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为人母     
《初为人母》作者刚刚做上母亲,就把那份欣喜和幸福与人分享。初为人母的感觉是外人难以体会得到的,作者喜不胜收地把这种感觉写了出来,她告诉大家:“我发自内心感谢上苍,让我身为母亲,并能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我还要感谢女儿,如此健康可爱,让我体会到创造生命的快乐和美妙。”  相似文献   

2.
我和祖国同年生。俗说“同庚易生情”,我最爱写“祖国万岁”。 听父亲讲,我出生那天,正逢家乡全境解放。两个月后,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母亲为此特高兴,逢人便说我命好,赶上了好时代,街坊邻里都称我是“建国号”。襁褓中,母亲就常在耳边念叨: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小宝长大了要好好读书报国家,并摇着我的小手说:学写字哦,就写“祖国万岁”。开始咿呀学语了,母亲就要大哥教我用笔写“祖国万岁”,每天手把手地教,  相似文献   

3.
心中的油灯     
记忆的深处,最难忘童年时代在那盏煤油灯下度过的时光。每次,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纳着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读书、写字。顽皮的我总喜欢偷空观察母亲,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且离得较远,但母亲总能把鞋底上的针线排列得比我书写的文字还要整齐。有时候,我写着写着便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却发现一字不识的母亲正盯着我写过的作业本,那神情比欣赏自己纳过的鞋底还要专注,柔和昏黄的灯光映着母亲慈祥的面容,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滋生,可惜那时我尚未学会汉字“感动”的写法。   真正领悟母亲博大的爱是…  相似文献   

4.
备课卡片     
毛泽东让省委书记写检讨备课卡片毛泽东主席虽日理万机,但生活简单,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他每餐吃腌辣椒、马苋菜,足有7个月未吃肉。陕西省委书记陶鲁茄听说后,送来了四只剥了皮的羊,毛主席板着脸问陶书记:“陕西人民都有饭吃吗?延安人民生活过得怎么样?”陶书记低头不语,手主席手一挥:“你把羊带回去给人民吃,还给我写个检讨来!”陶书记写了检讨交给中央办公厅,硬是丢下学走了!毛主席看了检讨后说:“把羊交给大食堂给大多吃,按市价算好款,把羊肉价款汇给陕西省委!”不久,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也以井冈山人民的名义给毛主…  相似文献   

5.
《中国残疾人》编辑部: 我的母亲是一位盲人,2000年7月5日,我母亲在横过马路时被一出租车撞伤,造成右腿腓骨、平台骨粉碎性骨折,花费了9000多元住院费和医药费,至今仍不能正常行走。让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交通队在随后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中,竟然说我母亲横过马路未按规定让行,判定肇事司机与我母亲负同等责任。我们始终想不通为什么我们是受害人,却还要让我  相似文献   

6.
一位老师说他曾布置了一个作文题,让学生写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说可写父亲也可写母亲,结果班上40余名学生,有30多名选择写《我的母亲》。他曾问过这部分学生,回答同出一辙:对父亲不太了解。思考与讨论就此展开,它直指今日之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被动角色。  相似文献   

7.
有一天.我终于对母亲把我的愧悔说了出来。我说:“那时候我实在不应该一个人吃鸡蛋,过后啥时候想起来都让人心里难受。”我想,母亲也许会对我解释一下让我吃鸡蛋的原由.不料母亲却说:”都是过去的事了.你这孩子,还提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8.
吴钧尧 《台声》2013,(1):54-55
有次活动,乡亲私下问,听说你母亲会来?母亲前一天来电,说她隔天要到慈济当义工,不来了。关于父母,我写了不少文章,如父亲扛渔船导致驼背,母亲在成衣厂上班、从一毛不拔到乐善好施等,乡亲或许读到了,想见本尊。  相似文献   

9.
上个月,我在城里买了套二手房。房子是装修好的,我只刷了墙就搬进来住了。母亲从乡下来了。扛来一蛇皮袋桃子。我问母亲:“你带这么多桃子干吗?”母亲说:“给你的左邻右舍送点。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自家种的桃子,没施化肥,没喷农药,比买的桃子甜多了。”  相似文献   

10.
日理万机的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季菱林时,说道:我拜读了你的《留德十每》一书。写得很好。书中你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缘此,我特地去书店寻买了季羡林的《留德十年》、《漫谈人生》两书,拜读完毕,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1.
母亲     
很久以来就想为母亲写点儿什么,但每每提笔劫难以落下,或许是因为母亲在我的心中太完美了,面对她,我的笔显得格外苍白笨拙。母亲是个医生,这是我一直引以为自豪的事。母亲凭着自己的学识以及热情的服务态度为病人精心治疗,不仅让偏瘫已久的老人能持杖而行,也使因中风面部抽搐的年轻人有了甜畅的笑容。有时随母亲到商店买东西,经常遇到病人或熟人与她打招呼或亲热攀谈,母亲也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话,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母亲这一辈子很苦很累。听说我出生的,因为妇产医院距家车需两个小时,而我两个哥哥需要照顾,父亲又每天加班至…  相似文献   

12.
李家荣 《人民公安》2012,(18):40-40
每逢下雨天不上工,或是晚上不加班,母亲就在家做针线活。特别是到了冬天,寒冬腊月,靠着一个火盆,她有时能纳上一夜鞋底。 母亲虽然离我而去已有30年了,音容笑貌却时常出现在我眼前。 时间虽已久远,可母亲在世时的一些生活细节,我都还记得。可以这样说,母亲是我心目中最敬最爱的人,她的早逝,让我很长时间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但最终还是让我化悲痛为力量,勇敢地面对现实,走向新生活。  相似文献   

13.
1978年夏秋之际,我从云南边境的国营农场回城探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已经退休的母亲似乎比正在上班的我的哥哥姐姐们还要忙。从早到晚,都有街坊邻居来找她。邻居们对她很尊敬,一口一个“郑代表”地叫。派出所的户籍民警也时不时来家里与她商量事情。我仔细询问了才知道,原来街道居民正在酝酿选举出席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见母亲忙碌得焦头烂额但又心甘情愿的样子,我不由得问她是不是也要当代表?母亲听了,愣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是选她当代表,是选比她更先进更有能力的人当代表。我说,既然那样,你怎么比那几个要当代表的人还忙呢?还有那些邻居大妈们,怎么也不分辨清楚,事先就叫了你“郑代表”,这不是有意让你难堪吗?  相似文献   

14.
喻向午 《政策》2008,(12):50-51
7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我跟母亲打电话。还没有等我说什么,母亲就焦急地对我说,麻烦了,电视机坏了,马上就是奥运会了.这可怎么办?母亲对奥运会很上心,奥运火炬开始传递,她就一直在关注。有一次,我告诉她,在武汉传递的时候,奥运火炬要从我们办公楼临近的东湖路上经过。听了我这话,她一度打算来武汉看火炬传递.她说,我一个老太婆,不能挤,就站在你们楼上看。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诺言     
西流 《人民公安》2010,(14):64-64
<正>父亲对母亲说,晚饭后你到电影院门口等我,我请你看电影。父亲是偷偷对母亲说的,母亲闪了父亲一眼,脸一下子就红了。她装作没有听到跑开了。这是十几年后母亲告诉我的,母亲当时还是个姑娘。那天晚上母亲早早地就吃过了饭,她一反常态地在镜子前多停留了几分钟,然后就趁着夜色出了门。  相似文献   

16.
勤俭难忘     
去年,单位给我分了三间房子,房子虽然是旧的,但比起我以前住的单间要强得多。欣喜之余,我和妻子商量,如今房子宽敞了,该把母亲从农构接到城里来享享清福了。回到老家,我与母亲说了此事。母亲说,我在农村住惯了,在城里怕不习惯。但在我的再三请求下,她终于答应进城住几天。进城后第二天早上,母亲说她夜里没睡好,我和妻子忙问她怎么啦,母亲说:“这里的路灯怎么一整夜都亮著,谁掏电费呀?”我笑着说:“您老人家就别操那份心了,不让你掏钱就行了呗。”母亲却说:“这得浪费多少电呀,村里人浇地电都不够用呢,咋城里人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17.
生命回忆     
母亲是一个命苦的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一点。因为在儿时的记忆里,我就经常拿母亲和村里的其他女人相比较:别人在树荫下纳凉的时候,母亲却头顶着草帽在地里干活;别人还在黎明的梦乡酣睡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去山下的小溪挑水去了,可以说母亲挑水的扁担发出的“咯吱咯吱”声响,是村里最苦难的旋律。  相似文献   

18.
詹蒙 《今日广西》2007,(3):53-55
丈夫有了“婚外情” 我结婚两年了,丈夫胡伟光是大连市高校的一位老师,我们的婚姻平淡却美满。我的父亲是经商的,我是他们的独生女。他们并不满意我的婚姻,说他与我的条件相差得太远:父母从小离异,他的妈妈靠开小卖店含辛菇苦地把他送上了大学。结婚没有房子,还要养活自己的母亲。但第一次见面,他已经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时候,他就把他家里的情况如实地跟我说了。他说,如果女方不能接受他的母亲,他绝对不会结婚。就凭这句话,我就决定跟定了他。结婚的房子是我父母准备的。结婚两年来,他对我父母毕恭毕敬,但是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他决定考研究生,但是两次都差几分而落榜。我发现两次落榜的打击对丈夫实在是太大了。这一年来,他跟我的交流越来越少,而沉湎于网络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多。有一次,他竟忘记了去给我妈妈拜寿的时间,害得我在公交车站傻等了一个小时。最可气的是,他的手机没电了,也不知道充电。家里电话线也被拔掉了。  相似文献   

19.
常回家看看     
记得我第一天来北京燕山公安分局报到的那天,是我妈送我来的,她总是不放心,要亲自来送我,当一切都安排好后,我留了下来,妈走了。后来主任对我说,妈下楼的时候满面泪水,我说没有啊,妈只是说让我好好干,后来我才明白妈为什么会流泪。我从小就没了爸,是妈一手把我和姐姐拉扯大的,可以想像一个女人带两个孩子的苦衷。妈每天早出晚归,晚上回来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服等等,并准备第二天我和姐姐的饭,因为妈中午回不来。妈很要强,靠着她那点微薄的收入支撑着这个家。记得小时候刚有电视的时候,我们姐儿俩总是到邻居家去看,有一次邻居…  相似文献   

20.
永恒的瞬间     
康健 《人民公安》2021,(3):75-75
作为艾冬同志的同事,我于2008年与他相识。艾冬说话快、走路快、办事快,工作起来像踩着风火轮。艾冬始终是以一种"拼"的劲头在干工作。与母亲的最后一面,艾冬依然想着工作,2020年春节腊月二十九那天,母亲董存梅给艾冬打电话,让他回家吃饺子。"那天我儿子要值班,中午1点多,趁着午休回来的。我给他煮了12个饺子,他就吃了7个。我说你怎么吃那么少,他说我单位还有活。"董存梅回忆道,自己知道艾冬平时工作挺忙的,就没再要求他回来,并告诉他,要好好工作,帮百姓解决问题。可没想到,这一见,竟然是最后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