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其造成的多起重特大交通事故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由于现行法律的滞后,导致"毒驾"无法受到相应的处罚。为了将"毒驾"行为纳入法律的控制范围,可以吸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发生为界限,分别对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制定不同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吸毒后驾驶行为(简称毒驾行为)是指非医疗目的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后(查获时毒品检测呈阳性)驾驶机动车的行为^[1]。当前,我国因毒驾导致的各种问题正逐渐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社会焦虑感日益增强,严重威胁着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我国关于毒驾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毒驾入刑”仍在论证中,具体的处理程序、法律责任等尚不明确。本文就我国吸毒后驾驶相关的立法现状给予总结,并借鉴我国酒驾相关立法的规定,科学分析我国毒驾相关立法完善的难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由“吸毒驾驶”引发的恶性交通事故频发,呈日益增长且难以遏制的态势。针对“吸毒驾驶”日趋严重问题,公安机关在推动“毒驾入刑”和查处“吸毒驾驶”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国务院在关于《禁毒法实施和禁毒工作情况的报告》中也曾建议《刑法》增设“毒驾罪”。2011年我国出台《刑法修正案(八)》,把醉酒驾驶规定为犯罪,与“醉驾”相比,“吸毒驾驶”对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危害更大。本文以同醉酒驾驶作风险比较和从刑事侦查作操作考量为视角,对“吸毒驾驶”入刑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几个关键性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了危险驾驶罪,只将“醉驾”与“飙车”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之中,显然,危险驾驶罪构成要件无法涵盖所有应当处罚的“危险驾驶”行为,“毒驾”行为入刑势在必行.对于“吸毒”的主观界限,应与《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吸毒”内涵保持一致,也即既包括出于非医疗目的也包括出于医疗目的而使用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对于“毒驾”行为的入罪标准,选择“零容忍说”较为恰当,即只要驾驶者吸毒,不论其体内毒品浓度,一律可以入罪.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因吸毒后驾驶机动车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不断增多,特别是导致多人伤亡的恶性交通事故案件时有发生,所造成的悲剧也触目惊心,对他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存在巨大的威胁,作为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新问题,"毒驾"正呈现愈演愈烈趋势,建立完善的"毒驾"防范、治理机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毒驾问题是继醉驾问题后又一个公共话题。在未经由行政法规制而将毒驾直接入刑的做法是与现代刑法谦抑主义相悖的,基于此,我国毒驾规制采用行政规制手段,并体现在事先性驾驶禁止的法规范之中。这种"以权利换管理"的规制模式直接违反我国《禁毒法》的相应规定,且对毒驾问题采用行政事先审查办法予以解决,这不符合行政许可的一般法理,也不符合实践的发展需要。因此,毒驾规制的重心应当实现从行政事先强制性禁止向事后的行政严惩转变。  相似文献   

7.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毒驾和酒驾都是机动车驾驶员上路前绝对禁止的行为,但我国刑法并未对毒驾的法律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如何有效地降低毒驾事件的发生;毒驾是否能在刑法中体现;如何在刑法中规定对毒驾的所附的法律责任体现实施,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公安干警面前的新课题。毒驾上不入刑法,下不能无人监管,将毒驾人员纳入公安系统可管可控的范围,是每一个从事公安工作并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共识。对毒驾进行可管可控,必将成为今后公安战线,尤其是一线交警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禁毒工作中 ,吸毒人员回归社会是一大难题 ,也是制约整个禁毒工作的“瓶颈”。吸毒人员回归社会难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吸毒者自身的原因和不良交往等多元因素造成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影响 ,互为因果 ,致使吸毒人员难于回归社会 ,从而衍生出诸多严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北京吸毒问题日趋严重,对社会治安危害越来越大。为了加强对吸毒人员的管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地区稳定,从1998年6月份以来,我们陶然亭派出所在对辖区内吸毒人员进行深入摸底的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毒驾"问题是继酒驾后的又一重大社会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由于对"毒驾"问题认识不足,相关处罚的政策措施不完善,现场执法的检测手段不便捷,相关的技术标准有待制定等因素的影响,"毒驾"问题的解决存在一些难点和困境。从精神医学、药理学角度分析我国"毒驾"问题发生、发展规律,可建议"毒驾入刑"。  相似文献   

11.
以智慧公安引领的新一轮公安信息改革为公安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在推进警情预测、感知防控、精准打击和便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当前毒驾问题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在智慧公安背景下,综合运用新一代公安信息技术,多维度思考毒驾防控措施与对策,对于实现毒驾行为可防可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吸毒是一种社会病,吸毒人员是一种客观存在,如何管控吸毒人员,是当下各国政府和社会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总体而言,吸毒人员持续增多,戒断效果不佳,而当下的管控模式呈现"以高危人群为标签的管控逻辑前提、以控制防范为目标的动态管控机制、以公安机关为主导的多元管控主体、以行政强制为主要的毒瘾戒断措施"的特点,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立足于吸毒人员是病人的身份定位以及吸毒人员回归社会之目标,应采取多种举措形成吸毒人员的社区管控模式。  相似文献   

13.
根据《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病残吸毒人员收治工作的意见》两份文件的要求,结合浙江省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运行现状,对浙江省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病残吸毒人员收治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由于现实社会对吸毒行为查控力度的增强与虚拟社会网络的普及,网络立法的滞后和网络安全监管的薄弱,网络吸毒因其成本低、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等特点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犯罪(1)活动,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其他犯罪问题,对我国现实和将来的国家安全形成了既成和潜在的威胁。"互联网+"时代应对日益严重的网络吸毒问题,应加强对吸毒人员的管控,预防潜在吸毒人员吸食毒品,建立网络吸毒的法律防控体系,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5.
强制隔离戒毒性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我国基本国情来看,吸毒问题远远不能通过社会自发予以有效地解决,吸毒行为必须受到以国家强制力作保证的强制性戒毒法律制度的规制,以减少其社会危害.这种制度直接涉及国家禁毒行政部门对吸毒人员的行政管理关系,其中甚至包括相应行政机关对吸毒人员人身自由的限制或者剥夺,因此,从行政法角度对我国强制隔离戒毒进行制度层面的系统分析是符合相应的法理和立法宗旨的.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1993年,全市共查获吸毒人员152名,1994年增至1376名,1995年达到1829人。随着吸毒人数的逐年增多,由吸毒引发的刑事犯罪案件也逐年上升,违法犯罪分子中吸毒人员比例加重。如何预防和控制吸毒,减少吸毒引发的刑事犯罪案件,是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市吸毒引发刑事犯罪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吸毒问题是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社会治安的普遍性问题。当前我国的吸毒问题呈现出吸毒人数迅速增长,从事非法或不正当职业的中青年男性吸毒突出,吸食新型毒品问题突出,居民区、宾馆吸毒突出及吸毒人员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比例高等特点。不良诱惑是吸毒的直接动因,人格缺陷是吸毒的间接动因,不良人格是吸毒的内在动因。多渠道进行情景干预是预防吸毒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吸毒问题是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社会治安的普遍性问题。当前我国的吸毒问题呈现出吸毒人数迅速增长,从事非法或不正当职业的中青年男性吸毒突出,吸食新型毒品问题突出,居民区、宾馆吸毒突出及吸毒人员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比例高等特点。不良诱惑是吸毒的直接动因,人格缺陷是吸毒的间接动因,不良人格是吸毒的内在动因。多渠道进行情景干预是预防吸毒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毒品危害是当今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只有完善对吸毒人员的管控工作,才能有效地杜绝吸毒违法活动的蔓延。公安机关应当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坚决防止对吸毒人员的失控漏管。  相似文献   

20.
我国道路安全事故高发,"酒驾"入刑以来,酒驾行为明显下降;而与其相比更具危险性的"毒驾"行为,却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文章从"毒驾"的独特属性以及我国的社会和法制现状出发,结合国外在"毒驾"防范方面的先进理念,提出"毒驾"必须入刑,但在入刑时应当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以及便捷、高效、准确的检测手段。只有立法的完善,才能有效地预防此种高危行为的发生,更好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