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面对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的"独狼"式恐怖袭击,迫切需要应用反恐新技术予以防控。由于"独狼"式恐怖袭击存在着行为个体独立、谋划隐蔽、手段多样、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传统反恐技术手段难以有效防控。因此,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处理数据类型多、分析速度快、应用价值高的优势,采取深化数据收集分析、多维感知场所数据、智能应用可视化数据、拓展延伸关联数据、融合共享资源数据的对策,以提升防控"独狼"式恐怖袭击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2021年9月3日发生在新西兰奥克兰的恐怖袭击事件,是该国境内近期发生的第二起"独狼式"恐袭案.这一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促使新西兰政府加快了《反恐怖法案》出台的脚步.2021年9月30日,新西兰《反恐怖法案》在国会三审通过并正式成为法律.该法不仅扩大了"恐怖行为"的界定,将准备或策划开展恐怖袭击正式列为刑事犯罪,还赋予...  相似文献   

3.
当前"独狼"式恐怖主义不断蓄力,袭击范围由西方国家蔓延到亚洲国家,造成的死伤人数大幅增加,其危害越来越大.相比传统的恐怖主义,"独狼"式恐怖主义具有扩散态势"全球化"、恐怖苗头"网络化"、袭击分子"独立化"、实施过程"高端化"、袭击后果"灾难化"等特征,这给我国公安机关的反恐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公安机关要不断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总结相关经验和教训,改进治理对策,真正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反狼"体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内外恐怖袭击事件发生越发频繁,高校具有人员密集程度高、防范能力弱、一旦遭袭影响面广等特点,如何提升高校反恐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详细分析警民融合视角下"警校"联合反恐必要性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警校"联合反恐在联合反恐机制、反恐人员素质、专业反恐技术器材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建立健全联合反恐机制、多种途径提升人员素质、改变专业装备缺失困境等"警校"联合反恐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国际国内反恐形势都很严峻,恐怖分子实施恐怖犯罪无所不用其极,表现出了恐怖手段的升级,暴力破坏性的增强。严峻的反恐形势和日趋多元化的暴恐活动手法要求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大专业反恐力度,切实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技术防范手段作为人力防范手段和实体防范手段功能的延伸和加强,是对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在技术手段上的补充和加强。新形势下的恐怖袭击及其他公共安全事件对国家的反恐行动带来严峻挑战,而所有的应对方案中首当其冲的是必须  相似文献   

6.
郑展棒 《刑警与科技》2014,(18):126-127
国际社会恐怖袭击事件频发致使世界各地对安全系统的构建愈发重视,民众安个防范意识也随着认知的深入而不断上升。当前,不仅是中国的安防行业如朝阳般灿烂,其他国家的安防市场也非常活跃。  相似文献   

7.
对反恐情报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反恐工作。对恐怖袭击事件数量进行周期分析,能够求得高峰时段,从而提前做好防控。本文结合阿富汗2011-2015年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数量,对一维周期分析、二维周期分析如何应用于反恐情报分析作了说明。在此基础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数量进行一维、二维周期分析。一维周期分析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数量的周期性规律分为单波峰、双波峰、多波峰三种模式,并结合二维周期分析结果,就每种模式主要涉及国家及波峰所在月份作了列表说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周期分析适用于反恐情报分析,能够得出恐怖袭击发生的时间分布规律,有利于在反恐工作中提高防控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的恐怖活动呈上升趋势,城市地铁站遭受恐怖袭击时具有伤害群体性、影响全线性、破坏连带性和空间封闭性,从而成为恐怖分子选择的偏好。本文选择人群密集、相对封闭的地铁站为研究客体,设计地铁站自身、时空背景和警方支援三个要素,从而得出防范此类袭击事件的方法。城市地铁站需要加强自身建设、关注时空背景、完善警力支援来进行反恐风险防范,三者的有机结合将会提升防范城市地铁站遭受恐怖袭击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地铁、轻轨、市郊通勤铁路、有轨电车以及磁悬浮铁路等多种类型.随着城镇化实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从东京地铁毒气、莫斯科地铁爆炸,韩国地铁纵火等恐怖袭击事件,到近期北京扶手电梯伤亡事件、上海地铁供电切断事件、温州动车相撞事故等,不断发生威胁地铁安全的恐怖袭击及火灾、技术故障、治安及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使得安全防范工作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地恐怖事件层出不穷,恐怖分子的目标正逐渐转向民用设施或地标建筑,对于安全人员来说,在防范难度增加的同时,造成的伤亡和损失程度也难以估计,更主要的是,爆炸会带来严重的后续问题。通过分析汇丰银行土耳其总部遭受汽车炸弹袭击的案例,总结出反恐应急管理机制及防范恐怖袭击的措施;阐述了业务连续性管理方法在汇丰银行土耳其总部遭受汽车炸弹袭击的应用,并重点分析了在前期防范恐怖袭击中如何通过降低资产吸引力来达到减少遭受恐怖袭击可能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地铁作为大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一直是恐怖分子袭击的重要目标.地铁恐怖袭击突发性隐蔽性较强,事前防范的难度较大.一旦发生恐怖袭击,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爆炸、纵火、核生化恐怖袭击是地铁恐怖袭击的主要类型.我国应建立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制定科学的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多层次的应急处置队伍,建立反恐的技术保障,完善地铁应急结构的设计,加强安全检查,提高防范和应对恐怖袭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昆明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北京金水桥事件"等国内恐怖袭击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作为国际刑法中最为严重的几类犯罪之一,是国际刑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直以来,因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差异,学界对于恐怖主义犯罪有着诸多的争议,各国政府以及学者对其展开了不同视角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解析全球治理反恐模式的基础以及具体操作,希望能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正>4月15日发生在美国波士顿的马拉松爆炸事件造成3人死亡、176人受伤,成为最近全球最为关注的事件之一,也是自"911"事件以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最严重恐怖袭击事件。"911"事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乃至今天,留给人们的依旧是难言的恐慌。而与此同时,安防行业却异军突起,市场需求持续上升,诞生了不少安防相关类知名  相似文献   

14.
宫岩  Liao  Zhenyun 《中国法律》2005,(6):20-21,79-81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接连发生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大量平民丧生。血淋淋的事实证明,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一大公害.与其他有关国家一样,中国也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之一。中国政府一贯坚决反对并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并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  相似文献   

15.
《北方法学》2018,(1):81-92
"风险刑法观"的发展根源于风险社会的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全球性的风险将在当前这一时期逐步呈现,其对我国关于恐怖活动犯罪的研究形成了"倒逼"式拷问。近几年来我国境内恐怖袭击事件频发,又因民族多样、国境线绵长、相邻国家繁多等特点,致使我国的恐怖活动犯罪较之于西方国家更加复杂。同时,我国恐怖活动犯罪的犯罪主体、地域范围、犯罪手段、犯罪对象以及犯罪动机等方面都演变出了新的特征,这就导致我国反恐立法和策略不能及时转变,极易出现漏洞。《刑法修正案(九)》与《反恐怖主义法》的相继出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漏洞与不足,且都对恐怖活动犯罪采取了"严厉惩治"的态度。然而当前我国恐怖活动犯罪的防控策略仍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应当从界定相关模糊概念、改善恐怖组织和人员认定机制、注重从源头化解涉恐矛盾、积极打击"毒恐合流"犯罪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张海波 《检察风云》2013,(12):55-57
2013年4月15日,美国当地时间下午2点51分,在波士顿国际马拉松比赛的终点站、肯尼迪图书馆先后发生两起爆炸,一起位于费尔蒙科普利广场酒店终点线观礼台附近观众区,另一起位于一家体育用品店,造成三人死亡,183人受伤。这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在美国本土发生的第一起恐怖袭击,不仅在美国国内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紧张,也引发了其  相似文献   

17.
阿碧 《检察风云》2006,(15):38-40
世界杯足球赛的"硝烟"刚刚散去,本届世界杯再度安全地度过,没有出现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那样的恐怖袭击事件.尽管如此,在整个世界杯赛事期间,德国的警察和各个参赛球队所在国的特派警察都严阵以待.  相似文献   

18.
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的恐怖袭击震惊世界,此后四年恐怖主义组织和恐怖活动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也存在"东突"恐怖主义组织的危害,本文通过分析"9.11"事件前美国侦查和情报工作的失误,总结了一些中国应对"东突"恐怖活动的侦查对策,希望能对中国的反恐侦查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1月13日,美国总统签署法令,授权军方成立特别军事法庭,以审判关押在古巴关塔那摩监狱从事"9·11"恐怖袭击事件和其他恐怖活动的外国人。一名曾是本·拉登贴身保镖兼司机的也门籍男子哈姆丹,被指控在1996年至2001年犯有针对美国  相似文献   

20.
傅达林 《方圆》2020,(5):72-72
"紧急状态无法治"早已成老皇历,法治不仅是常态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同样也是人类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必然选择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既是一种生活经验,更是公共治理的智慧。疫情当前,社会各界都在献计献策,探寻疫情防控之道,"法治"成为其中一个绕不开的重要关键词。连日来,法律界和社会舆论提出了诸多法律上的意见建议,从禁食野生动物立法到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完善,尽快健全我国应急法治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