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王秀清是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阳光社区的一位老党员。退休前,她便坚持为社区居民特别是贫困户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义务理发。2013年,她在社区成立了"小小剪刀寄真情"理发室,除为住在老年公寓的老垦荒人、老干部义务理发外,还经常为环卫工人、绿化工人义务理  相似文献   

2.
义务理发四十年□张春友在长春市双阳区山河街道大将村二组,有一个受群众称道的老党员,他就是67岁的李贵。大将村地处偏僻,曾是有名的贫困村。50年代,许多人家买不起理发工具,理发只能用菜刀割,经常把头皮割破。李贵为了让大伙儿少遭罪,就省吃俭用地攒钱买了一...  相似文献   

3.
近日读到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园社区,一对七旬夫妇义务照看一位86岁的空巢老人,每天给老人送上一碗热乎乎的米粥,一送就是两年。在东城区南池子社区,年过七旬的老李为一名瘫痪老人义务理发,已经坚持了13年。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86岁,1949年进疆的老军垦胡德才住在农二师二十一团敬老院已有12个年头了,有一次,敬老院院长刘清为胡德才理发,老人端坐在凳子上说:"别看我有5个儿女,可是能来给我理发的还没有一个。"老人那茫然的目光,深深地刻在刘清的心里。从此,刘清成了敬老院的义务理发员,无论工作多忙她都要抽空为老人刮胡子理发,这时她经常看到老人眼里含着泪。建于2000年的二十一团敬老院,2002年5月从团招待所调任新院长刘清的时候,院里仅住有4位老人,团场离退休人员2000多人,如此低的入住率,与农二师第一团极不相称。而这位女院长时年35岁。二十一团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老  相似文献   

5.
32年前,一个推着自行车,带着理发工具、修理管道工具箱,走街串巷为孤残老人理发、收拾屋子、修理管道的青年人,如今“走”成了中年师傅。邻里街坊对他的称呼却一直不变,“双军”成了“统称”,也成为一种“服务他人、互助奉献”行动的象征。1982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公司西城营业所的工人李双军刚刚24岁,他所在的团小组每月27Et都到锦什坊街和二龙路社区为居民义务服务。  相似文献   

6.
提起陈俊燕,在朝阳区麦子店街道霞光里社区可是一位知名人士。这不仅因为她是一名尽心尽职、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优秀社区干部,还因为她尽力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多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群众尤其是行动不便的病残老人义务理发,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身边的雷锋""知心党员",被北京市评为"孝星模范"。陈俊燕青年时就学得一门美容美发的好手艺。2006年,她放弃了从事多年的理发行业,报名参加了朝阳区社区干部的公开招考。通过严格考  相似文献   

7.
正王成明是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一名离休干部。今年88岁的他,从1973年开始,就背着自己购置的理发工具,翻山越岭为群众义务理发,一干就是41年,义务理发7万余人次。趁着理发的间隙,他还主动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老百姓亲切地送他一个绰号——"雷锋剪"。义务理发40年1973年春,在雅河地区税务所工作的王成明到附近村里蹲点调研,发现当地不少村民的头发都很  相似文献   

8.
文心 《大特区党风》2003,(12):28-32
在成都,市民们传扬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名叫石桂芳的大妈,为了报答一位曾经在她家当过保姆的老人,她不仅义务赡养老人,视老人如亲人,自己和家人还人老人当保姆;当自己年过七旬,担心对老人照顾不周,她又为老人请来了一位又一位保姆……  相似文献   

9.
理发箱     
《新湘评论》2010,(5):59-59
毛泽东酷爱读书,一生手不释卷,甚至在理发时都要读书。在他身边工作了17年的理发师周福明回忆:"主席平常很少有消闲的时间,他的消闲就是看书。  相似文献   

10.
理发箱     
《学习导报》2010,(5):59-59
毛泽东酷爱读书,一生手不释卷,甚至在理发时都要读书。在他身边工作了17年的理发师周福明回忆:"主席平常很少有消闲的时间,他的消闲就是看书。  相似文献   

11.
《江淮》2009,(1)
李广英老人四年来,义务为马鞍山市敬老院、福利院的老人缝制了448双棉拖鞋。李广英说,只要她身体允许,她会一直做下去,争取让全马鞍山市敬老院的老人都能穿上她亲手缝制的棉拖鞋。  相似文献   

12.
<正>20多年前,赵晓凤每天一大早就拎着装有理发推子的小包,挨家挨户去为那些行动不便的党员群众理发。如今,76岁的她依旧日复一日进家入户帮人理发,以她名字命名的"晓凤义务理发室"迅速发展,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爱心在小区得到传递。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作为胜利油田胜中社区管理中心离退休职工管理中心萃苑党支部家属党员,多年来,赵晓凤坚持以小区为阵地,以服务居民为己任,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党的恩情,展  相似文献   

13.
<正>在河北省井陉县,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年近耳顺,个子不高,头顶秃落,身体还有些残疾。本来其貌不扬的外表不足引人注目,但他却以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毅和热情,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赢得了群众的瞩目和赞赏,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活雷锋"。他就是井陉县老职工韩金贵。做好事不难,难在一辈子做好事每到星期六下午,当人们路过县城新华书店门前时,就会看到韩金贵在专心致志地为群众义务理发。从2000年3月开始,他创办了"党员义务  相似文献   

14.
今年72岁的王凤云是八师一四八团二社区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多年来,她凭着一颗关爱老人、善待老人的热心和真情默默地履行着做儿媳的责任和义务,她的事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她的言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1年来为等公交车的市民提供爱心凳、给环卫工提供免费早餐的吕老大羊肉汤馆,3年来免费为70岁以上老人和环卫工理发的韩风·艾纳尔美容美发店,7年来主动邀请环卫工免费喝茶的一弘茶庄,8年来在门口摆上电视机和小板凳为附近外来务工者放电影的小卖部……  相似文献   

16.
还是儿媳好     
"要不是老伴和儿媳妇的照料,我早就埋进土里了,哪里还能见到你们呀." "儿媳妇好呀."5月7日,躺在床上,81岁的胡方老人拉着笔者的手连声夸奖儿媳妇李春荣. 胡方是农五师八十九团八连一名退休职工,年轻时自学了一手理发的好手艺,退休后还舍不得闲着,开家理发店经常义务给团场的中老年朋友服务,直到患病,才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理发屋.虽说瘫痪在床7年了,但他耳聪目明,谈吐清楚,特别是近段时间老人的双手感觉有点劲了.  相似文献   

17.
<正>在邢台市南和县史召乡,有一位80岁的老人高存格,她义务当起村子的保洁员,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尽管后来需要照顾常年患病的老伴儿和下地干活儿,但高存格一直没放下义务打扫村子的"工作"。每当村里人说她,这么大年纪了就去儿女那里享福呗,她总会说:"我是党员,我在这里还能为大家做些事。"我是一名党员,就要带头干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年仅24岁的宋桂玉来到莱西市老年福利公寓,当上了一名专职服务员,照顾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的老人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好这些老人不容易,让每个老人都满意更不容易。但是,宋桂玉却做到了,而且赢得了老人们的齐声叫好。16年来,她与100多位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俺的好闺女”。  相似文献   

19.
郎宣 《江淮》2004,(11)
在郎溪县十字镇石曹村,人们经常看到两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在路上填坑平洼、义务修路,他们就是石曹村村民魏桂英和她的老伴。魏桂英今年76岁,是建国前老党员,曾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粮食、  相似文献   

20.
李镕安 《实践》2010,(3):37-37
2008年4月30日,家住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内大社区的101岁老人邓恒均辞世了。虽说再过十天就是她的102岁生日,但她那安详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没有遗憾,她是带着幸福和满足、带着人间的真爱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