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自然国学"是相对于"人文国学"而言的。"人文国学"包括中国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道德伦理、艺术、法律、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自然国学"则包括中国科学史、中国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思想和方法、中国科技哲学等内容以及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方法论等。"自然国学"与"人文国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5)
通过阐述外语学院进行国学"拓荒"的文化功能与当代价值,将"国学热"浪潮转移到外语领域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将它作为校园精品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学生学术讲坛相结合,探寻这种承载方式的合理性。国学"拓荒"的必要性如下:加强国学涵养需要;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国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文化形成。  相似文献   

3.
综观近代国学思想可以发现,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思想在近代哲学家中最为相似,而与同时代的哲学家渐行渐远。进而言之,两个人的国学思想之所以高度相似,源于对诸子百家的整合以及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宏观认定。这些通过康有为、谭嗣同的国学称谓最直观地表现出来,并且直接影响着两个人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和对国学的研究。康有为、谭嗣同都以孔教、孔学整合诸子百家并且以孔教、孔学称谓中国本土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两个人国学理念的契合度和相似性;反过来,相近的国学称谓以及国学理念不仅决定了康有为、谭嗣同对国学与西学关系的审视,而且框定了两个人国学研究的宗旨、内容和范围。  相似文献   

4.
国学传统与现代学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学”是近代以来相对于“西学”而兴起的关于中国固有学术的一个新称谓,国学的内涵虽然不断变化,但国学的基本传统却必须追溯到孔子,孔子通过整理六经,建立了国学强调社会责任的传统、追求天下大同的传统、追求善美和谐统一的传统。这些传统,是拯救现代学术的良药。  相似文献   

5.
张扬楼材 《学理论》2009,(30):203-204
国学自二十世纪初创制以来,关于国学的概念就从未统一过。目前仍有学术市场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汉学”、“儒学”、“经学”、“孔学”、“中国传统文化”、“国粹学”、“国故学”等等。从意识形态理论的角度来看,其中大多数观点都有一定的狭隘性。而真正国学(或称“中学”、“汉学”),应是代指中国古代文化全体的学问。  相似文献   

6.
马红娟 《学理论》2009,(4):140-143
“新国学”是在国学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自己独特的文化立场和学术价值判断为基点进行开拓的新概念,是观念的变化,不仅需要观念、心理的认同,还需要学术、文化、主体、实践、审美等方面的认同。在众多的研究者论说中,它实际上就是新“精神”的倡导与实践,主要表现为学术精神、实践精神、主体精神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7)
近代以来,国学热开始重新显现,民间机构也不断推出国学讲习班、启蒙班,一些地方陆续恢复了一批旧式书院、私塾,祭孔、穿汉服等活动声势浩大,各种媒体宣传国学讲座、讨论国学的文章层出不穷,国学运动席卷全国,蔚然成风。然而国学研究与普及并不顺利,这主要源于历史的偏见与现实的阻力,要突破目前的困局,就必须弄清国学的性质、求是与致用、国学使命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学,亦称中国学,即中国学术的简称。民国初年,一些爱国学者编印了《国粹学报》,章太炎著《国故论衡》,又做了“国学概论”的讲演,于是国学的名称流行起来。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学问,称为“汉学”,也叫“中国学”。中国的学术,渊源在先秦。那时,产生过诸子百家争  相似文献   

10.
"国学"是国家文化的渊源,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全民的"精神血脉"和"悟道之母"。传承先进国学思想与发展当代国学理念同样重要。而实践国学思想,有赖于全民的文化自觉。要使"国学之树"常青,需要把构建"当代国学思想体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深深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使之真正生化为"民魂国魄"。  相似文献   

11.
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是一个病态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错综复杂的冲突和危机的世界。概而言之,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的冲突带来生态、社会、道德、精神和信仰以及价值危机。人类的这些病态不是在减少,而是在扩大,世界上任何地区、国家、民族、宗教以至个人,都在深受其害。依据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特别丰富的国学人文资源,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交往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主体卓越的洞见,可以提出国学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作为化解人类病态、建构和谐世界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2.
于霞 《学理论》2009,(9):123-124
国学热是眼下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这次国学热因为大众传媒的加入,因此凸现了国学普及这一课题。国学热的出现,反映了大众对国学的渴望,同时也暴露出当前文化市场需求与文化产品提供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提供优秀的通俗国学作品、加强国学经典的学习、打造健康、完备的传播平台。针对当前国学热中的一些弊端,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待。  相似文献   

13.
学习型社会挑战我国传统学习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学习型社会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已经成为热潮.但是,这项工作会遇到我国传统学习文化的一系列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克服文化方面的障碍,学习型社会就可能会走样,甚至成为"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本文从传统学习文化的功利主义、被动学习、个体学习几方面分析了传统学习文化对学习型社会所造成的障碍,并指出只有克服这些障碍,学习型社会才可能在我国扎根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嘉道以后,学者们纷纷从先秦诸子中挖掘材料,论证“中学”与“西学”的关系,这成为当时国人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在“以子证西”的过程中,有人通过论证“西学”与“中学”相通,主张国人应该学习“西学”;有人则认为“西学”既然源自“中学”,那就不必再去学习“西学”“。以子证西”的论证模式曾经起过“沟通中西”的作用,但在清末因其牵强附会而日渐被抛弃,思想界逐步走向了“超胜”中西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当前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研究聚焦以下几个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解读;如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等等。研究中对弘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三个倡导”的内容理解等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达成了基本共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之处。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机制,以及弘扬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是这一阶段学术研究的热点和亮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史学名家辈出,成就巨大,今天对其发展道路认真地反思、总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应当树立动态发展的眼光,从宏观上做出“新史学流派”的新概括,研究它如何由“思潮”发展到“流派”,研究这一群体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群体学者的共性和各自的学术个性;并进而形成20世纪史学“三大干流”(新史学流派、新历史考证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平行发展和相互影响的总体研究思路,取代以往“两大干流”的认识。其次,应进一步探究新历史考证学如何继承了乾嘉考证学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因获得进化史观等新的理论指导而成为一门近代学术;至1949年以后,又因为接受唯物史观的指导,而推进到新的境界。再次,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应如实地总结它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深刻反思其经历过的曲折;要开掘出“传统思想的精华如何通向唯物史观”一类的新课题;对于建国后“十七年”史学,应抓住“两种对立的学风”这一关键做观察、分析,既认真总结教条主义一度盛行的深刻教训,又恰如其分地总结正直学者发扬优良学风而取得的巨大成绩,以此坚定我们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用以指导史学研究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朱彝尊是清代康熙年间以博学著称的学者,他对西洋传教士持排斥态度,这与其曾祖朱国祚对利玛窦的态度有关。朱彝尊赞许当时中国学者有关天文历算的著述,却对来自西洋传教士的天文历算学说提出批评。从阅读史的视角来考察,朱彝尊所谓博学,特指其在传统经史方面的成就。康熙皇帝的阅读倾向对士人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医学著作,《脉经》是西晋太守五叔和撰写的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本文分别从卜弥格对《黄帝内经》、《脉经》、对中医中草药的介绍以及他的中医研究、中西医比较研究五个方面,对卜弥格在中医西传方面的贡献做了初步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曹泽铨 《学理论》2012,(23):81-83
中国法制现代化旨在通过制度与观念两个层面的法治化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秩序的构建。其中社会主义和谐理念是当前社会提倡并追求的符合现代性价值的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法律在立法与司法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虽与此内涵不同,但其中所包含的具有传统法意义与本土意义的和谐因素可为现代法治建设所吸收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