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李立自命为“石屋”的工作间里,挂着两幅极其珍贵的照片。一幅是年轻的李立与齐白石老人的合影,一幅是他与白石大师同桌进餐的亲密镜头。今年76岁高龄的李立,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他自幼喜爱艺术,早年毕业于湖南华中美术学校,后就读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深造,颇受齐白石老人器重与青睐。在他18岁时,白石老人见到  相似文献   

2.
最近,湖北省当阳市王店镇观音村在乡复员军人姚总因喜迁新居,乐得象个孩童。他在家琢磨了好几天,请人代写厂一幅对联。上联是:住新房谢党恩情满人间。下联是:度晚年心舒畅福如东海。横批是:孤老有福。姚恕年过七旬,丧失劳动能力,被村确定为五保对象。村干部多次动员地到村福利院或市光荣院安度晚年,但他不愿离开住了几十年的旧房,可他的旧房年久失修,即将倒塌。为了照顾老人,市民政局拨款500元,镇民政送去400元,村组投工100个,帮老人拆旧建新,竖起了一栋连三间砖瓦房。竣工那天,ZO多名乡邻为他祝贺。姚老激动得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3.
<正>刘兴荣:被埋67小时后获救的84岁老人2014年8月6日11时,龙头山镇八宝村84岁的老人刘兴荣,在地震发生67小时后被村民们从垮塌的房子下救了出来。地面营救人员用人工搬运的方式把他送上救援直升机,随后送往昭通医院,老人成功获救。2015年7月8日,时隔近一年,再次见到刘兴荣老人的时候,他正在院子里晒太阳。这是小儿子在县城的家,去年老人在昭通医院住了20多天后,便被孩子们接到这里一起生活。老人回忆起去年的情景:"两块水泥板倒下来,  相似文献   

4.
陈莉莉 《中国减灾》2011,(3X):61-61
<正>当初他们的家临街相望,却素不相识。詹姆斯·布朗森先生是退休黑人理发师,这位91岁的老人在华盛顿的欧几里德大街上住了30多年。这30年来,他和第二任妻子伊芙琳·扬共同抚养她前一段婚姻里的3个孩子。扬病逝后,房契上没有布朗森的名字,他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相似文献   

5.
刘嘉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1949年,他率700多名国民党警察起义,1952年.享受正团职待遇的他谢绝了组织上为他安排的工作,回到河南省平顶山农村老家务农。1988年,他做出惊人之举,把自己企业的150多万元资产无偿捐给村里,1990年,78岁的他加入其产党。1995年,83岁高龄的他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全国年龄最大的劳模。现在,这位昔日的百万富翁和全国劳模,仍住在破旧的茅屋里,过着清贫的生活.1998年,杭州的一位律师知道了他的经历后深受感动,连续11年为素不相识的他汇款。 一位住茅屋的百万富翁、一位83岁时当选的全国劳模,一位96岁的老人,演绎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无仇谋杀     
一8月19日的夜晚是个闷热的天气,位于长江南岸的鸭畈村艾家垸一如既往的平静。9点多钟的时候,村里的青年艾义雄和他的好友艾剑飞一起到邻居艾建中家的楼顶平台上纳凉。艾建中一直在外打工,在垸里修了一座两层半高的楼房,家里只有两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进入夏季以来,两位老人一直敞着门睡觉,村里的人若想上他们家楼顶平台纳凉用不着跟老人打招呼就可以直接上楼。入夏以来,只要艾剑飞在村里,艾义雄都会与这位好友一起来这里睡觉。艾剑飞虽然只有24岁,但是经历却很坎坷,少不更事的时候曾有过在外面胡混瞎逛的荒唐经历,1999…  相似文献   

7.
茅于轼 《创造》2011,(1):110-110
我的一个朋友住在杭州萧山的镇上。我去过他的家,是一座四层别墅,虽然谈不上豪华,但是确实非常宽敞舒适,我非常羡慕他能住得这么好。我们城里人大概永远没有这种福气。  相似文献   

8.
我的一个朋友,硕士毕业后进入北京某个国有研究院工作,在老式筒子楼的一间宿舍安顿下来。他的邻居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原为单位的木匠,算是比较早期的农民工。不久他发现,单位已为这位邻居分了房,老人以临时工身份进入公司的那刻,就预示着在此有一个安稳的生活保障。而他这样表面风光的青年才俊,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家会在哪里,又能在这个单位呆多久,更谈不上在此安享晚年了。  相似文献   

9.
张安屯:从政笃行为民众张安屯现任大名县民政局党总支书记、副局长兼县政府安置办公室主任,县政协常委,他的为民事迹感人至深。刘秀芹是大名县西李二庄村老烈属,今年76岁,无儿无女,她丈夫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光荣牺牲。张安屯为让刘秀芹老人安度晚年,亲自动员她住进县光荣院。可是,她非常想家,一再要求回老家住。张安屯劝她:回家住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老人还是一口咬定要回家。张安屯只好说:“好!咱就回家。我先给您盖房去。”说罢,张安屯就立即去  相似文献   

10.
有几位同胞曾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前总统卡特家做客,通过耳闻目睹,写了《做客卡特总统家》的文章,并提供了一组《卡特:最好的年华是退休之后》的照片。据文章和图片介绍:卡特有一顶沾有汗渍的鸭舌帽,那是他近来帮别人修房子时戴的,还未来得及洗干净。76岁的卡特还是他家乡小镇风光的“白发导游”。卡特现在住的房子是1961年盖的很普通的红砖平房,他的书房是原来车库改装的。  相似文献   

11.
<正>天下有没有免费的午餐?被誉为"陕西第一孝道村"——周至县骆峪镇向阳村退伍军人田根全用行动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三年自掏腰包30万,不但对本村和临近十里八村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困难老人免费供应午餐、早餐,而且还为累了的老人免费提供房间休息。他的这一善举赢得了人们的众口称赞。当地媒体赞誉他办了一所"没有围墙的敬老院"。阳春三月,笔者慕名来到了位于秦岭脚下田根全的家。走进田根全家的大门,迎面是一幅题写着"没  相似文献   

12.
2006年8月31日,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告别厅里哀乐低回,上百人怀着敬重的心情前来对一位85岁老人作最后的告别。追悼会一开完,老人81岁的妻子就带领6个子女,按照老人生前的遗愿,将老人的遗体全部捐献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这位已经离世的老人就是上海百联集团离休干部杨玉凤。虽然杨老去世已经快一年了,他无私助人的感人事迹还在社区里传颂,他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还在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女。人们依然在无尽地怀念着这位老人。  相似文献   

13.
肖军 《台声》2010,(3):37-39
他出生在台湾省台南县新化镇,17岁离开台湾东渡扶桑求学,毕业后直奔祖国大陆抗日第一线。52年后才第一次返回故乡,此时他已是72岁的老人。1979年,中国第一家医药合资企业开始谈判,因为他的一次意外腿部骨折,当时又无人敢“顶雷”接手被骂作“汉奸”的谈判,谈判被迫搁浅半年。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黑龙江省某地有一位住豪华小区的老人,把门上的报箱堵死,让投递员敲门送报,他情愿付投递员每月100元“敲门费”。原来,老人不是为了看报,而是为了订“敲门声”。他要求投递员,“如果哪一天敲不开门了,就报警吧”。因为他的老伴走了,儿子出国了,一个人孤苦伶仃,不知道哪天命归西天。  相似文献   

15.
106岁的孤老许连发去世了,离他107岁的生日只差4天。陪伴老人度过20个生日的宝钢发展物流公司员工汪家伟伤心不已,他已为老人预订了蛋糕,只等着为老人庆贺107岁的生日,谁知老人却溘然长逝……  相似文献   

16.
<正>在很多人眼里,西藏是一个与天最近的都城,更是身心与神灵最接近的地方。那天午后,站在拉萨八廊街,我发了条短信给我所有知道的、不知道我来西藏的朋友:“不到西藏,不知道天空有多蓝;不到拉萨,不知道空气有多新鲜;不到大昭寺,不知道信仰有多虔诚;不到八廓街,不知道逛街多有趣。”八廓街的由来在拉萨,八廓街(又称八角街)是一定要去的。其实,八廓街并不大,如果不买东西,一个小时就可以转完。但她却让所有在这条街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让所有到过这里的人都留下一个深刻而奇特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栋二层砖瓦结构的小楼房。使用面积140平米,30多种模具,生产各种橡胶垫圈,年产值10万多元。就是在这个小天地里,平均年龄62.1岁的8位退休干部,在71岁王晓东老人带动下,把余热献给了一个最困难的小群体:五个特困户子女,两个残疾人。3年前9月的一天,这8位老人聚在王晓东家,感慨万千,互倾衷肠,觉得过这种清闲日子怪不好受,得想法子做点什么事、王晓东老人说:“办个厂吧!做点好事,既能解除捉襟之羞,又能混住这身子骨”。老人们一拍即合。并商定,一不找领导麻烦,二不要国家贷款,说干就干,每人投资2000元人股,成立了…  相似文献   

18.
子荷 《中国减灾》2009,(12):38-39
白芳礼,一位有着不平凡事迹的平凡老人,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车的老人白芳礼,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相似文献   

19.
80多岁的王大爷已在文登市葛家镇敬老院住了10多年,这里就是他的家。"市人大常委会每年都请医生给我们查体,今年还请医生给我们进行了彩超检查。平时还常送来吃的用的,我们真是太有福了。"这只是该市人大关心弱势群体的一个画面。近年来,文登市人大积极发挥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多途径助推全面协调、孤残有助、贫老有保的救助体系的建设。建好老人的"家"基层敬老院的建设一直受到人大关注。在一次调研中,常委会建  相似文献   

20.
黄章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那卜镇的农民,他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办工厂,建果园,种稻谷,养禽畜,年收入超25万元。老黄富了,口袋里有了钱,按一般规律,人一成大款,就应有大款的派头,有大款的生活方式,吃穿应美,住的应好,玩的应快活。可黄章其不图个人享乐,只想奉献社会。投资办了一个敬老院,让孤寡老人有依有靠。敬老院已于1995年8月奠基动工,占地158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设有老人宿舍,老人学习室,老人娱乐活动室,1996年元旦老人进住。黄章其还有个更大的心愿:进一步发展生产,有了资金后,对敬老院进行扩建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