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药与故乡     
罗伟 《工会博览》2013,(29):54-54
有回吃饭,朋友不吃别的菜,只一味地挑选山药。我奇怪,问:“怎么?多日不见,已经改吃素了吗?”他说:“见山药突然想起家乡,想起母亲来了。一时情难自禁,多吃了点。那一块块山药,吃在嘴里,似乎能尝出家乡的泥土气息来。很久没有闻过那样的泥土味儿了……”  相似文献   

2.
李志军 《南风窗》2012,(22):67-67
撰写"开心投资主义理财专栏"已经快3年了。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开心投资的秘诀。也许有些人会喜欢,很多人则不会。你可能觉得它讲的东西太基本了,太不现实了,或太平庸了——甚至还会有一些更糟糕的评语。你想说什么都行,看不看都可以,把文章保存下来或把它扔到一边也都由你。我无所谓。无所谓,这就是投资者的第一个开心秘诀:不要理会别人怎么想。不  相似文献   

3.
正去年夏天,从幼儿园回来的孙子高兴地对我说:"爷爷,我有手机了。"我说:"你要手机干什么?又不会打。"孙子说:"爷爷,我会打。"我说:"你会打也不能要,你怎么带呀,丢了怎么办?"孙子说:"爷爷,丢不了,我带手腕上。"我说:"又不是手表怎么带手腕上?"孙子说:"这是能打电话的手表,能带手腕上的。"孙子给我说了号码,果然能打电话。家里除了座机,儿子有两部手机,儿媳、老伴和我都有手机,现在上幼儿园的孙子也有了手机。全家五口人六部手机。看到这种情景,  相似文献   

4.
安全帽     
甲:(仔细看乙)您是不是常戴帽子?乙:是啊,你怎么知道的?甲:因为我懂"帽子文化",能观察出来。乙:呦,你也懂"帽子文化"?那么你把帽子的种类说给我听听,说全了我佩服你。甲:这不是小菜一碟吗,您  相似文献   

5.
中午.我在办公室里备课,一切都显得很平静。预备铃响过之后,我在教室里没有发现林的身影。第一节课铃响了.他的座位仍空着。我心里开始嘀咕:他怎么不来上课.会不会出事了?于是.我打电话询问他的母亲并把一切都告诉她。他母亲让我再等等看,或许他到外面去玩一会儿就会自己返校的。我因为下午有课.也就只能照他妈妈说的那样去做了。  相似文献   

6.
来信     
《南风窗》2013,(20):16-16
1多年来,我还一直有一个担忧,杂交种子的普遍推广是否影响生物多样化呢?早在20多年前,杂交种子开始"流行"的时候,我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就曾经提出这个问题。对这件事我印象很深,当时我母亲说,现在都喜欢用杂交种子了,过去的农作物恐怕会绝种。我母亲还举了一个例子,我们这一带30多年前有一种黄豆,因为皮是紫红色的而被称作"大紫豆",但自从有了杂交种子,低产的"大紫豆"再也不见踪迹。事实上,我们这里过去种的很多农作物品种基本都消失了,这究竟是好事还是  相似文献   

7.
正母亲来城里小住,非要给我们做春饼。母亲挽起袖子时,我就想到了当年她做春饼的模样来。我的老家在农村,村旁有一处偌大的水湾,祖祖辈辈就在这里生活和度年月。姊妹几个我最小,母亲总宠着我。小时候做春饼时我想拿块面团玩,母亲就是不让。母亲说:"这年月最珍贵的就是粮食,等以后日子好了,随便你怎么玩都行。"话虽这么说,母亲还是揪下一点点面团给我,等我不玩了,母亲就用它做春饼自己吃,干净的留给我们。为了做春饼,母亲总领着我到野地里挖野菜。野  相似文献   

8.
曾经错过     
秋思 《工会博览》2006,(24):47-47
1976年,很多知青都在复习准备参加即将恢复的高考。当时我在中学工作队当材料员,复习的机会得天独厚,在供销社当材料员的刘杰沾了我的光,一有空我俩就钻到中学教室里听课。队员们看我俩亲密的样子,又都没有对象,常常拿我们开玩笑。我表面上不动声色,在心里早就暗暗喜欢上了他,可我一个女孩家,怎么能主动开口呢?刘杰是沈阳来的,长  相似文献   

9.
一我叫马帅。我长得太难看了,这么说一点儿都不夸张,我,身材矮胖,谢顶,皮肤黑。我是真难看,34岁了都找不到对象,可是你不知道我的爱有多美,我喜欢一个女孩喜欢了17年。她都要生小孩了。  相似文献   

10.
看了这题目,您也许会奇怪:“路”怎么能“走”人呢?有有搞错?那么就请您先听听我的故事吧! 有了人就有了路。人和路都集中起来,这就是我们的城市了。当初我还不会骑车时,天天走路。走路,这最平常的事,还能分对错?为了争分夺秒抢时间,我是“哪儿有空就往哪儿钻”。人行道若是被“走鬼”和乱停乱放的车辆占了,我就会一边骂一边走到自行车道里去。有时不小心被自行车撞了,我又会很自然地骂他们是“睁眼瞎”,“有眼无珠”。要是碰上绿灯过马路给那些右转弯的车碰着了,那我就更火:我走路又没挨着你,你惹我招我干嘛?  相似文献   

11.
正在美国生活十几年了,有了自己的家,逐渐一切都习惯了,心里头就很少想家了。唯有放不下的就是家乡的老母亲。记得十几年前的一天,决定要到美国定居了,我心里很高兴,但又怕母亲担忧阻拦,就没敢告诉她老人家实情。回到家里我只告诉母亲这次要去很远的地方,母亲听后笑着说:"去吧!去吧!飞得越远越好。一路注意安全,过年就回家,妈给你做好吃的等你!"在我背着行囊准备出家门时,我再次告诉母亲:"这  相似文献   

12.
这个龙年最火爆的网络话语有哪些呢?应该包括"屌丝"、"元芳,你怎么看?"、"你幸福吗?"等等吧。不出意料的话,一些热词会出现在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中。我写这篇小文章的时候,春晚还在最后的彩排阶段,而您读到本文的时候,应该已经看过春晚了。如果真如我所言,也并不能说明我的预测能力强,因为这已经是多年来的惯例了。我还可以想见除夕夜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的人们听到这些词时的各类反应:早有预料,会心一笑;对生硬的编排方式感到失望,然后开骂;或者不知所云,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13.
我的爸爸     
正昨天我扶着你在洗手间吐的时候,你忽然问我,是不是吐出血来了,我说大概是你鼻子破了吧,刚说完就又看见一大口血从你嘴里吐出来……这次我是真的被你吓到了,第一次开始为你的身体担心,第一次哪都不想去,想就这样一直陪着你。现在的你啊,越来越像个小孩子,经常偷吃我的糖,口味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重。妈妈说你有高血压不能吃得太咸,你就偷偷在菜里面放盐,跟我说话也越来越客气,有时反而用请求的语气来跟我说,陈晨啊,有没有时间帮我  相似文献   

14.
正"想好吃哪个了吗,大妈给你多打点儿,咱家最好吃了。"她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勺子,等同学开口。今天的菜里都是土豆,酱焖豆角土豆、拌茄子土豆泥、土豆炖牛舌,色浓味重,看似粗糙,实则绵密。她打好大一勺,同学满心欢喜,谁料她突然迟疑一下,好像有些后悔,她抬头看了看同学,两人四目相对,空气骤然紧张,她低下头,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轻轻抖了抖勺子。一下,两下,三下。同学心里着实震了一下,身上也开始疼痛,像被人割走了几片肉。  相似文献   

15.
同道     
周末那天,单位组织员工去市郊明月山风景区爬山,"局花"张琳娜跟我们分在一个组,她也是我们这个组唯一的女性. 有意无意中,大家都喜欢跟张琳娜走在一起,其中有人帮她背包,有代她人拎水,远远看去,很有些前呼后拥. 看着那些雄心勃勃的人,走在后边的大李和小吴大发感叹.大李说:"看他们那兴奋劲儿,跟张琳娜凑一块,就那么提神啊?" 小吴说:"我也想不明白,咱们有些男人平日里道貌岸然的一副正人君子相,怎么一见漂亮女人就犯贱!" 大李说:"你看老高,都他妈四十好几的人了,也屁颠屁颠的跟在张琳娜屁股后头,真不嫌寒碜! "  相似文献   

16.
正"尤姐,把你那几本宝贝借我一下,我查点东西,一会儿还你"。"尤姐,你那个图呢,赶紧让我看看"……在燕山石化二蒸馏装置,大家都知道生产运行3班内一操的尤京梅手里有"两件宝",时不时就会有人借来看一看。这"两件宝"可大有来头,每件都有着10来年的历史,绝对的"纯手工"、"爱心牌"。首先是尤京梅的"大宝贝"——二蒸馏装置的"简历"+"病例"。只要是尤京梅当班,你总能在她的操作台上看到一本破旧的笔记本,每隔几个小时她就会在小本上抄抄写写。上面记录着二蒸馏装置的"大事小情",一旦二蒸馏发生点"头疼脑热",在尤京梅的笔记本中都能找到"方子"。"15年了,从2001年记录至  相似文献   

17.
短信     
晚上十一点了,我躺在病床上一点睡意也没有,双眼紧盯着手机的屏幕,她的短信怎么还没来呢?"噜噜噜……"手机终于响了,我打开手机看到了:"祝你今晚做个好梦,晚安!"才放心睡去. 近两个月,被病魔缠身的我就靠这手机短信支撑着.每天早晨,我打开手机,总会有短信,有时是:"今晨好冷,请多穿衣服呀!"有时是:"早上好,愿你今天开心多一点."  相似文献   

18.
恐怖商场     
倪匡 《法制博览》2010,(14):38-38
母亲一天比一天老了,走路已经显出老态。她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匆匆回去看一下她,又匆匆离去。那年我去外地出差,去了好长时间。我回来时母亲高兴极了,她不知拿什么给我吃好,又忙着给我炒菜。“喝酒吗?”母亲问我。我说喝,  相似文献   

19.
掸尘     
正"腊月二十四,掸尘扫屋子。"在故乡,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清扫房屋,除旧布新。记得儿时,腊月二十四一大早,母亲就起床做好了早饭。寒冷的冬季,大家都喜欢赖床,可这天早上不行,母亲将我们赶下床,吆喝我们吃早饭。洗好碗,母亲便忙开了。她头戴草帽,身上穿着旧褂子,又从后院竹园里砍下一根长竹子,竹竿顶部绑上一大把干稻草。准备工作做好后,母亲先打扫堂屋。  相似文献   

20.
发黄的欠条     
我小弟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美术学院,全家都很高兴,但那两万多元的学费着实让我家犯了难. 一天,母亲把一张发黄的欠条拿出来给我看.欠条是一个叫张红民的人打的,金额是300元,落款日期距离现在已经20多年了.我忙问:"张红民是谁?"母亲说:"张红民是我们原来的邻居.他养了几百只鸭,一年四季在外放鸭,后来带着老婆孩子到外地放鸭去了,就一直没回来."看着那张发黄的欠条,我摇了摇头说:"都20多年了,不知他现在家庭情况怎样,我看这钱难讨回呀."母亲说:"你弟急着等钱用,我还是去试试吧.他在东河镇有个家,我20年前去过一次,还有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