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流动人口犯罪反社会心理的形成是流动人口个体在微观社会环境作用下的生理、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内化”的过程。通过对一万名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调查统计分析,具有反社会心理的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外化心态一般表现为:不满、逆反、报复、反社会。从中可以看出:从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看,19—25岁的不满心理最强;从收入看,收入越低者不满心理越强。社会闲散类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不满心理明显强于其它职业者。从年龄上看,19—25岁的逆反心理最强;从职业上看,农民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逆反心理明显强于其他职业者。从受罚次数看,受过处罚者的报复心理一段较强;从犯罪类型看,暴力型犯罪者的报复心理较强,女性犯罪嫌疑人的报复心理强于男性。从作案次数看,多次作案者的反社会心理较强;从犯罪类型看,暴力性犯罪者的反社会心理较强。农民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反社会心理强于其他职业者。  相似文献   

2.
对犯罪嫌疑人犯罪心理的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是侦查人员有效开展侦查工作的重要方面。传统对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侧重于犯罪过程和讯问过程两大阶段的分析,对于犯罪嫌疑人犯罪后的心理感受分析缺乏关注与分析。通过以445名在押的重大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为考察对象,对他们犯罪后的心理感受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犯罪嫌疑人犯罪后主要有后悔、害怕、愧疚等19种心理感受。准确把握和利用犯罪嫌疑人的上述心理感受对于有效开展侦查和讯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治理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仍将十分突出。深入分析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个体原因可以发现,“心理失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反思以往流动人口犯罪治理的得失,新形势下如欲成功治理流动人口犯罪,必须更新流动人口管理的理念,改进流动人口管理方法,积极预防流动人口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4.
暴力犯罪作为一种传统的犯罪类型,一直是国家预防和打击的重点。新的社会条件下暴力犯罪表现出许多新特点。流动人口暴力犯罪占比较大;青少年暴力犯罪比例上升,低龄化趋势明显、暴力程度日趋严重;犯罪嫌疑人受教育程度低,大多无固定职业,经济状况较差;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为暴力犯罪的主要发案区域。为有效提升控制犯罪的能力,宏观上应当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微观上应从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流动人口、青少年和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5.
犯罪归因是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原因进行主观归纳的认知活动。综合犯罪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可以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外部归因和其他归因。通过对445名在押犯罪嫌疑人犯罪归因的调查、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有68.30%的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归因是外部归因;有20.50%的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归因是内部归因;还有11.20%的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犯罪行为的归因是其他归因。此外,以案件类型为视角对犯罪嫌疑人犯罪归因进行统计和分析的结果将对开展犯罪预防和侦查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侦查环节是调查犯罪、抓捕罪犯、定罪量刑的重要阶段。讯问是最重要的侦查手段,审讯过程中视频监控到的非语言行为能反映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对犯罪嫌疑人非语言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引导审讯者调整讯问技巧和策略。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防止审讯人员滥用权力,应对视频监控进行标准化规定。  相似文献   

7.
现场勘查是侦查人员运用刑事科学技术、手段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等所进行的观察、检验、记录和分析研究活动。现场心理分析是指对现场的痕迹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加以整理,尽量复现每一现场痕迹产生时的心理状态,刻画出罪犯的心理面貌,从而为判断和识别犯罪分子提供重要的依据。现场心理分析的对象是心理痕迹,对心理痕迹的分析必须将现场勘查所获的各种信息和各种刑事检验报告、调查访问等侦查手段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发挥作用。通过这两种方法的互相补充,能够更深刻地刻画犯罪的过程、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目的,为查明犯罪嫌疑人提供更为有效的侦查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爆炸案件在我国的发案率越来越高。从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来看,传统的报复杀人和敲诈案件比率明显高于其他案件,同时还出现了爆炸恐吓和报复社会制造影响等新的形式。案犯多为农村进入城市的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的自负心理、反社会心理、模仿心理、侥幸心理等是促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但从社会管理、引导的角度来看,也存在对爆炸物的管理、控制存在漏洞,爆炸地区和爆炸单位的法律宣传不够,某些新闻媒体和舆论导向的负面影响等薄弱环节。要降低爆炸案件的发案率,必须做到打防结合、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9.
故意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一般都有特定的犯罪动机,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往往成为侦查破案的关键。比如雇凶伤害这类特殊刑事案,认定直接凶犯比较困难,因此更加依赖于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分析,寻找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10.
盗窃类案件是侦查工作中最常见的案件类型,分析盗窃类案件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能为侦查部门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对24名在押盗窃类案件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男性犯罪嫌疑人、21岁-40岁年龄段的犯罪嫌疑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犯罪嫌疑人、农村户口的犯罪嫌疑人、外地人口的犯罪嫌疑人、没有前科的犯罪嫌疑人、偏内向、偏外向与开朗乐观性格特征的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前意识到自己行为是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对犯罪进行外部归因的犯罪嫌疑人是盗窃类案件的主要主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流动人口犯罪的特征 ,指出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有 :社会控制力的弱化 ;流动人口社会适应性较弱以及我们打击流动人口犯罪乏力 ;最后认为只有从解决流动人口面临的困难与打击少数流动人口犯罪着手 ,双管齐下 ,才能遏止流动人口犯罪高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合同诈骗犯罪应从履行合同的能力、履行合同的行为两方面来认定。对经济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认定的根据是当事人的履行能力及其主观心理状态和当事人的实际履约行为及其主观心理状态。合同诈骗犯罪的侦查重点要放在查清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故意、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及资金流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合同诈骗犯罪应从履行合同的能力,履行合同的行为两方面来认定,对经济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认定的根据是当事人的覆行能力及其主观心理状态和当事人的实际履约为及其主观心理状态,合同诈骗犯罪的侦查重点要放在查清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故意、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及资金流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行为的展示受心理的支配,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研究恐怖活动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是打击恐怖活动犯罪的有效途径。在审讯过程中,恐怖活动犯罪嫌疑人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其往往表现出仇视社会、顶、扛、混和顾虑较大等心理特征,分析犯罪心理成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审讯对策,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犯罪线索,防止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或造成更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前,青少年犯罪率持续攀升,呈现出低龄化、智能化和团体化的趋势。这些犯罪特点都对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工作带来了挑战。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动机等方面都有一些独特之处。在对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心理准确把握与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讯问策略,将是此类案件得以成功侦破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网上有关的犯罪信息可以帮助侦查部门破获相关的刑事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可以通过搜集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的上网行为、网络聊天记录、收发的电子邮件、网络游戏记录等九种方法进行网上犯罪信息的调查和搜集。  相似文献   

17.
从犯罪者个性因素和犯罪环境因素两方面,对心理测试中的犯罪者心理进行分析。通过测前准备阶段分析犯罪者心理,缩小犯罪嫌疑人,确定侦查方向。正式测试时把握犯罪者心理,完整地将被测人与犯罪者区分开来,帮助侦查人员判断和逮捕犯罪嫌疑人,破获案件。  相似文献   

18.
纵向思维方式,是指将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思考的方法,是一种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考察事物的思维方式。对犯罪嫌疑人犯罪实施阶段前后的活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侦查人员把握侦查的主动权,增强侦查工作的效能。犯罪预备活动对侦查工作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作用,如果侦查人员善于运用纵向思维方式,在分析判断案情和查找案件线索、证据时,充分考虑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预备阶段的活动情况,将化弊为利、变害为益。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实施阶段后的行为对侦查工作的意义是:对犯罪后续行为的预测和推断是侦查人员采取相应侦查措施的依据;对犯罪后续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是采取侦查策略的依据;研究犯罪后续行为有助于防止犯罪嫌疑人继续实施犯罪,有助于有效追捕在逃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9.
论侦讯对象     
侦讯的对象是犯罪嫌疑人。在不同的国度,嫌疑人的法律地位和诉讼权利有一定的差异,但立法和司法都要遵循控制犯罪目的与保障人权的原则。侦讯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要知己知彼,也就是要研究犯罪嫌疑人的有关心理特点和一般心理过程。侦讯对策是建立在对犯罪嫌疑人法律环境的深入认识和对其心理的准确把握上。  相似文献   

20.
犯罪嫌疑人享有公民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包括名誉权。因此新闻对其的报道应该是有限度的报道,即既要谴责其犯罪行为,又不能侵犯其享有的正当权利。作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其报道价值表现在可以形成一种揭露、威慑和防范犯罪的舆论氛围,以打击和防范犯罪,形成对社会犯罪予以舆论控制的态势;对于公众而言,认清犯罪的本质,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排斥感,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基于报道原则和报道价值的考虑,新闻对犯罪嫌疑人的报道方式为现场报道、非现场报道和批注式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