单向度人"生活方式的精神利器.  相似文献   

13.
荣正通  汪长明 《理论建设》2012,(3):101-104,55
钱学森从小接受西方式教育,深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对手教育问题,他从自己当学生、教师及科学家的经历中感悟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见解。钱学森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注重传授科学方法,倡导技术科学思想。他晚年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本文运用逻辑推理、案例分析、求异比较等研究方法,剖析西方科学文化与钱学森教育思想的内在联系,并揭示后者的核心理念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科学理性在古希腊哲学中的奠基,同时产生了内求科学和以果求因的科学。在这个意义上,古希腊哲学是对西方科学的奠基。这两种科学发展为后来西方近代的人文科学和实证科学。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一奠基的方方面面,包括对科学的世界、对象、任务、方法等等的奠基作用,也论述了两种科学和科学方法总体上的联系。本文的观点将把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从近代推进到古代希腊、从知识推广到理性和文化。  相似文献   

15.
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将天主教传入中国,是中西文化交流划时代的新起点。1611年李之藻邀请西方传教士来杭州传教,是天主教杭州开教之始。此后,杭州的天主教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着重对杭州开教之前的十年间,天主教渗透传入杭州的途径、天主教思想在杭州文人中引起的反响、天主教与杭州佛教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等进行了梳理和论证。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深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源自他从小接受的西方式教育。对于教育问题,他从自己当学生、作为教师及科学家的经历中感悟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见解。在教学中,钱学森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注重传授科学方法,倡导技术科学思想。他晚年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思想。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06,(5):92-92
罗马 1985年在罗马出现的“中国广场”,是迄今为止西方最大的“中国城”,占地约60万平方米,可供30万人居住,共有18条街,分别命名为“北京”、“上海”、“长江”、“黄河”、“长城”等,以异国地名作为街名,在罗马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18.
不怕吃亏,不谋暴利,他的事业飞黄腾达。姚美良1955年生于马来西亚,祖籍中国广东大埔县。其父是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南源布匹(私人)有限公司的创办人,布匹大亨。1966年初其父决定将姚美良及其三个哥哥姐姐送回故乡求学。他说:“你们不要忘记,你们的祖籍是中国,我们不能数典忘祖,所以我决定让你们回中国读书,这对你们的今后事业前途都会有好处。”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一个曾蒙袁世凯礼遇、得孙中山赏识、遭陈独秀痛斥的人,他就是江亢虎。长期以来,一般人只知道江亢虎是死硬的反共分子和降日的汪伪汉奸,而鲜有人了解他曾是国内“社会主义研究”的第一人和“新民主主义”的首倡者。中国“社会主义研究”第一人江亢虎,原名绍铨,号洪水、亢庐,别号康瓠,1883年7月18日出生于江西弋阳。自幼天资过人,据邻里说“十岁即能作文”,故有“神童”美誉。1899年春,他因父荫(其父江德宣曾为清廷的工部主事)以贡生资格进入北京东文学社学习日语,开始接触到“新学”(西方近代科学知识)。1901年春,江…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辉战斗的一生,他生前善待人民群众的科学方法,主要有:切实关注民生,信任尊重群众,从不搞特殊化,密切联系群众,教育引导群众等。周恩来善待人民群众的科学方法,其根源在于他善于总结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在于他对人民群众一贯的高度负责精神,在于他持之以恒的自我修养自觉。学习周恩来善待人民群众的科学方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