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经济全球比的加深等一系列经济事实的发生,我国失业率呈现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失业率与经济波动呈现出密切的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快,失业率低,反之亦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缓解我国失业严峻的状况。失业人口的受教育状况表明,下岗和毕业后未找到工作是失业的主要原因。大专以下学历的失业者占失业总人口的95%强。对公布的失业率指标,多数人认为较真实失业率偏低。不容否认,公布失业率仍未将真实失业率完全反映。这既促使我们要完善我国的失业统计制度,同时也应使我们对目前的失业问题倍加重视。  相似文献   

2.
始于1986年7月的我国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正常发育和劳动就业模式的转换。但是从整体上看,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还处于摸索和试验阶段,迄今尚未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规范的运行格局。有鉴于此,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与深化企业改革的内在需要,深化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就成为当务之急。一、现有失业保险制度的缺陷及其弊端从我国近年来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现实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及弊端,导致失业保险制度的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一)覆盖面狭窄。我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失业:特征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凸现并构成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尖锐挑战。我国当前失业具有城镇失业人口创历史新高,总量矛盾、结构矛盾与素质矛盾并存,“需求瓶颈”、“体制瓶颈”与“观念瓶颈”并存,隐性失业与隐性就业并存,经济高增长与城镇高失业并存等五大特征。缓解我国不断增长的就业压力,从根本上说来应实施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的新战略和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4.
面对我国出现的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问题,通过发展非营利组织,是扭转当前我国"无就业"增长、扩大就业的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5.
失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失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法制建设紧密相关。本文在回顾我国失业保障法制建设发展历程的同时 ,着重分析了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失业保障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近年来 ,我国出现了职工大量下岗、失业的现象 ,城镇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 1999年失业职工人数高达 2 394万人 ,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根据我国国情 ,简要分析再就业的难点 ,寻找解决再就业问题的对策 ,以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一 解决再就业问题的难点1.人多与岗少之间的冲突据统计 ,“九五”期间我国城镇劳动力供应量为 540 0万人 ,而国民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为 380 0万个 ,二者的比…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我国失业原因探究》一文的续篇。作者针对不同的失业原因,提出了治理失业的一些设想。认为治理失业的总体目标应是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实现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控制总人口增长、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制定并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开发利用人力资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是较高经济增长伴随着价格水平偏低和失业率升高,经济运行出现复杂局面。中央政府几年采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保持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由于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劳动力供大于求,价格走低和失业升高还难以改变,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短期内还难以“淡出”,她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9.
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我国的失业保障供给不足,失业保险参保人群和失业人群错位,预防失业与促进就业功能缺失,执行难度和监管压力逐步增加。面对失业保障面临的挑战,我们要探索适应我国就业方式和就业环境的失业保障体系,建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多层次失业保障体系,规范和完善失业保险的管理体制和监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消除就业格局中的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与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犯罪率也在急剧增长。但是,城市化并不是犯罪的直接原因。城市化进程中的犯罪增长的真正原因在于: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文化冲突、贫富悬殊、外来人口、失业和犯罪机会的增多。  相似文献   

11.
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当代中国的三大主题。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公民应尽的责任,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稳定体系。社会保障的本质是以政府为主体参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一种分配行为,直接涉及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经过十多年改革,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初具雏形。但由于我国体制改革处在不断调整和深化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人口老龄化与失业显性化等就业压力日益加大。我国已进入迅速老龄化阶段,据统计,60岁以上的人口已有1.3亿。随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生活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失业现象。近几年来,经济理论界就此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现将讨论中关于失业类型划分问题的不同观点综述如下。 第一种观点是按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状况,将我国的失业现象划分为显性失业(公开失业)和隐性失业(不公开失业)两种类型。这种观点认为,所谓失业,就是  相似文献   

13.
“再就业”工程是我国目前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也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问题。如何在保障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规范有序地实施好再就业工程,使下岗职工尽快谋上职业。笔者认为,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规范下岗秩序。“失业下岗”是我国企业改革绕不过的“礁石”。但失业下岗使许多工人的生活失去保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政策性负担的角度分析了在原有体制下隐蔽性失业存在的原因,以及政府相关政策转变的原因。隐蔽性失业的存在是因企业承担政府政策性负担所致,并受人口数量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在人口数量与技术水平不匹配的情况下,政府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追求较高的就业率,必然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就业任务。因而,隐蔽性失业问题并不会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权的不断明晰而消失。  相似文献   

15.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一种状态。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知识失业”现象日益凸显,在造成国家和个人资源严重浪费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通过对知识失业的征兆与表现的考察,分析其成因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并试图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是具有一定理论研究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下岗失业与再就业问题,是跨世纪的难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的提出,改革开放二十年了,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什么下岗失业人员越来越多?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对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下岗失业的特点 何谓下岗?下岗与失业有何区别?这是人们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下岗是指劳动者就业中断后,与原工作单位还保留一定的关系,仍由原单位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并安排其再就业。失业,就是具有劳动能力和愿望的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失去工作或职业,劳动者与原工作  相似文献   

17.
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当代中国的三大主题。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公民应尽的责任,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稳定体系。社会保障的本质是以政府为主体参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一种分配行为,直接涉及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经过十多年改革,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初具雏形。但由于我国体制改革处在不断调整和深化的过程之中,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一、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一是人口老龄化与失业显性化等就业压力日益加大。我国已进入迅速老龄化阶段,据统计,60岁以上的人口已有1.3亿。随着企业改…  相似文献   

18.
进入90年代后期,我国的失业率高企。其成因主要有五方面:第一,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呈现供给大于需求的总体格局;第二,传统工业化战略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传统农业部门存在严重的非公开失业;第三,市场化导向的国企改革,国企内的非公开的失业转化为公开的失业;第四,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不断调整,加剧了结构性失业与降低了就业投资增长弹性;第五,九十年代以来,实行双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引致失业率呈现进一步上升。  相似文献   

19.
目前失业在我国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我们要解决失业问题必须对我国失业的特点认识清楚。文章从失业原因、失业的严重程度和失业人员构成方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失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与城市失业、待业相对应的是,农村也积淀了十分庞大的农业剩余人口。据测算,我国现有的农业劳动力约有1/3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2—1-5亿;并且,在2000—2005年间,由于农用耕地的减少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年还要产生600万个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在我国的大量过剩,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解决。1.大力发展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容量,这是从需求上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适选择。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是以追求产量增长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