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田芝 《团结》2005,(1):43-44
康熙六年(1667),五十五岁的顾炎武,从北方回到江南稍作逗留之后,又一次从江南出发,途经山东,来到北京。这一次,他从友人处得到了《春秋纂例》、《春秋权衡》和《汉上易传》等书,又由友人资助,抄录了这些书。事成之后,他写了一篇《抄书自序》,谈了他抄书的缘起和经历。顾氏起家在明代正德年间,传到顾炎武这一辈,先后六代,一直走着读书做官的生活之路。顾炎武说,在他高祖之时,他家里已藏书六、七千卷。这些藏书,在嘉靖年间因为“倭乱”而毁废殆尽,但到万历初年,也就是在他曾祖父手里,家中藏书又积聚渐多,恢复到他高祖时的规模。到他祖父这一辈…  相似文献   

2.
与朋友相伴到团结湖公园散步.公园不大,但有树木与假山之属.走不多会儿便到了头,于是又折回来.忽然看到假山长椅上坐着一位老者,戴副金丝镜,拄根手杖,颇有学者风度,似在哪儿见过?哦,这不就是在40代,红遍上海电影界的石羽先生?建国后,他转到北京话剧界,偶也客串演演电影,比如在《风暴》饰演吴佩孚的参谋长白坚武,在《第二次握手》中饰演那位老教授……我勉强能认出他来,他实在苍  相似文献   

3.
《民主》2019,(12)
<正>从维熙走了,一个心地坦荡、正直勇敢的人走了。在这个秋风萧瑟的早晨,我听到这不幸的消息,无法抑制心里的悲痛。热爱文学的中国人,应该都熟悉从维熙这个名字,四十多年前,他发在《收获》上的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曾经感动了无  相似文献   

4.
苏姗 《侨园》2014,(12):58-59
一个"狂人"在本文里,笔者要向读者介绍《(世界)中国奇绝文化艺术博览会》中的一位奇人,也是一个"疯子"、一个"怪人",更是一个"狂人"。墨龙,本名张成敏,一位又倔又犟的男人,生长在蓝天碧海边的辽宁大连,他的年龄和碧海上空的太阳一道走在正午。他从4岁开始学习舞蹈和武术,6岁时又对音乐和美术产生了好奇。  相似文献   

5.
五 他在汉西书院读了两年多,一九○七年,开县办起了一所高等小学堂。入学考试中,他的作文考了个第一。那时他已经念过八年书,从《三字经》、《幼学琼林》开始,还读了《四书》、《古文观止》、《东莱博议》,涉猎过《史记》、《汉书》、《纲鉴》等等。他课外还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许多小说,已经以善于讲故事受到家乡小朋友们甚至大人们的欢迎。他作文好,是有基础的。 他在那所高等小学堂读了一年,又入夔府中学一  相似文献   

6.
程青 《瞭望》2001,(Z1)
在北京,喜欢话剧的观众最热衷去看的是两位导演的戏,一个是年长的林兆华,一个是年轻的孟京辉。孟京辉的戏具有很强的实验性,从他的《等待戈多》开始到日前正在上演的改编自马雅可夫斯基的《臭虫》,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10年。孟京辉说他始终都在摸索,他要继续不回头地走下去。孟京辉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保持着足够的清醒,他说:“也许观众最初是冲着你的叛逆姿态来的,但假如你只是一个姿态,没有更新更好的东西拿给他们,观众就会走掉。”他希望通过自己身体力行,使话剧重新在我们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我的戏没一部赔过 我的话剧看…  相似文献   

7.
从1935年《雷雨》被搬上话剧舞台,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半个多世纪以来,《雷雨》以及曹禺的其他剧作屡演不衰,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话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者。从家喻户晓的白杨、赵丹、张瑞芳等表演艺术家到目前话剧界新秀,谁没演过曹禺的剧本?他的剧是一首首长诗,带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征服了一辈又一辈观众。 曹禺集编、导、演于一身,是一位有丰厚戏剧修养学识贯通古今  相似文献   

8.
残弦之音     
《侨园》2017,(7)
正我不懂乐律,但阿炳那首忧郁、深沉而又幽邃的《二泉映月》曾让我痴迷。上月末的一天,我到了无锡,专程去拜谒崇安寺东侧二泉广场旁的阿炳故居。刚走下车,就看见广场上的阿炳铜塑像。他头戴破礼帽,身穿破长袍,左手握弦,右手持弓,佝偻着瘦弱的脊背,埋头专注于二胡的弦上。我出神地  相似文献   

9.
米丘其人     
米丘何许人也?没有他的档案,不知其出生地,也不知他年龄。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从蒙克到今天》——挪威艺术展上。他坐在高鼻子、蓝眼睛的挪威人中,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后来,又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一次会上见到了他。有点冷峻的他,这回说着标准的普通话。由此才弄清了他的“身份”。米丘,旅欧中国画家,198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1987年闯荡欧洲,现为挪威海涅翁斯台达艺术中心研究员、助理馆长。 米丘心气蛮高。他要做的和正在做的事,说出来会让大多数人咋舌。《从蒙克到今天》,是挪威近百年艺术的展示与回顾。100幅作品,出自蒙克(1863—1944)及其以  相似文献   

10.
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已经走了近三十年的历程。当年,深圳敲响了从无偿划拨到有偿使用的第一槌,时任国家土地管理局局长的王先进曾到人民大会堂接受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质询。近日,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病榻前,这位78岁的老土地,向《瞭望》新闻周刊讲述了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曲折道路以及他的遗憾。  相似文献   

11.
余况跃 《各界》2011,(7):3-3
《水浒传》中,王进亡命延安府,林冲刺配沧州道,杨志流落汴京城,都是由于他的迫害。此后,他又和梁山泊势不两立,是北宋王朝中主张和执行征讨最得力的一个人,他像一根无形的线,把出现在书里的那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全都串连了起来,他就是高俅。  相似文献   

12.
根据56个民族的民族音乐特点,为每个民族创作-首乐曲,是孟文豪正在进行中的音乐计划大学时,他就试着用琵琶当做贝斯来演奏。才毕业,便因为一首《茉莉花又开》为人所知,这首歌里,他大胆地将传统名曲《茉莉花》节奏化,改编为爵士风在孟文豪看来,中国传统音乐走出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全的传承,一种是创新--“把原来的风格打破,变成现代人喜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翻译家李文俊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从中学时代与同学一起合作搞翻译,迄今在这条路上走了已经有50多年。从80年代起他翻译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包括新近出版的被称作“天书”的《押沙龙,押沙龙!》。他动手翻译是1995年1月,译完时已是1998年2月。这是这位已到古稀之年的翻译家所翻译的第四部福著。法国的福克纳专家莫里斯·库安德鲁译过多部福著,惟独未译《押沙龙,押沙龙!》。晚年他捡起此书想译,但已觉力不从心,终于未能如愿,他因此极为后悔,恨自己没有在较年轻时做这一件事。李文俊说他至少不会为没有做这件事而后悔。他说…  相似文献   

14.
蔚县邂逅     
王宝文 《侨园》2014,(10):22-22
单位有一张家口籍的同事,说他的家乡蔚县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但那里为何将"蔚"字,读作"蔚"(yù)就不知道了。我是一个喜欢较真的人,为弄懂这个字的由来,不仅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还专程到蔚县做了探访。到达蔚县正是中午,阴沉的天空下起了雨。我向一中年人问路时,不自觉地又把这个地名读错了。他给我指明了方向,还主动告诉我:蔚,一字多音,一般读wei,可我们当地人就将这地名读作yù。它为蔚州县、蔚汾县和蔚汾河、蔚茹河的专用字。我谢过刚要走,他又说道:"正好我没事儿,陪你走走吧!"我有些惊,慌地望着他。  相似文献   

15.
七贤之一的刘伶,《晋书》本传说他“未尝措意文翰,唯著《酒德颂》一篇。”这话说得太过,因为至少直到今天,我们还能读到他另一篇作品——《北芒客舍》诗,但他留下的作品实也少得可怜。 刘伶,字伯伦,他的父亲,曾在司马昭手下当过官,很得宠幸,不过死得很早,不曾使刘伶得到荫庇。刘伶的个子不高,长得又丑,在那重视容貌风姿的时代,当然又成了刘伶的弱项。不过,最为不合时宜的是,司马氏正倡导懦学,而刘伶却倾  相似文献   

16.
李宗陶 《各界》2013,(6):9-12
从23岁到29岁,他密集地写出了中煎熬,自称“精神残废”,一直到死,在的心灵。《雷雨》、《日出》等7部剧本。晚年,他在痛苦他都没能真正回到那个写《雷雨》时的自由自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4月25日下午,我从广播电视中得悉京剧大师梅葆玖先生病逝的消息,深感悲痛。我从小就是京剧迷,特别对梅派艺术情有独钟,我觉得梅派艺术太美了。解放前,我曾在上海亲眼看到梅兰芳的两出戏,一出是《樊江关》,另一出是《贩马记》。我深深被他的艺术感动。解放以后,他来杭州演出,我又看了他和名小生姜妙香合演的《洛神》,我更被梅派唱腔陶醉了。  相似文献   

18.
楚庄 《民主》2000,(11)
前些日子因公到宁波路过奉化,奉化政协副主席斯端伦同志赠我一册浙江省台办主办的2000年6月号的《海峡情》。《海峡情》中有一篇《“教我如何不想他!”》副标题是《斯义桂传奇人生》(作者文楚)。曾被誉为“世界十大歌唱家”之一、“中国第一男低音”的斯义佳,是三十年代的歌唱艺术家。斯义桂成名的主要曲目是《满江红》、《伏尔加船大曲》等,特别是刘半农词、赵元任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更是他最钟情、最爱唱的曲目。从1936年到1991  相似文献   

19.
去年12月10日清晨。香港铜锣湾的一个报摊。张先生习惯性地拿起一份《东方日报》,扔下五元港币回头就走。不想摊主叫住他,找还了三元。“有没有搞错哇?两元?十几年前才有这样的价钱呀!” 精明的小报贩当然不会算错这简单的账,只是和张先生一样惊讶,为什么如今的报价会倒退到80年代初的水平。但小报贩惊讶之余还十分高兴:以前报纸卖五元的时候,他从分销商那里进一份报要花三元五角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一年二月十八日,茅盾写完了《回忆录》中关于《虹》的一段补充,放下了笔。他觉得身体不适。 这《回忆录》他从一九七六年初就开始写了。那时,一九七五年所看到的希望,又渺茫起来。他觉得,自己大概是看不到江青这一伙人的覆亡了。他要写出自己的回忆录,留下历史的见证,让家人将来公之于世。他相信,会有能公布他回忆录的日子——江青这伙人闹得天怨人怒,还能长久吗?!“四人帮”这样快就被粉碎,这倒是他始料所未及的。他轻松地呼吸了。他好象忽然年轻起来。从粉碎“四人帮”直到他去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