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七师一二四团十连女青年毛红梅是兵团农场的第二代职工。多年来,在父辈的影响下,她一边承包大田,一边种植大棚蔬菜,土地没有辜负她的付出,年年都给予红梅丰厚的回报,使她成为一二四团的青年致富能手。今年,毛红梅在搞好自家2个简易大棚的同时,踊跃承包了58亩棉田,还积极带头承包了3个温室大棚。由于红梅勤于学习农羊、种田等建投身行业科技,善于经营大棚种植,她家大棚里的蔬菜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产品”,时令菜蔬销往外地。春去秋来,今年,毛红梅又是大田大棚两不误,她承包的58亩棉田收获籽棉她用户不方百计的18000公斤,5个大棚纯收入在3…  相似文献   

2.
今年36岁的朱传英,在承包的8亩土地上依靠科技,大胆投入,巧调作物种植布局,精耕细作,三年获纯利5万多元,用辛勤和汗水筑造了一条宽阔的致富路,成为团场远近闻名的巾帼科技致富明星。 在团场土生土长的朱传英初中毕业后,便在糖厂上班,成为制糖车间的一名制糖能手,1998年团场工业企业改制后,她跳进农门与土地结上了情缘。 这年的冬季,从来没有和土地打过交道的她,买来了10多本蔬菜种植技术书籍,从头学起了农业知识。连  相似文献   

3.
张晓明 《实践》2005,(7):35-36
张耀国虽然 离开我们已经一 年多了,但他为村 民做的每一件好 事实事,都记在我 的心里。 我们村地处 黄河岸边,以种植 大田蔬菜为主。上世纪80年代后期,市里对菜农种菜加大 政策扶持力度。在外做买卖的耀国知道消息后,回村承包了 30亩土地。农闲时,他还做点儿小买卖。几年时间,耀国就成 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相似文献   

4.
正她叫杨巧英,是八师一四一团十四连一名普通职工,2002年来疆参加工作。工作后一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从2012年开始,她通过种田加养畜的方式,依靠100亩棉花和养殖的100多只羊,这两项年收入达20万元,圆了她的致富梦。2008年杨巧英承包了100亩棉花,由于连队的土地盐碱化程度高,自己缺乏科学种植方法,田管时管理不到位,棉花单产还不到300公斤。近几年随着团场"三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引进新技术和种植新品种,对职工科学种植要求也越  相似文献   

5.
今年45岁的吉庆成和妻子孙红霞是六师新湖农场新户社区二十五连远近闻名的勤快人,每年承包土地100多亩,尽管新户社区是新湖农场土壤条件比较差的一个农业社区,但是由于吉庆成夫妻勤劳肯干,并擅长科学田管,种地种出了经验,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2012年,夫妻俩种植的80亩番茄单产达到了8.5吨,连续第三年摘取了农场番茄状元的桂冠。在夫妻俩的精心管理  相似文献   

6.
一个普普通通、名不见虚传的川女,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一无所有到百万富翁,成为全团数一数二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她就是二师二十九团九连女职工张晓梅。2003年,该团九连土地大面积无人承包,一直依靠养猪过日子的张晓梅,在和丈夫商量后,向连队领导和亲戚朋友借资30万元,大胆承包租赁了九连800多亩土地,原本希望依靠承包土地致富,没想到,由于土地盐碱重,出苗差,又不懂种植技术,加上一下子承包土地太多,管理人手少,经验不足,水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抱了20多年“铁饭碗”的苏丽娜,2001年在农五师八十一团十连承包种植207亩棉花,获取75吨籽棉的高产,谱写了人生壮丽的篇章。 现年43岁的苏丽娜,原是博州粮食分局第二粮店的开票员。1999年她被分流到单位家属院看管门户后,便萌发了干一番事业的念头。于是,在2000年,她让母亲和丈夫帮助看管护理家属院,独身一人到八十一团十连承包种植100亩棉花。她住在离连队2公里的地头井房旁低矮的棚子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播种、抗灾、田管、采摘、交售,100亩棉  相似文献   

8.
周琼珍是八十六团的一名女职工。2001年,她种植170亩棉花收入2.5万元;发展3.5亩大棚蔬菜,收入1.2万元;饲养5头母猪,收入3500元;栽培花卉收入2000元。她靠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1996年,她随丈夫从甘肃来到八十六团,团场两费自理、租赁承包深深吸引了她。当年,她承包了30亩棉花,从备耕一开始,她就像个陀螺一样飞速地旋转起来。她勤学好问,吃苦耐劳,从播种、放苗、田管到病虫害的防治,项项措施落实到位。通过  相似文献   

9.
曾经,他默默无闻,如今,他远近闻名.2011年,他种植的400亩棉花单产达到了420公斤,种植的150亩青贮,单产达到6500余公斤,种地纯收入达40多万余元.  相似文献   

10.
通化县大川乡新城村地处长白山脚下,是个典型的山村,一道道大山把这里与世外的繁华远远地隔开。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新城村后,大山里的人也迈开了致富的步伐。这不,他们依托着丰富的山区资源,大力发展人参种植业,许多人因此而发家致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不安于贫困生活的尹正淑,开始了她的不平凡的致富路。看到别人种植人参都纷纷发了财,尹正淑也东挪西借了7万元,搭上发展人参的末班车。谁能料到,等她的人参成熟时,整个人参市场却发生了变化,参价跌到常人难以想象的价格。尹正淑要发财的美好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彻底地毁灭了,…  相似文献   

11.
正饶阳县诚旺苗木园艺有限公司成立子2010年,注册资金为300万元人民币。现有员工30-40人,农忙时包括临时工能达到200多人。2006年承包了县里废弃的农场,2007年开始种植蔬菜大棚,后经转型投资了苗木,承包土地500 亩,先后投资了几百万,2008-2009年先后承包了周边农民土地500亩,现有土地1000亩,苗木总数为600-700万株,  相似文献   

12.
曹晗是开鲁县小街基镇先锋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几年来,他学科学用科学,以自己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走上了小康之路,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为全村群众带了一个好头。 1998年,曹晗东挪西借凑了2万元钱,盖起两间砖房,开起了小商店,在其苦心经营下,小商店每年都能收入6000多元。1992年,他又拿出几年来的全部积蓄承包了 500亩荒沼,扎了三个方形围栏,当年种绿豆,收入6000多元,为了扩大规模,第二年他调整了种植结构,米麦间作300亩,新栽果树50亩,把小商店交给父母经营,自己与妻子一心扑在围栏里…  相似文献   

13.
今年42岁的薛显云,在农十师一八四团五连这块土地上一干就是6个年头,凭着自己的泼辣能干,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1999年她怀着对兵团的热爱,来到了农十师—八四团,成为五连的一名正式职工,当年,夫妇俩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收入达1万余元。2000年,她承包了30亩棉田。不懂种植技术的她,就虚心向技术人员和老棉农请教,抓住农时精心管理,做到棉田干净无杂草。由于管理有方,30亩棉花籽棉单产335公斤,总产量10吨,当年就实现纯利润1.76万元。夫妻俩利用业余时间打零工又收入近万元。2001年,她承包了39亩地,年底棉花籽棉总产量13吨,纯收入达2万余元。薛显云又投资1.3万元购买了一台小四轮,夫妻俩仅帮别人解放棉苗、浇水、打顶、拉运棉花收入达1.5万元。  相似文献   

14.
农二师三○团九连计生协会会员张淑芹,近年来积极响应团连计生协会的号召,带头租赁承包土地,发展特色种植。她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帮助其他计生协会会员共同致富的先进事迹,深得群众称赞。 张淑芹今年40出头,按照国家政策只生了一个小孩。1998年,三○团推行两费自理和租赁承包,团连计生协会将她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鼓励她积极参与承包。她承包了九连282亩生荒地,当年种植水稻。从此,她带领7名雇工没日没  相似文献   

15.
张高峰,今年52岁,1993年3月从河南来到农十二师西山农牧场五连,承包土地80余亩。近年来,西山农牧场兴建了一批滴灌设备,引导职工发展节水灌溉农业,2011年农场推广滴灌种植模式,张高峰积极响应号召,承包了30亩滴灌地,种植了地膜土豆。为了把膜下滴灌土豆种好,他从连队职工书屋借了10多本关于地膜技术和土豆种植  相似文献   

16.
当你踏进农三师四十九团,问起谁家的田种得好、牛羊多又壮、致富不忘帮别人时,大家准会告诉你:二连的樊文峰。樊文峰1998年高中毕业后,跟随回乡探亲的姐姐来到四十九团二连承包土地。棉花种植对于她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课题。她知道,能否做到丰产丰收,科学的管理是关键。为此,她充分发挥文化基础好、手脚勤快的特点,不顾一天的劳累,向连队领导、技术员借来许多棉花种植方面的书籍,挑灯夜读,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随时请教连队老职工。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承包的70亩棉田就给她带来2.5万元的收入。初来乍到就让她掏得第一桶金,更坚定了她扎根边…  相似文献   

17.
《江淮》2008,(10)
早在1985年,桐城市金神镇玉咀村养殖大户余永和就承包了1300亩低洼田、500多亩水面,从事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成为当时有名的  相似文献   

18.
农九师一六三团农五连女职工黄春花,自通过"绿色证书"培训以来,用所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精心管理,在承包土地和大棚种植上都喜获丰收,2007年,她种植的20亩红小片打瓜,单产在120公斤,纯收入14000元,20亩饲料玉米  相似文献   

19.
我们塘北村东临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耕地面积3600多亩,辖有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098人,党员131名。全村以西甜瓜种植为主要产业,“田博”牌西甜瓜远近闻名,同时也形成了水蜜桃、“寒优湘晴”优质大米等系列特色农产品。  相似文献   

20.
孙振华,三十有五,原来在一二七团酒厂当工人。酒厂分流后在该团二连承包土地,算是下乡务农了。 那阵子,团场刚开始搞改革,推行两费自理与租赁承包。孙振华自恃年轻力壮,靠一股子干劲,承包了30多亩棉花。几年下来,他由原先承包的30多亩棉田,逐惭发展到200多亩。他的住房也由原来的平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