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江淮》2010,(3)
<正>出生在徽州区西溪南镇"养蜂世家"的吴健新,30年来与蜂共舞,用心血和智慧倾力打造"空中产业",带领一大批蜂农走上了甜蜜的致富路。自幼受养蜂传统的熏陶,吴健新对养蜂情有独钟。高中毕业后,他踏上养蜂之路,很快成为当地最大的养蜂户之一。在精心钻研养蜂的同时,吴健新开始涉足蜂产品营销市场,凭着徽州人的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2.
日前,在山花盛开、蜜蜂飞舞的徽县北部山区榆树乡养蜂区,来自省上的养蜂专家在现场举办培训班为蜂农传授养蜂技术,帮助山区群众做大养蜂这项“甜蜜事业”。徽县的养蜂业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关注。2010年,徽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中蜂保护区;2011年3月,3户蜂场被农业部、财政部授予中蜂种质资源保护示范蜂场;2011年10月,徽县被农业部列为养蜂经济收入观测点。  相似文献   

3.
1997年金秋十月,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蜂产品博览会上,160多个品牌的蜂产品生产厂家云集。陈宝坤的私营企业——弥勒县蜂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高原蜂宝"、"高原纯蜜"喜摘大会仅有八枚金牌当中的一枚。55岁的陈宝坤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微笑。当得知陈宝坤是一个来自中国云南省的农民时,那些来自五大洲的老外们也不禁发出阵阵惊叹:"中国农民真了不起!"陈宝坤现在拥有蜜蜂3500多群,建成了亚洲最大的蜂场,被中国蜂学界的权威人士称为中国养蜂之王。他完成了养蜂业从家庭式向社会化转变,使小蜜蜂酿成了大产业。陈宝坤出生在弥勒县一个名叫小芹田的小山村。读书时就对养蜂饶有兴趣。每到冬春季节,弥勒大地养花泛白,油菜流金,无名野花争  相似文献   

4.
正"养蜂这个事情不简单,我看邓永财真的是‘乐在其中’,整天看到他照顾他那些蜜蜂跟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仔细!他还说那是他的‘甜蜜事业’,真是佩服他!"一师十三团十八连大部分职工这样评价该连养蜂人邓永财。邓永财养蜜蜂已经有十多年了,他出售的蜂蜜味道纯正、品质有保证,当地人都喜欢买他的蜂蜜。一排排蜂箱、一个个割蜂蜜的蜂版、一顶防蜂网帽、一瓶瓶蜂蜜就是养蜂人邓永财的"标配"。说起十三团养蜂人邓永财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5.
仪陇县观紫镇自生村四组34岁的刘茂林,1987年跟随父亲一边种田一边学养蜜蜂,一年后他把自家的责任田地全部转租,自己则专门放养蜜蜂,并在2000年下半年创办了刘氏蜜蜂园.由于他管理有方,在采蜜旺季每月可产蜂蜜6吨,每年纯利润可达六七万元.经过多年的养蜂实践,他摸索和总结出一套科学养蜂管理办法,并向当地蜜蜂养殖户传授,使大家都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6月4日上午,笔者走进农二师三十团园一连职工李朝阳的枣园,看到蜜蜂在枣花上飞舞着。后来了解到,是农二师三十团园二连职工张继在养蜜蜂。近年来,张继看到三十团林果业不断发展,养蜂是致富的好途径。于是就外出学习,后来就开始养起了蜜蜂。张继在三十团园二连承包了15亩果园,妻子姚玉梅管理果园,他饲养蜜蜂,多轮驱动,快速走上致富路。谈起  相似文献   

7.
正有一份牵挂叫乡愁,有一种思念叫家乡。他是作曲家、作家杜兴成,他曾写下了《贵州放歌》《苗岭迎客歌》《梵净山之歌》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让人们在音乐声中记住了贵州的美丽;她是旅美作家、贵州省首批对外传播智库专家汪一洋,她曾创作了多部讲述贵州的文学作品,让人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贵州的多情;他是民谣歌手尧十三,他曾用贵州方言唱  相似文献   

8.
李贵春是长春市双阳区传家乡卢家村的村委会主任。十年前,李贵春高中毕业回到村里,为了趟出一条致富路他没少“折腾”。他压过反、打过铁、做过冰糕,他还当过防疫员、会计,可一直没有机会实现心中的理想。他是一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这不,他又琢磨起果树栽培和蜜蜂饲养。刚开始搞时一缺钱二没经验,吃了不少亏。养蜂,他的脸让蜂子蜇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了。栽果树,为了省钱,他扛着树苗冒雨走了30多里路,回家后大病一场。吃点苦挨点累都无所谓,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有人对他说三道四、冷嘲热讽。有一年,他在村里第一个给水稻用除草…  相似文献   

9.
正6月13日,在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响水乡青山村邓跃的汇跃实业养蜂场,一排排蜂箱整齐排列,蜜蜂飞个不停。邓跃早年离开家乡在外闯荡,在珠海经营一家假发公司。前些年他回家乡投资,把假发分厂开到了毕节,并看中了养蜂产业,在老家养起了蜜蜂。青山村辖12个村民组,现有844户、人口2650人,属二类贫困村,其中贫困户184户548人。2016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0元。青山村委会副主任邓生云说:  相似文献   

10.
正"已经开始产子了,几乎每个格子都有喽!"10月23日,黔西县花溪乡沙坝村村民龙生勇在蜜蜂养殖点打开木制的蜂箱,细心地观察着蜜蜂的生长情况,高兴地转动着手里的蜂巢板,向记者展示他养的蜜蜂。2017年年底以来,花溪乡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基本要求,以大党建为统领,在民建北京市委、民建天津市委及民建河北省委等部门的帮扶下,立足生态优势,开始发展生态养蜂产业。在发展养蜂产业之前,花溪乡由  相似文献   

11.
正贵州"校农结合"为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出山提供了全新思路,给全国贫困地区实施教育扶贫以深刻启示。"校农结合"是指通过产销精准对接促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技术、知识、市场等资源优势助推乡村振兴,以增强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农民可持续脱贫及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大转型为最终目标的一种互利共赢的精准扶贫模式。2017年3月,贵州"校农结合"精准扶贫模式在黔南产生;2017年9月,"校农结合"在贵州省教育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天气热、雨水多,你要经常观察鸡苗的情况,发现问题就及时把我上次拿过来的药喂给它们。今天我又给王老板打电话了,过几天就能拿到蜜蜂了,你要把蜂桶准备好。"6月12日一大早,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党员莫色子古来到联系贫困户吉克达日家中,交代养鸡和养蜂的事情。"我这个‘亲戚’,真的太好了,给我们(协调)养鸡、养蜂、种脐橙、种青椒,我们家脱贫真的有希望了。"吉克达日谈起莫色子古,不由得竖起大拇指。11个贫困县、2072个贫困村、40.8万贫困人口……作为全国、全省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凉山州脱  相似文献   

13.
把活动阵地建起来——搭建党建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阵地,开展各种党建活动,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保证"蜂儿不食人间仓,玉露为酒花为粮。作蜜不忙采蜜忙,蜜成又带百花香。"勤劳、团结、奉献、求实、智慧、自律的"蜜蜂精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如今更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精神指引。在有着悠久养蜂史的綦江区中峰镇,"蜜蜂精神"被延伸至基层党建工作中,从而推动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06,(19):18-21
贵州乡村旅游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有效地提升了贵州旅游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贵州旅游扶贫和以旅助农工作取得实效,许多农民因此得到了实惠,为全国开展以旅游促“三农”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5.
绿色红利     
正天生丽质得天独厚让贵州农产品风行天下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与此相应,贵州坚持“把小品种变成大产业、把土特产变成大品牌”思路,让绿色农产品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红利。“贵州省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山地生态绿色农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4,(12)
<正>别人种草莓他来把蜂养河北滦南县倴城镇是草莓种植大镇,每年种植面积都在300公顷以上,是倴城镇主导产业之一。在该镇张士坎草莓种植专业村里,几乎家家都种草莓,但是该村的王广江夫妇却与众不同,他们靠出租蜜蜂走上了致富路。在温室草莓种植的过程中,由于草莓自花授粉效果不理想,经常出现畸形果,必须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可是人工授粉费时、费工,效果也不好,种植户大多采用蜜蜂辅助授粉,不少农户只好到百里以外的县城去租赁。这样租赁蜜蜂,不但路远,有时不小心造成蜜蜂死亡还得赔偿。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七师一二九团党委以探索职工群众如何多条腿走路,有效地拓宽团场职工增收渠道、促进职工多元创收为契机,引导职工开辟多元增收的新领域、新渠道,让职工群众真正忙起来,富起来。秦合理:带头养蜂共同致富这两天,一二九团十五连职工秦合理心情特别好,因为他养的蜜蜂,开始进入打蜜期,第一遍就打下来一吨蜂蜜。今年48岁的秦合理1994年开始承包了50亩棉花地,但由于不懂生产管理技术,到年底,棉花产量只有  相似文献   

18.
读罢《当代贵州》2011年第13期,颇有感触。“诚信农民建设”之春风在全省欣然掀起,让我们看到了贵州农民的新希望、贵州的新希望。  相似文献   

19.
正正安县通过开展党建扶贫,发挥基层干部智慧,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新路子。4月6日上午,正安县杨兴镇桐梓村张家坝组农民党员何长书,来到技术帮扶户朱开顺家查看蜂房和蜂群,为对方提供养蜂技术帮助,这是何长书每天的必修课。68岁的何长书曾经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正安县经贸局驻村干部的帮扶下,他养殖蜜蜂40群,卖了30000多元,全家已于去年成功脱贫。"脱贫不能忘党恩,致富要靠带头人。"何长书说,贫困群众要致  相似文献   

20.
要想贵州经济迅速跟进和崛起,缩小与全国和东部的差距,使贵州三千多万人民早日奔向小康生活,笔者认为,以市场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主要途径之一。 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我省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的战略重点和主要增长点,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乡镇企业,能容纳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重要途径,使农民进厂不进大中城市,离土不离乡,走发展本地经济的路;发展乡镇企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脱贫致富,进而以工补农、以工支农、以工建农,是搞活经济全局,富裕农民的有效途径。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