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治理的关键因素在于把握人的心理规律,并利用这些客观规律应对挑战。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凸显,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事件日益增多,严重危害了我国的社会治安。心理分析从个体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入手,综合运用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多种研究结论,分析未成年人的发展特点,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掌握其心理变化规律,进而探索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是防控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形成因素--典型个案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生活、学校教育、社会居住环境和情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性客观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和减少未成年人形成犯罪的心理,走向犯罪。  相似文献   

3.
以一个县级市2000年至2013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调查为分析基础,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即团伙侵财犯罪突出,犯罪年龄集中化,犯罪性质暴力化,犯罪诱因简单化,犯罪主体文化水平偏低,犯罪手段成人化、农村居民占多数;剖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鉴于未成年人犯罪在犯罪心理、犯罪原因及犯罪后的矫正等方面的特殊性,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尽量适用缓刑。我国刑法中的缓刑考察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应当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完善我国刑法中的缓刑考察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概括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状况和心理行为的特点,着重探讨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分析了社会因素中的网络因素及家庭教育因素。通过预测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比列不断升高,逐渐成为犯罪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犯罪特征更加明显,犯罪原因和动机复杂多变,作案手段残忍,日益成为危害社会的群体。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而且会对其个人心理、生理及其家庭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文章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出发,分析其犯罪动因,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求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为控制未成年人犯罪,各国均在探索有效的途径。为此,本文从考察犯罪心理的角度出发,就自我暗示心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作一探讨。 自我暗示心理是指行为人对外界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然后与自己的经历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看法,再以该看法指导自己行动的意识活动。可见,自我暗示心理活动是行为人特定意识定形的过程。鉴于目前的未成年人自我意识较强,实施特定行为一般均以自己的看法为基础。因此,为准确认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强化、外化,有必要探讨其自我暗示心理。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成人化是未成年人犯罪中较为突出的现象。基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生理上成人化和心理上幼稚化矛盾的认识,建议宜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轻刑化、非刑罚化和刑罚严厉化并用的政策,并采取建立独立的少年审判机构、建立多种非刑罚性的处罚方式和适当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等三项具体措施,以有效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成人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犯罪源头-未成年人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多,危害日益严重,且呈现出新的动向与特点.而未成年人犯罪是犯罪的源头,要遏制犯罪,必须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从源头抓起,预防、治理青少年犯罪中的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主要原因有四:未成年人身体发育与心理发育的不一致;闲散的未成年人增多;网络的迅猛发展;社群隔离和污名化效应的影响。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最重要的途径是普及高中教育,使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渐趋一致,使未成年人有集体归属感,减少社群隔离给孩子造成的歧视;改革学校的评价机制,完善德育与法制教育,强化学校管理,使高中学校切实解决未成年人闲散化的问题,切断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