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画虎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子画老虎很有名气,早年张大千曾和二哥合作画虎,但经常是二哥画虎,他补景。其实,张大千也能画虎,但他很少画。一次,他酒后画的一幅《虎图》流落出  相似文献   

2.
张大千画虎     
张琳 《侨园》2012,(1):48
中国举世闻名的大画家张大千画的虎可谓生龙活虎,栩栩如生.张大千小时侯住在苏州一个很出名的园林里.一天,他舅舅从东北带来了一只小老虎,养在院子里,大千可欢喜了.那时他正在学画,父亲就叫他对着老虎画.他夜以继日的看虎,从没有间断过.两年多时间,小老虎变成了大老虎,大千同老虎也成了好朋友.老虎成天摇头摆尾跟着他,不时用头碰碰他表示亲热,还常陪他接待客人.他乘机画下了老虎的各种姿态,画虎的本领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3.
日前,田成义美术作品展在延边美术馆举行。田成义,别名天非,著名侨眷画家,擅长中国画水墨大写意,尤以画走兽见长,侧重攻研马和东北虎的技法,已形成个人风格。他的绢本工笔写实画虎,将东北虎和长白山自然景观结合起来,超逸轻松,清丽典雅。目前,他已出  相似文献   

4.
惠风 《学理论》2008,(15):87-87
虎有王者之风,自古以来,画虎者就不乏其人。古人历归真深山画虎的故事世人多有知晓,近现代画家中以画虎善长者颇多,著名者诸如刘继卣、阴衍江、姚少华、倪文杰、荆振初、张济,都是颇有功力的画坛高手。这里,我要说的是龙江著名画家路宝文,他在画虎方面可以说是独具匠心、独具一格,深受画界赞誉和广大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5.
1942年,姚少华出生于北京的一个艺术世家。自幼秉承家学喜爱书画,最初拜王静庐先生为师主攻山水、花鸟,后由于钟爱画虎投身画虎大师胡爽庵先生门下,也是张大千、张善子先生的再传弟子。他现任中国书画名人联合会会长,中国名家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函授大学教授, 国家一级美术师。  相似文献   

6.
张大千早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画展时,特邀著名画家毕加索来提提意见。只见毕加索沿展览厅走了一圈,就不声不响地出门去了。张大千紧追上去,毕加索说:“这里没有您的一张画。”张大千急忙解释:“这整个展厅里的画,都是我画的。”毕加索一声不吭地走了。后来,张大千悟出了毕加索的言外之意:这些画只不过是继承了一套传统的中国画笔法摹写出来的。从此以后,张大千刻意求新,锐意创造,终于为国画开创了新局面。本来,以毕加索的地位和知名  相似文献   

7.
二毛 《各界》2014,(6):20-22
张大千是丹青巨匠,当世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徐悲鸿对他更是推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少有人知的是,丹青圣手张大千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大家,而且是厨界高手。作为一个美食家,张大千享年八十五岁,算是高寿的。这大概与他豁朗快乐的天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半世江南图画里而今能画不能归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心愿●周清印﹃等到祖国统一后切记一定要把我的骨灰从台北移葬到四川老家去﹄十四年以后秋雨敲窗古稀之年的张心智老人端坐在银川市湖滨小区的私人画室里父亲张大千临终前的这句遗嘱仍在他耳畔经久回荡张...  相似文献   

9.
常民强 《学理论》2012,(12):113-114
现在,我们才终于可以放心地说"华南虎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了。反思一下事件的整个过程,第四媒体的力量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由此我们才更盼望"公民新闻"时代的早日来临。我们认为网络对推动虎照事件的深入发展有三个关键意义。一是网友最先发现假虎照的原型——年画虎;二是网友"打虎派"和"挺虎派"博客论争——"意见的公开市场"真正形成;三是网易最先引导网络打虎由感性争斗转向科学鉴定。  相似文献   

10.
这里借用先人感叹千年的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丁丑年仿佛霎眼间就将过去,戊寅年紧接着就要来到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画家徐昌酩先生给我送来贺年卡,上面是出自他的手笔的一幅画,画的是勃勃有生气的老虎。这是我今年收到的第1张贺年卡,它使我猛然发现一年又快过去了,如今的日子确乎过得太快了啊,与往昔那“度日如年”的沉重日子相比,大有天壤之别的感慨。牛年谈牛画牛,虎年谈虎画虎,应时应景,似成俗套,舆论多有微词。然而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是有感而发,为文为画皆有独特之处,我看也应该欢迎。现在大兴酒文化、茶文…  相似文献   

11.
於菟画鼻头     
一张 《瞭望》1995,(15)
於菟画鼻头一张於菟,虎的别号。语出《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於读乌,菟或作涂。当时有过一个故事,说楚国人斗伯比与一女子生了个私生子,遗弃在云梦荒野之中。孩子吃了虎乳,没有饿死,父母见了又抱回家去,养育成人,被名为斗谷於菟,后来建功立...  相似文献   

12.
李诚 《党政论坛》2010,(14):26-26
在3月14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13.
人穷志不穷     
王岩 《党政论坛》2013,(4):62-62
一位未成名的青年画家,靠画人像为生。一天,一个富人经过,喜欢他的画工,便请他画一幅入像。双方约好酬劳是一万元。一个星期后,富人依约前来拿画时起了歹念,心想:“这人年轻又没有名声,画中的人像是我,这幅画如果我不买,绝不会有人买。”于是不顾约定,说只愿花三千元买这幅画。  相似文献   

14.
崔增印 《各界》2010,(2):10-11
傅作义兄弟十人,傅作义排行老二,八弟傅作恭是兄弟几个中学业最有成的一位。傅作恭从上小学的时候,就在太原二哥二嫂身边,二哥看出八弟言语不多,勤奋好学,成绩优秀,认为八弟将来学成,必然对建设国家能够出力,很是寄予期望。  相似文献   

15.
杨鸿译 《党政论坛》2009,(22):11-11
被徐悲鸿先生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一代画师张大千(1899-1983),以85岁灿烂的年华远去了。然而他的养生理念和智慧艺术,留给我们永远的财富。  相似文献   

16.
《侨园》2016,(9)
正张大千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大师,其生平两大嗜好:一是讲究吃,二是爱听京戏。他认为"吃"不仅是果腹而已,更是人生最高的艺术。他的吃,不仅博食中国美味,遍尝世界佳肴,而目综合中外饮食文化,结合中国书画艺术创造的"大千菜",也同他的画一样驰名海外。张大干爱自制菜肴与家人并二三知交共食,不喜赴大宴,不喜去一般餐馆进食。在京时常与亲友家人吃谭家菜,冬季亦去西单安儿胡同吃蒙古同胞经营的烤牛羊肉。张大干一生好游名  相似文献   

17.
佚名 《各界》2013,(12):18-18
齐白石生于1864年,张大千生于1899年,两个人年纪相差35岁,论年纪和资历,白石自然是当仁不让的老前辈。齐白石曾“三刺”张大千的轶事,  相似文献   

18.
红薯的记忆     
汤礼春 《侨园》2014,(11):41-41
1961年正是三年大灾害时期,为了度过饥荒,我父亲不知从哪里搞到几麻袋红薯,这可成了我家的救命粮。有一段时间,我们家的主食就是红薯,每天母亲按人头蒸几个红薯,每天午饭时一人发-个。那年我8岁,正在读小学二年级。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晚了些,等我回到家,父母已经上班去了,我习惯地揭开锅盖,里面虽然还有热气,却没有-个红薯了。难道母亲忘了给我留红薯了吗?我委屈地哭起来,大哥赶紧过来问我为什么哭,我告诉他没有红薯了,他就问我二哥是不是偷吃了我的那份红薯,二哥禁不住大哥的审问,只好承认他没吃饱,就把我的红薯也吃了。大哥气得打了二哥一巴掌,二哥大哭,我也跟着哭起来,我哭是因为我饿呀!  相似文献   

19.
人生的画幅     
林清玄 《党政论坛》2014,(14):49-49
我去访问一位画家,他一向以“难产”著名,要很长时间才作出一幅画。他非常郑重地对我说:“我作画不像一般的画家,他们作画好像游戏一样,一天画好几张,我的态度是很严肃的,  相似文献   

20.
陈烈 《瞭望》1999,(17)
在曾任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的藏品中有一部明版《醒世恒言》,是康生的赠品,这就涉及到田、康之间的一段交往。在中共党内高级干部中,若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与鉴赏水平,康生往往要争坐“第一把交椅”。他在诸如诗词。书画、金石。戏曲等方面均有一定造诣,但恃才自傲却大大超出了他的实际水平。有文章披露康生能画两笔国画,有一幅曾被收人上海“朵云轩”出版的画册中。他因而对别人吹嘘,自己的这种业余水平比起齐白石并不差多少。他所用画名“鲁赤水”,即是为挑战齐白石而起的。但这种在用名上的针尖麦芒,恰恰暴露了他的浅薄与偏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