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00年台湾地区选举于3月18日举行,经过激烈的角逐,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吕秀莲当选为新的领导人,民进党取代了国民党成为台湾的执政党,遂使国民党丧失了在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政权,沦为在野党,这一结果直接关系到李登辉之后的台湾政权更迭和各派政治势力的世代交替,必将对未来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的走向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第10届领导人选举于3月18日落幕,民进党推出的陈水扁与吕秀莲战胜其他四组候选人,以39.3%的微弱多数胜选。陈吕配的当选,不仅使在台长期执政的国民党惨遭失败,岛内政治生态随之发生变化,同时也使世人瞩目的两岸关系发展进入一个新的不确定期。  相似文献   

3.
2008年3月22日,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高票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民进党跌到了谷底,虽还保有四成的民意基础,但在“立法院”113席中仅占27席,于是“打马”,尤其是以制衡马英九两岸政策为突破口,便成为困境中的民进党寻求反弹的一项策略选择。为此,民进党锁定三个议题:  相似文献   

4.
最近的一些事态表明:海峡两岸关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鼓励和培植的良性因素。就台湾方面而言,这些良性因素分别来自民进党、国民党和亲民党,具体来说,包括国民党与大陆方面共同推动的春节包机直航、民进党与亲民党领导人会晤所达成  相似文献   

5.
林劲 《台湾研究》2015,(1):34-37
2014年11月29日,台湾举行首次"九合一"选举投票,结果显示,国民党惨遭大败,诚如台湾媒体所言"几乎输到只剩下总统府",民进党获得出乎各方意料的狂胜。总体而言,在整个选举过程中,除了台北市长候选人提名采取礼让无党籍柯文哲的策略之外,并没有看出民进党有特别高明的地方,许多选民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马英九执政的不满,惩罚国民党,选择不投票或者把票投给对手。可以认为,国民党完全是被自己给打败的。此次选举及其结果对民进党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极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文分析2014年台湾"九合一"选举的结果、性质、原因和对岛内政党政治的影响。在这次选举中,基于宏观和微观因素,国民党无论是在实际得票数,还是在执政县市数目和人口数上,都明显落后于民进党,难免辐射到一年后就要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和立法机构的"二合一"选举,台湾面临政党再次轮替的极大可能。民进党在大获全胜前提下是否会调整大陆政策,是观察台湾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可能结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台湾政党体系是继续趋异还是趋同的一个重要观察点。  相似文献   

7.
在12月初结束的台湾地方选举中国民党狂胜,这是台湾选民对民进党执政5年首度提出的不信任投票。马英九说,国民党没有打败民进党, 是民进党打败了他们自己。此话说得很中肯,在选举期间,民进党不断在弊案漩涡中、在与媒体TVBS的纠缠当中, 并没有专心面对国民党、面对选民;而台湾经济长期低迷,每天都有家庭集体自杀的社会新闻,这些问题已经没有办法再用“统独”问题来麻痹老百姓。  相似文献   

8.
2008年3月22日,在新一届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国民党籍候选人马英九、萧万长获胜,获得765.87万张选票,得票率为58.45%;民进党籍候选人谢长廷、苏贞昌获得544.52万张选票,得票率为41.55%。国民党自从2000年败选之后,重新掌握台湾政权,台湾社会实现了第二次政党轮替。此次大选也是一个转折,政党势力的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9.
2000年是台湾政局发生阶段性重大变化的一年。3月举行的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导致了国民党逃台五十年来首次政权更替,民进党取代国民党成为执政党。陈水肩上台后,由于无视“朝小野大”及民进党“双重少数”的政治现实,不肯释放权力,并顽固坚持“台独”、“反核”等立场,导致朝野尖锐对立,政局持续动荡,两岸政治僵局无法突破,经济恶化、股市下跌、社会信心危机严重,陈水扁当局深陷执政危机之中。 纵观全年的政局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月18日“总统”选举以前,  相似文献   

10.
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破坏了两岸授权对话与协商的基础,使原拟于1999年秋天成行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以下简称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访台计划流产,两岸关系继李登辉1995年访美之后再次陷入僵局。2000年3月18日,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当选为台湾当局的新领导人。由于民进党的“台独”立场和陈本人的“台独”主张,两岸的政治僵局不但进一步恶化,而且浮现出严重危机。尽管如此,祖国大陆出于对台湾问题外在环境的研判  相似文献   

11.
2000年3月18日,以陈水扁当选台湾最高领导人为标志,在野的民进党取代了执政长达50年的国民党,实现了台湾政治发展史上的首次政党轮替。但自那时起,台湾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之中,财经形势迅速恶化,两岸关系僵持不前,新当局施政非但没有“向上提升”,反而一度面临被罢免的政治危机,台湾前途何去何从更加令人迷惘担忧。本文仅就大选后台湾政局的这一演变及其缘由,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2012年“大选”之后,国民党在南台湾的选举动员逐步进入一个“结构崩解”的阶段,影响所及,国民党不仅在南台湾各类选举中难以取胜,也因为其所掌握的社会支持网络更趋于弱化,国民党在南台湾绿营执政县市作为一个在野政党的监督力量也随之弱化。因之,即便在多数南台湾各县市议会中,国民党仍掌握较多正副议长席次,但由国民党掌握的县市议会,却对民进党县市政府的消极的两岸交流政策难有影响。检视国民党在南台湾“结构崩解”的情况、影响及民进党县市政府和县市首长的两岸交流政策,并研判其发展趋势,无疑对深入了解南台湾政治社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战况惨烈的2001年台湾“立法院”选举中,以民进党为首的泛绿联盟成为赢家,继掌握“总统府”、“行政院”之后,民进党又成了“立法院”中的第一大党。民进党在政坛上“号令武林”的局面似乎就要出现。但是,政局是否能因民进党的强势而稳定下来?国民党的颓势何时止住?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和族群意识方面的分裂将引导台湾走向何方?没有一个问题有  相似文献   

14.
民进党自2008年在野以来,党内要求调整两岸政策的呼声不断高涨,特别是2012年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再尝败绩后,党内的务实派政治力量开始集结,这对于推进民进党内部政治生态变化以及政策调整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对2008年以来民进党大陆政策的发展演变、基本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这对于我们研究民进党大陆政策走向,两岸关系未来发展以及2016年台湾选情都有一定的帮助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3月18日,台湾第十任“总统”选举揭晓,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497.7737万票、39.3%的得票率当选“总统”。民进党上台,是台湾政坛的空前巨变,将对岛内的政治生态、政党政治、统独走向产生巨大冲击,也为两岸关系投下了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12月3日举行的县市长、县市议员及乡镇(市)长“三合一”选举,不仅攸关岛内各党地方执政版图的重划、政党声势的消长,更被视为是对陈水扁当局的“期中大考”和“信任投票”,具有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前哨战的意义。岛内各政治势力莫不卯足全劲,尽力冲刺。在民进党饱受“高捷弊案”巨大冲击,国民党声势高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国民党大获全胜,民进党遭受空前挫败,亲民党与台联党基本被边缘化,其他政治势力鲜有表现机会。这一结果,不仅给岛内政局带来了重大冲击,而且也将给两岸关系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8年3月22日,马英九当选为台湾新一届领导人。马英九的当选不仅是因为台湾多数民众对陈水扁当政八年贪腐表现的不满与否定,同时也是对马英九执政的高度期待,期待马英九领导的执政团队能够整顿吏治还政治清明,能够抚平台湾社会因蓝绿、统独、省籍、族群的对立而引起的种种纷争与不安。马英九高票当选显示台湾社会中的族群矛盾在减弱,省籍意识在趋缓,尤其是马英九上任以后台湾社会中挑起族群与省籍矛盾的政策因素基本消失了,但不可忽视的是,民进党的族群意识还是比较强,民进党政治人物依然会炒作族群与省籍,从而使族群矛盾出现反复。因此,对国民党二度执政后台湾社会中的省籍与族群矛盾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对于了解马英九执政后台湾政局的发展、政党政治的动向与社会民情民意的走向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台湾的政治生态在从威权体制转型为政党政治过程中,党外势力与民进党为了与传统国民党争夺执政权,扩充其民意基础,强化省籍族群间区隔乃至对立;国民党则因内部的派系斗争或外在的舆论压力也适时打起“族群”牌,结果导致在台湾社会中省籍族群问题,每到公职选举或政治敏感时期就会骤然凸显,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变数。台湾的族群政治在党外势力和民进党反对国民党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些与世界上其他地区族群政治显著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陈星 《台湾研究》2008,(6):29-34
民进党以制造冲突为主要手段进行动员的政治行为模式根深蒂固,在没有上台以前就表现得极为明显。2000年民进党取得执政权,“对立——冲突”的政治行为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强化。2008年民进党在台湾最高领导人选举中惨败之后,这种政治行为模式依然是该党政治行为的主流选择,这对民进党未来的路线检讨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相似文献   

20.
62岁的南方朔是台湾数一数二的政论家,在国民党的威权统治时期,他办党外杂志骂国民党;民进党上台,他又掉转枪口骂民进党和陈水扁;国民党重新执政,他对马英九的指责和挞伐一样严厉和不留情面。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永远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和权力保持距离。台湾《天下》杂志称赞他"期能从自学的民间学者成为思想家",但他本人对此并不高兴,"我这样没有多少学问的人都被称为思想家,台湾的知识分子太不用功了。"7月26日,本刊记者在香港与其进行了深入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