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淼 《求实》2010,(10)
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巨轮已经驶入深水区,而城乡二元结构则是其中绕不开的深层矛盾。我们可以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结合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化进程,探讨中国独特的二元城乡社会结构的特征?成因及危害,提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农民的平等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周作翰  张英洪 《探索》2006,13(1):50-54
平等是人类文明的基本信条,是政治的核心价值之一。对公民给予平等的关怀,是当今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共同准则;但在当代中国,囿于历史的局限,人为地建立起了二元社会结构,农民在二元社会结构中长期处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不平等的地位;消除对农民的种种歧视,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奋斗》2004,(4):1-1
统筹城乡发展对于我省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  相似文献   

4.
按照马克思主义学理及其中国化的两个不容违逆的规律性依据:价值追求的顺序性与手段采用的合时性,马克思主义当下中国化的路径应该是“社会决定国家”。这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就要求首先实现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化。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中华民族各组成部分应扮演好自己的主要历史角色。对国家来说,应主要扮演好解放与协调市民社会的角色。对社会来说,各“公民社会组织”应主要扮演好社会沟通与社会合作的角色。对个人来说,应该努力培养“公民美德”(公德)以适应现代公民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刘祖云 《学习论坛》2009,25(4):59-62
城乡分隔日益软化、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走出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既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当前利益.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要建立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新观念.  相似文献   

6.
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坚持线性发展时间观,人为设立了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发展阶段,并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纵观人类历史,成功的现代化路径主要有三种:以英美等先发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中心主义”模式;以德国和日本等后发国家为代表的“国家中心主义”模式;以中国为代表的“政党中心主义”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就在于树立了正确的现代观,并探索了与自己历史社会情境相匹配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选择,既具有丰厚的学理意义,也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结构性的转型。这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它使人类社会的结构再次分化,由原来政治社会与市场社会的二元分立结构演变成政治社会、市场社会、科学社会三元并存的社会结构,这次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使整个杜会系统更趋复杂、更趋活跃但却同时更趋稳定。本文拟就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结构的变迁作一历史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结构与系统功能分化的具体机制进行剖析,以期推动知识经济有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2,(1):20-21
当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人们就会由于自身所处的特定的历史阶段,从而确立一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大通县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二元结构突出,给城乡一体化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推进大通城乡一体化建设就要以科学规划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充分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郭琰 《学习月刊》2014,(10):17-19
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及其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乡二元社会的形成和巩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然而,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却带来日益严重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全面进步的强大阻力。为扭转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并且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发展的被动和落后状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始探索如何加快转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城乡分割”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观。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诸如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通过研读马列著作发现,马克思(当然也包括恩格斯)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城乡融合思想(或者至少可以说是“思想因子”)。因此,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亦有必要从马克思那里汲取营养。若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角度综合考虑,要真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恐怕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在当代中国,走出“二元结构”进而实现马克思视域下的‘城乡融合”,恐怕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风险视域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政治及经济等因素影响,我国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使城市化过程产生了诸如主体缺乏、项目冲突、管理分散等融合风险,对社会保障制度造成冲击。要采取主体多元化发展、方式灵活式发展与管理统一性发展等渐进方式化解风险,使城市在主体保险、社会救助以及其他保险方面对农村形成牵引作用,进而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  相似文献   

13.
李永峰 《唯实》2004,(7):18-19
社会实践由人类活动构成。人类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 ,利益意识是人类意识的“神经” ,而个体利益意识和整体利益意识是人类利益意识内在的二元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利益意识内在二元结构中个体利益意识和整体利益意识主体地位的变化。利益意识内在的二元结构性张力的变化 ,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扭转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而提出的一个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5.
每当历史处于重大变革的时刻,社会所有成员都能敏锐地觉察到历史拐点的力量和意义吗?为什么同样处于历史大变动的时代,有人麻木不仁,有人不知进退,有人则有着强烈的历史危机感和社会发展意识,这说明社会发展不单纯是历史本体论的问题,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期的异质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祖云 《学习论坛》2007,23(1):66-70
处于转型期的转型社会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杂然并存的异质性社会,宏观层面的二元社会结构、中观层面的二元组织结构以及微观层面的二元人格结构是其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城乡分隔和城乡差异是二元社会结构的现实表现,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现实的必然选择;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并存、现代的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并存是二元组织结构的现实表现,走出二元组织结构是社会进化的过程;二元人格结构也有其现实表现,人格转型实际上是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从对立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17.
陈钢 《求贤》2007,(10):37-38
身份社会、身份管理横亘中西,伴随人类社会沿袭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能否认,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身份管理对于社会的分工与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它又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屠海波 《世纪桥》2009,(19):44-45
标语是我国社会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不仅反映社会生活,而且指导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研究标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向人们客观展示了标语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展现了社会的历史变迁。一部标语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历史,它影响着人们价值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宣传方式,标语是折射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因此,标语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国军 《学习月刊》2010,(20):44-45
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与社会是高度同构的一元化关系,与之相对应的是“全能主义”的政府职能模式,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社会的发育和壮大,使国家与社会呈现出二元化的良性互动关系.这种新的关系必将影响和制约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职能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研究是西方政治学研究者的重点话题之一,并逐渐形成一种话语,向纵深方向拓展。检视西方社会研究,可以总结发现它的发展有三大流变过程:从“与野蛮社会的分离”到“与政治社会的同义”,从“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到“多种属性的赋予”,从与“经济社会的分离”到“文化与公共交往领域及第三领域的拓展”。在三大流变中,其核心议题一直在围绕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形成了合二为一、二元分立和胶合互动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