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邓小平“三农”思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他告诫有关领导同志 :“农业是根本 ,不要忘掉。”本文阐述的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思想主要包括 :农业是国家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 ;加快农村发展 ,要靠政策和科学技术 ,要实现农业产业化 ,发展乡镇企业 ,国家要支援和保护农业 ;农民问题的关键是调动农民积极性 ,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思想对统筹城乡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中,根本的是农民问题,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和农民的首创精神,是中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之一;是解决农民问题,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中国政治体制尤其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作了总结。这包括:第一,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这是政治上正确对待农民和巩固工农联盟的重大问题,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必须遵循这个基本准则。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践充分证明,在农业生产方面,在农村公共事务方面,农民有没有自主权,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程度如何,是我国农业生产、农村工作…  相似文献   

4.
农业、农村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是怎样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新旧体制的转换,农民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更加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探讨这个问题。(-)针对新形势下农民自主和民主意识的增强,要把相信和依靠群众贯穿整个农村工作,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要根据自主、民主、参与、创新成为当代农民思想的主流,成为农民积极性的内涵的实际,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尊重、相信和依靠农民群众上。一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保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坚定不移地搞好土地延包,给农民吃…  相似文献   

5.
农民重新呼唤自主权是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这是政治上正确对待农民和巩固联盟的重大问题,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在思想上消除忽视和不承认农民自主权的错误认识,在行动上切实解决侵犯农民自主权的种种问题,确保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一、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自主权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十年里…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农村改革理论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李凤梧农村改革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观察形势、研究问题、作出决策,始终没有忘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他关于农村改革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对于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乃至整个...  相似文献   

7.
郭云 《新长征》2000,(1):13-14
我国是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业大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一个牵动全局的战略问题,也是我们党制定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农村实行改革,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下放给农民,实现了“生产者有其权”,使农民摆脱了极“左”路线的束缚,又一次获得了伟大解放。这次解放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丰富了农民的生活内涵,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一、从盲目拔高生产关系到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农民的理论基础 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并且各个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繁荣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是中国共产党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为此,冲破各种错误思想的束缚,放宽农村政策,与民休养生息,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至关重要.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正是从纠正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片面认识,放宽农业政策,给农村放权,给农民松绑开始的,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农村改革 2 0年的基本经验 ,提出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 ,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在任何时候 ,任何事情上 ,都必须遵循这个原则 ,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依靠群众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尊重农民的自主权 ,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是农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实践 ,是农村实现稳定、农民实现小康、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是我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和几十年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一我国是一…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突出重点,就是要“根据需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这些重要论断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仅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也是当前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因此,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现行体制下,非常有必要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从…  相似文献   

11.
桃源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3%,1995年农业总产值达19.O4亿元,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5%,农业和农村经济是桃源经济的支柱。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是建设农业强县的根本途径。一、产业化是建设农业强县的必由之路。首先,产业化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也产生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是生产分散,规模小,势单力薄,无法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二是每一农户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经常出现买难卖难问题;三是农户…  相似文献   

12.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第一步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如何突破分户经营、小农经济的樊篱,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市场化?闽北“公司加农户”的实践,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市场经济探出了一条新路。“公司加农户”是以经济实体(公司或企业)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同时,提出了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深化农村改革,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调动农民和农村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性,把“吃饭农业”转向“市场农业”。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就是适应这个转变应运而生的,它是广大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一条改革新路,是深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农业经济思想很丰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邓小平同志关心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农业现代化理论的指导思想;指出了农业发展的动力: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两个“飞跃”是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思想对当前“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改革本身是一种探索,所走过的道路是曲折而艰难的,同时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本文仅就绥化地区农村改革的实践,对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农村改革必须尊重农民的创造,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和着眼点中国农村改革是在广大农民创造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的每一步推进、每一个创造都来自农民群众的实践。正如邓小平所说:“农村改革中的好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在这一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这是我国农村改革20年积累的基本经验之一。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的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成败。因此,深化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重视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心态分析。 为了分析的方便,不妨将欠发达地区农民(这里指农村劳动力)分为三种类型:纯农民、候鸟式农民和准农民。纯农民主要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业收入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候鸟式农民农闲时出外打工,农忙时回家种田,随季节变化不断在城乡之间往返;  相似文献   

17.
我省亟需实施农村产业化发展战略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四点.一、农业是弱质产业,最主要的就是弱在机制上,即分散的小农户无法与大市场有仅对接;农民利益被分割,更多利益为流通、加工、外贸等部门获取,农民所得较少.家庭联产承国责任制虽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对于这两个根本问题的解决却是无能为力的.实施农村产业化发展战略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两大问题.二、农村产业化友展战略在山东、陕西省已实施了好几年,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硕果;云南、海南、黑龙江等省产业化经营也即将全面展开,云南提出要重点发展18类生物工程,海南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持续20多年的左倾错误,造成我国农业发展缓慢,亿万农民吃不饱肚子。粉粹“四人帮”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深悉民情,顺应民意,立志改革,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极左的农业政策开始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从此,兴起了农村改革的热潮,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早在六十年代初的经济困难时期,许多地方的农民就搞过被农民称之为“救命田”的句产到户.到1962年夏,安徽省的40%、全国的20%以上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种“责任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决了部分温饱问题,但是很…  相似文献   

19.
韩伟 《世纪桥》2013,(11):11-1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从中国农业和农村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思想观点、政策思路和实践措施,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思想理论。系统考察邓小平农村建设思想,探讨总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农村改革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经营形式是农牧生产领域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反映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而选择的具体组织形式。农业经营形式的选择应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取向,它是动态的演进过程。作为农村改革之初建立的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经营形式,其功绩是举世公认的,是当时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要求的客观选择。这种生产经营形式的变革,确立了农户经营的主体地位.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业生产力从“一大二公’物检桔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实现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第~次飞跃。但是.随着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