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技术性法规有没有阶级性?迄今,政法界和法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很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技术性法规是用于处理一些"公共事务"的,这些法规"并不完全是统治阶级一个阶级的意志,它还反映整个社会的利益和要求",是要求"一体遵行"的"普遍  相似文献   

2.
关于技术法规是否有阶级性的问题,是近来法学领域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技术法规是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的,并不完全是统治阶级一个阶级的意志,它还反映整个社会的利益和要求,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一种意见则认为法律、法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它不可能反映社会的共同意志,因此任何技  相似文献   

3.
新《环境保护法》在定义"环境"时增加了"湿地"这一"自然因素",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意味着该法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基础法的层面向湿地保护提供法律支持。《环境保护法》的新增规定不仅适用于湿地保护,对未来的湿地保护专门立法也具有指导作用。在我国湿地保护国家立法尚未提上议程的情况下,新《环境保护法》施行时应当考虑湿地保护的立法诉求,结合湿地保护的需要完善制度的运行。  相似文献   

4.
对于法的阶级性和法的社会性的关系问题,我国法学界还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同志只讲阶级性,不讲社会性,认为一讲社会性,就可能导致对法的阶级性的否定;另一些同志则认为,社会性才是法的本质的属性,至于法的阶级性,既不是法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所有的法都具有的。还有的同志把法的社会性说成是非阶级属性,认为法既有阶级性一面,又有非阶级性一面。究竟怎样认识才是正确的呢?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对这些问題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目前理论界对于《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存在着诸多建议,确立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本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认为《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有诸多的不适格性,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将《环境政策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元凤 《法学研究》1985,(4):39-39
法学界就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问题在报刊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简介如下:一种意见认为,法具有两重性质,即阶级性和社会性。法律一方面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另一方面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普遍性的社会生活规范。在阶级社会,有一部分法律很难说有什么阶级性的,它们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不可能只对统治阶级有利。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不同意法只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现代法学》2019,(3):69-82
2014年《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责任是对我国《宪法》加给政权机关的环境保护职责的立法表达。因为《宪法》早已确定了保护环境的国家使命、基本国策,遵循宪法规定,我国其他一些单行环境法也有关于政权机关环境质量责任的规定。2014年《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政府环境质量责任是"积极责任"或"建设性责任",而非不利法律后果。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责任的另一面就是保护环境的权力。宪法、法律在加给地方国家机关维护或提高环境质量责任的同时,也赋予它们保护环境的"建设性权力"。地方政府环境质量责任的责任主体实际上是地方各级国家政权机关。对于政府环境质量责任的履行来说,更急需做的不是设计出对政府"问责"的方案,而是加强推进地方政权机关履行保护环境"积极责任"的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质量目标主义指导下的总行为控制制度和以改善流域等空间环境单元环境质量为管理目标的区际环保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外法学》1982,(1):82-82
<正> 为了适应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科学发展的需要,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组织编译了一套"国外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丛书",第一批包括《环境管理》、《资本主义国家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环境保护经济学概论》、《美苏第一届环境经济讨论会论  相似文献   

9.
发表在"华东政法学报"第三期的杨兆龙先生的"法律的阶级性和继承性"一文,有不少值得讨论的问题.杨先生从法律规范的本身来分析其阶级性,把它大别为四类,即:正义的、不正义的、有反抗性的、不一定表现出具体的阶级性的,他说:"法律中有许多规范的阶级性不表现在规范的本身,而表现在谁运用它们或用它们来对付谁的","法律也有反映不同阶级的立场的",有的"却反映着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性",因而认定"法律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监管环境监管者:立法缺失及制度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不强,甚至出现了甘当污染企业"保护伞"、决策导致环境破坏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被定位为"监管者监管之法",并在此基础上设立的以区域管理为主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监管机制。另外,由于缺乏对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的落实、市场机制的缺位、公众参与的不足,因此地方政府在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过程中容易和企业达成一致,牺牲环境保护的公共职能。为此,立法者必须重新审视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理念,努力完善"监管监管者之法"。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成了法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而一直以来,对于环境法和自然资源法的关系法学界一直存在分歧,本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采纳的"环境"概念入手,分析"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区别和联系,提出《环境保护法》修改过程中对"环境"一词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浅论环境基本法的立法目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环境立法目的历史沿革的探讨 ,特别是对主要西方国家的环境立法目的的回顾 ,针对我国的现实的环境立法的现状以及环境法学者们的学理解释 ,认为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已经不适应我国现在的现实状况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3.
在有的环境保护法专著和论文中,谈到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历史发展时,认为从阶级社会一开始我国便有了环境保护法律的条文,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法律条文的性质取决于统治阶级要通过该条文体现什么样的意志和利益要求。环境保护法律条文也一样,其调整内容(或说是环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环境保护,虽说它属于公益范围,但也不能否定其  相似文献   

14.
<正> 对于"法是国家意志体现"这一命题,近年来,我国法学界从两方面抨击甚猛。一是批判该命题所带有的"阶级利益一元论"倾向,认为该倾向否定法律反映包括社会共同利益在内的多元利益的事实和法只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观点;一是批判该命题所导致的"唯意志论"倾向。对原有的法的国家意志性命题进行批判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这种批判要怎样进行。是完全否定和抛弃这个命题,代之以一种其它命题,如某些同志所主张的权利论或正义论命题?还是把这个命题作为一个基本事实命题保留下来,并重新加以解释,揭示出该命题所对应或描述的法的事实状况——法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法制的完备与欠缺,进而将对法的现实性考察与现实性批判结合起来?作者认为这对当前的法理学研究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廖华 《科技与法律》2005,4(4):105-106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环境保护指导思想也随之变化,“当今的环境保护已经不单单是防止污染的狭隘范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更加宽泛的视角来理解环境的含义,即环境、资源与生态融合的整体环境观……”〔1〕由此带来整个环境法领域的革命,风险预防、代际公平、公众参与、全过程控制等环境保护的新思想、新原则得以确立。同时,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而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中确立的环保基本法律制度贯穿的是强制管理和制裁为主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无法反映新时期市…  相似文献   

16.
汉初至武帝期间的法律指导思想是什么?史学界多认为是黄老思想,但认识不一。《中国法制史》既认为"实际上是行消极法家之学,或说是一种‘外道内法'的策略",又认为其间"黄老思想一直居统治地位,而辅之以儒法思想".本文认为,这一期间的法律指导思想是以法家为主,兼采道儒。  相似文献   

17.
艺术的真实性有没有阶级性?它与政治性的关系怎样?这是多年来被搞得很混乱的问题之一,至今仍然分歧很大。有的同志认为:艺术真实性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某些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没有阶级性的;“四人帮”及其御用文人强调艺术真实的阶级性,把政治性作为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实际上否定了艺术真实性的客观标准;还有的同志则认为生活真实  相似文献   

18.
龙俊意同志的《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一文(《政治与法律》1984年第4期,以下简称《尤文》)强调了法的阶级性,有些论点笔者是同意的,但在下述一点上却不能苟同:“法所调整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来说,它在调节阶级关系中会不体现阶级性,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的观点,在今天已很少见了。只要尊重客观实际,人们就不难看出把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全部归结为阶级关系这一观点是不准确  相似文献   

19.
读《法学》第六期刊载"一字之见——建议'阴私'与'隐私'统一起来"一文后,颇有所思:为什么刑事诉讼法中用"阴私",而民事诉讼法中用"隐私"?是用词不当还是两者含义有别?我的理解是含义有别."阴私"专指男女间不便公开、有伤风化的事.例如强奸案中某些具体的情节,在审理中往往不宜公开.因为"阴私"涉及罪与  相似文献   

20.
吴亮 《法学》1982,(10)
贵刊八二年第八期刊登吴慰同志所写的题为:《能说"逮捕"是"从严"吗?》这篇文章,说明人民检察院对人犯实行逮捕只是一种强制的防范措施,这点无疑是对的.但是,文章认为:"对罪犯的'从宽'、'从严',只能在法院的判决中体现出来."则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