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好生活是千百年来仁人志士反复思考的哲学命题,也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实现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美好生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是贯穿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动力之源。通过对美好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外传统哲学时代意蕴的深入剖析,详细阐明了美好生活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生动力,是引领新时代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导向。在新时代语境下,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完善新时代社会发展布局,实现发展理念升华对于创造人民的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庄严宣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创建的重要理论,涵盖了"发展目的为了人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发展动力源自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创造性积极性""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获得感""发展战略围绕人民,保障人民群众切身权利与利益"等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围绕人民主体性这一核心问题构建的哲学思想,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  相似文献   

3.
不断改善民生状况、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生幸福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的理论在中国社会的现实体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资本逻辑”实现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目标;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驾驭好、管控好和利用好“资本逻辑”的价值增值动因;从劳动者个人劳动付出和国家制度设计劳动保护的两个层面,进行社会主义的“劳动修复”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价值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好生活"概念在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被多次提及,已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围绕"美好生活",习近平明确了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阐析了美好生活在多维度上的丰富内涵,研判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阐发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举措,形成了其独具特色且富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美好生活观。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的美好生活观,对于全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问题的重要创新性理论成果,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学意蕴。在行动逻辑上,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基本向度,以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人的全面发展为实践内容,以实施"基本满足需要战略"为基本路径。这一行动逻辑主要依据于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社会运行的根本原则、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具体的历史规定性内容,反映了新时代满足需要的实现程度,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7,(34)
正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社会治理创新必须沿着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方向前行,通过"治理",实现"善治"。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里程碑。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背景下,报告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中国当前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现实为导向,其深刻的理论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已经形成了科学完整的战略思想体系。从理论维度看,习近平脱贫攻坚战略思想体现了新时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取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气概,  相似文献   

9.
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征,必须从根本立场、发展理念、价值评价和奋斗目标等维度,深刻把握这一特征的意蕴及要求。其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时代,我们只有着眼于人民需要的多样化特征,才能兑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我国民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最高理论指引,必将开启我国民生事业的新篇章。它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追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弱有所扶"。这一系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党史国史维度看,我们党代表和实践人民利益是历史的和具体的,在不同时期有其具体的内涵和时代特征,其中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就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利益的内涵特征。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要靠接续奋斗和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集全力全策奋力扎实推进,方能谱写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新的重大政治判断,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阐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的依据。理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矛盾转化的变化规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本经验、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相似文献   

15.
"美好生活"是新时代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探讨"美好生活"的哲学内涵及美学意蕴,将为"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理论根基和价值导向。从哲学的角度分析,"美好生活"意味着人在"日常生活"和"闲暇生活"中,能够充分占有自己的生产即"享受生活",以及从事自己全面性的劳动即"发展潜能"。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美好生活"之"美"是人自觉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着的"人的类本质",同时"美"又表现为人的生活世界之"和"、人的生活方式之"雅"以及人生态度之"逸"。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既是事实判断,又是价值判断,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重大创新。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要求,必须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政治信念、思维方式、价值选择,把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转化为"四个过硬",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龚良 《群众》2018,(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江苏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东部省域,要遵循"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面广量大的文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回归,"美好生活需要"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回归生活本体,追求更高形态发展的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总称。从现实层面看,"美好生活需要"是供求不平衡的结果,它的产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且遵循了需要上升的一般规律。就"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特性而言,它具有较高的层次性、主体差异性和历史阶段性。因此,美好生活的实现应遵循需要产生的一般逻辑:一方面要注重需求心理的内部调节,防止需要的横向膨胀以及需要的逆层次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依赖外部要素供给的"衡"向发展,形成可持续的、有针对性的供给;与此同时,坚持以"公正"为核心的价值统筹,实现供需两侧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黄娟 《湖湘论坛》2020,33(4):5-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新思想,它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就是发展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形成绿色生态、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生态、生产、生活体系,营造绿色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之美、生产之美、生活之美。这是一条生态优先、"三生"和谐、"三美"合一、人民幸福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提出历程、历史依据、现实依据、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来看,提出并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现代化强国与中国梦、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共同建设美丽生态地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观是习近平科学解答时代之问的重要理论结晶,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当前国内环境、国际形势的现实关照,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观意蕴。新时代观基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据,深入探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新时代观最终归宿点的重要问题。运用唯物史观的根本分析方法,全面理解习近平对新时代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