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正《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后,"救急难"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一项重点目标而倍受社会各界关注。为进一步推动"救急难"工作深入开展,笔者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查阅档案资料、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陕西省铜川市"救急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一、统筹推进"救急难"工作的主要做法一是建章立制,为"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2014年5  相似文献   

2.
正社会救助制度承担着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保障重大责任。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救急难"的托底作用,2015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300个"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和地区。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救急难"的实现路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积累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正>9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这是今年5月1日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来,国务院作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意义深远。首先是对社会救助体系的重大完善。临时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方面,通过"兜底线、救急难",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吉安市各级民政部门勇担重任,改革创新,主动作为,全面提升了吉安民政民生服务保障水平。坚持保障扶贫"三抓好",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一是抓好"救急难"。依托"救急难"工作机制,在乡镇民政所、街道办事大厅设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窗口,为每村配备1名村级民政专干,构建起覆盖广泛的社会救助服务网。二是抓好"两衔接"。积极做好农村低保和扶贫两项制度衔接,扶贫部  相似文献   

5.
<正>一、四川省遂宁市"救急难"试点的实施概况2014年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被选为"救急难"试点地区,为此遂宁市制定了《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实施意见》切实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遂宁市实现了临时救助制度审批权限下放,1000元以下的临时救助审批权下放到乡镇和街道;最后还不断完善互济性救助,实现"定点帮扶"和"结对帮扶"。"救急难"工作开展后,遂宁市安居区整合了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  相似文献   

6.
正开展"救急难"工作,让突遇不测者得周急之助、因病因灾者去生存之虞、创新创业者无后顾之忧,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生存危机,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发生,不仅是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更是"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2015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确定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等11个地级市、天津市河西区等288个县(市、区)为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深入贯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四川省社会救助实施意见》,创新建立"1+8"城乡特困群众帮扶机制,市、县财政按上年度公共财政1%预算投入资金,不断强化社会救助"托底线"功能;全覆盖建立"一门受理"等工作机制,不断织密社会救助"救急难"网络;整合部门、社会各类资源,不断夯实民生民本"可持续"基石,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实施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保障制度化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宁政发[2015]49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以下简称《办法》),推进我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办法》的重要意义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社会公平,是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类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首次将"救急难"、疾病应  相似文献   

9.
正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线、救急难"的功能,近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民发[2018]23号,以下简称《意见》),从救助对象的范围与类别、审核审批程序的优化、救助标准的制定、救助方式的完善,以及组织保障的强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临时救助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对于增强临时救助制度兜底保障能力,强化社会救助托底保障作用,增强社会公平正  相似文献   

10.
正4月1日,山东省民政厅召开全省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暨"救急难"试点工作现场会。会议强调,下一步,各地在推进"救急难"综合试点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继续扩大"救急难"试点范围。36个全国和全省"救急难"试点单位要继续做好试点工作,发挥好对全省"救急难"试点工作的引领作用。各市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试  相似文献   

11.
<正>社会救助是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推行精准扶贫是当下政府缓解困难群众生活压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救急难"相关政策在我国制度体制机制、申报审核流程,以及实施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繁复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宁波、温州、丽水等地民政部门进行实地访谈与调研,同时结合发达国家与我国先进省市的经验,提出了"对现行部门组织进行精简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受助者审核、建  相似文献   

12.
张军 《今日浙江》2014,(14):36-36
正近日,省委书记夏宝龙在省委常委会听取关于《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起草情况汇报时,强调社会救助必须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善用法治方式着重解决"救不到"、"救不了"等问题,切实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权益落到实处。社会救助扶危济困,体现政府公共责任,维系社会底线公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后一道防护线。我们要抓住国务院公布《社会救助暂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台湾地区建立了完备的急难救助制度体系。本文着重介绍我国台湾地区急难救助制度中时效性最强的马上关怀急难救助制度。台湾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和急难救助制度体系1980年6月,台湾颁布《社会救助法》,确定了台湾社会救助体系的生活扶助、医疗补助、灾害救助和急难救助四大支柱。台湾急难救助制度最初仅设立了县市急难救助和卫生福利部急难救助。前者限制户籍地申请,且审核发放时间较长,最长为15天。后者急难救助时限则更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民政部、财政部在全国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被确定为综合试点单位,在制度整合、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取得了"先行"经验,工作成效得到了广泛好评。以"大救助"理念整合制度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出台为社会救助搭建了一个制度体系的框架,明确了"8+1"的救助体系和"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泉港区深  相似文献   

15.
正山东省莱州市以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兜住兜牢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构建多层次综合救助服务体系,满足困难群体多样化救助需求。莱州市针对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急难情形,建立了分层分类的多层次救助体系。在该体系中,  相似文献   

16.
<正>自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救急难"试点单位以来,浙江省温州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救急难"的实现途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救急难"体系。该机制的建立使政府基层行政压力做了"减法",社会力量自身能力建设做了"加法",困难群众所得利益做了"乘法",切实取得了"1+1+13"的效果。一、加强"制度优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21,(3):61-61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聚焦救助政策精细化、救助服务智慧化和群众需求多样化,创新"支出型贫困救助""救急难"等系列新政策,大力推进"精准保障示范区"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聚焦救助政策精细化,救助保障范围进一步拓展。一是创新完善支出型贫困救助政策,让"夹心层"家庭"困有所助"。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杭州市瞄准新时代"重要窗口"建设,以"社会救助共同体"改革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本调研报告阐释了社会救助共同体的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杭州市的制度创新与经验做法,提出了杭州市社会救助共同体建设的实现路径,进一步回答了社会救助工作中"救助谁、谁去救、怎么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开展残疾人证"跨省通办",为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上门服务,让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做到"应救尽救",扩大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随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级残联组织从残疾人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拿出实招硬招,集中解决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让广大残疾人群众切身感受到实践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制度安排,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确保最困难的群体一户不漏、一人不落地脱贫,是各级民政部门服务支持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大局、推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