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8月9日,农历七月十四,地处黔桂边界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洞头乡甲朵村高埂苗寨举办“闹鱼节”。来自贵州从江县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七邻八乡的数百名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欢聚一堂,参加吹笙踩堂、浑水摸鱼、抢鱼等活动,欢度节目,预祝丰收。图为甲朵村高埂苗寨,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在举行闹鱼仪式。  相似文献   

2.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距离县城36公里,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公里。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共有一千二百多户,五千多村民。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相似文献   

3.
西江,素有“天然民族风情博物馆”之称,是贵州省黔东南州最大的苗寨,据统计,1987年共有1107户,5862人,是有名的千家苗寨。 1988年7月,我们师生一行6人到西江从事社会调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诸如社会结构、人民风习、文化心态……,构成了苗族社会的一个缩影。现拟就此探究一下西江苗族自身的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由此而产生的西江人面临的扶择的问题,也许对西江甚至对整个苗族今后的宏观发展将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位于鲁甸县城西南方45公里处的水磨村苗寨社,是鲁甸县苗族聚居地之一。全社97户、387人,均系苗族。水磨村地处海拔2400米,属高寒山区,气候恶劣、土质瘦薄、山高坡陡。鲁甸县民宗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1986年至1996年在苗寨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为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输给大量的“血液”。一、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生存能力。1-帮助建住房,修厕所。针对苗族群众人畜共居和部分特困户还住在“叉叉房”里的情况,民宗局首先帮助建盖住房,一户补助500元,使人畜分居和住“叉叉房”的住户搬进新居。…  相似文献   

5.
九头山苗族村是楚雄州禄丰县和平乡一个苗族聚居的办事处,这里山高箐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区位偏僻,受自然、历史、文化、习俗等的影响,至今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当落后,是禄丰县乃至整个楚雄州最贫困的办事处之一。时至今日,扶贫到了攻坚“啃硬骨头”的阶段,如何让苗家寨摆脱贫困,步入小康之路,让这里的苗族同胞与各族人民一起共同繁荣进步,是摆在当地县乡党委、政府面前必须直面的问题。一、苗寨的现状九头山办事处座落在离禄丰县城30多公里,离和平乡政府驻地13公里,海拔2000多米的偏僻山隅,全办事处7个自然村,10个生产合作社,192户农户,645…  相似文献   

6.
基于370篇关于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体验有价值的评论文本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游客对苗寨文化感知比较明显,在评语中持肯定的态度,主要由苗寨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礼节文化、节庆文化等特色文化吸引物激发产生。但苗寨旅游开发中商业化程度严重,影响到苗族文化本真性的体验。根据游客文化感知特点,以苗寨少数民族文化体验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苗寨旅游经济水平,提出从重新制定旅游规划、苗民危机意识教育、基层政府政绩考核、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打造休闲度假苗寨、合理规划旅游地产开发几个方面构建苗寨旅游扶贫模式,推动苗寨旅游扶贫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浦源村位于周宁县中部,距县城仅5公里,两南崇山峻岭,东北平原并临东洋溪。2007年,浦源村获得了“福建省最美的乡村”、“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历史文化名村必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浦源村的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是独特的护鱼文化、船刷宗祠和孝子坊.  相似文献   

8.
一、从苗语词汇看苗族的历史文化痕迹 (一) 苗族先民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包括原始游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公社到部落联盟的发展阶段。这段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苗族历史没有文字记载,现在我们只能根据苗族民间流传的古歌、传说、语言以及汉史中有关的追述来进行探索。有人说,一部语言史就是一部民族史,这就肯定了语言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通过语言材料来证实的史实应该说是可靠的。从语言看,有些词语能反映苗族原始社会历史文化的痕迹。  相似文献   

9.
在十二生肖纪年中,苗族同胞特别器重牛,认为“牛年”是最为吉祥的年头。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牛文化。由于历史上苗族没有通行的文字,其历史多以传说故事来“记载”。渔猎时代的传说,虔诚崇拜“盘瓠”;农耕时代的传说,虔诚崇拜水牛。民间相传,水牛与老虎是兄弟,水牛是哥哥,老虎是弟弟,这是经过一番殊死斗争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人大论坛》2010,(5):I0001-I0002
西江是苗语“dlibjangi”的音译,原称“仙祥”,清雍正七年建“新疆六厅”后,改称“鸡讲”,民国5年(1916年)易名为西江,距县城36公里,距州府凯里35公里。寨内分为平寨、乌嘎、东引、也通、羊排、也东、南贵、也薅等8个自然寨,现有1285户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故有“千户苗寨”之称,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也是世界第一大苗寨。  相似文献   

11.
近日,由国家建设部、文物总局共同评选并经国务院批准颁布的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揭晓。永泰县嵩口镇、福安市溪潭镇廉村、屏南县甘棠乡口下村、清流县赖坊乡赖坊村榜上有名。至此,福建省已拥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据了解,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公布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的同时,福建地方政府也陆续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古村镇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  相似文献   

12.
“高高苗山芦笙响,小妹想起小阿郎,妹想阿郎走梁梁,只望嫁郎做新娘……”一曲优美动听的芦笙情歌回荡在云南省马龙县轿子山苗族村。唱歌的姑娘们笑嘻嘻地说:“韩师傅不仅传授给我们千百年来的苗族芦笙情歌,而且还教给我们许多祖辈留下的芦笙舞曲。”姑娘口中的韩师傅就是现年45岁的韩尚云,他与芦笙相伴近30载,是苗家山寨里远近闻名的“芦笮王”。  相似文献   

13.
“一切始于世博会”,这是一句关于世博会经久不衰的名言。翻开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一部近代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的重大突破史与发展史。迄今世博会已走过150多年,有人认为它是“产品展示平台”,有人称世博是“经济的奥运会”。世博会究竟是怎么一回亨?让我们走近世博,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下水道,昏暗而充满未知,都市人的脚下数十尺,就是这可以追溯至古代的重要发明。 对于下水道,有人说它是“城市的智慧与良心”,有人说它是“城市文明的地标”,还有人说它是看不见的“地下民生工程”……说法各异,但无不贴切地说明它之于城市、之于城市人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重要更正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在巍峨的雷公山脊梁上,距贵阳不到三百公里,离凯里仅数十公里,集苗族风物和苗岭风光于一处的胜景。西江的民族建筑则冠苗寨之首,誉五洲之最。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特殊魅力,深深的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我尤喜西江的建筑,它向我们展现出的多种美感。  相似文献   

16.
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在苗族地区广泛流传.芦笙承载着苗族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苗族文化的象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芦笙的需求越来越少,芦笙制作技艺濒临失传,亟待保护和传承.对国内享有盛誉的芦笙制作村--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展开实地考察,研究芦笙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技艺,提出芦笙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的可行路径,为有效地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制作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西部方言区苗族无论在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诸方面较之东部和中部方言区的苗族都要复杂。其内部按语言、服饰、生活环境等分成许多“支系”。这些“支系”有的是他称,有的是自称。六寨苗族就是西部苗族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的一员,“六寨”的名称是由有青山寨、大寨、新开寨、华匠寨、新寨、五龙寨等6个大苗寨而得名。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诸方面完全一致,邻近其他民族习惯称这里的苗族为“六寨苗”。1936年红军长征经贵州毕节时,华匠寨的王义佳等人曾率领苗民投奔红军,在红军首长王震等同志的关怀和帮助下,成立了“苗民自卫队”,在六寨苗族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六寨苗族自称mo~(43),主要聚居在大方县瓢井区的兴隆、八堡、新开、菱角等乡。所操语言属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六寨苗族的人口已经达6000人。六寨苗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就文化教育而言,据不完全统计,97%以上的妇女(包括6岁以上的女孩)是文盲,50%以上男性是文盲或半文盲,中学文化程度的只占总人口的4%,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人口的0.3%。从语言使用情况看,内部交际都用苗语,因此,25%左右的人不会讲汉语,20%左右的人听不懂汉语。本篇音系,就是按六寨苗语整理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张雍德 《今日民族》2002,(10):22-23
远在“神州”这个词出现之前,苗族先民们就开始由北至南的渐进式迁徙了。苗族的历史是一部迁徙的历史,至今已没人怀疑这一点。不管迁徙出自什么原因,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在迁徙过程中丢掉的是“坛坛罐罐”,珍藏着带走的是本民族最本质的东西。在湾子,我就“听”到和看到了最本质的东西。湾子的老祖屋极具苗族民居特色。其特色不仅体现在主体建筑的风格和细部构造上,也体现在那道凹进又凸出的城堡式石墙上。正因为如此,它被城里人称为“城堡式建筑”;出于同样的原因,它又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残阳如血》摄制组定为外景拍摄地——故事…  相似文献   

19.
吴俸学 《当代广西》2008,(13):55-55
年年坡节,今又坡节。自从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成功地举办了“2000年首届隆林德峨苗族跳坡节”之后,农历正月初九就成了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跳坡节。过了除夕过大年,过了大年等跳坡。过去民间的坡节是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隆林民间的“了年”,因此,不过跳坡节,隆林的春节就没算过完。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苗族跳坡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承载着民族繁衍的特殊使命。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化媒介生态的系统中,苗族形象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纸质研究走向新媒体符码传播演变的过程。传统媒介形象因媒介“他律”之力受到新媒体媒介技术的遮蔽,苗族网络文化符像的光晕快速流动而离散开来去,造成苗族符像也从基于传统媒介“本真”倾诉,转向一种“仿真”的符号衍义与自我对空言说。基于此,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探究苗族形象在历时性与共时性两维度“有形符码”的权重效果,进而整体观测在符像述真的过程中苗族现代媒介化形象图景的展现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