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民俗文化开发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如 《前沿》2010,(24):163-165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是一种基础文化、最底层次的文化,因此对于民族发展及其个人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在分析民俗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化民众、增强社会凝聚力、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民俗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从加强民俗文化研究、加快民俗博物馆建设、重点培养年轻型民俗文化人才等三方面提出措施,以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源自历史又存活于现实,其传承发展皆来自民间,是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民众生活实践。"互联网+"时代,传统民俗文化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创新思维为民俗文化活态化增添动力,从技术、传媒、文化等维度展现民俗文化活态化新特色。  相似文献   

3.
发掘民俗文化 发展广西民俗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回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山。它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当前世界旅游发展的新潮流。广西是民俗文化资源大省.民俗文化是广西旅游产品的主题,“八五”期间,先后开发了一系列的民俗旅游产品,对于调整广西旅游产品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广西的民俗旅游亦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整体上深层次地发掘民俗文化.使民俗旅游产品成为广西旅游的拳头产品.为建设广西旅游大省作贡献。一、民俗文化是广西旅…  相似文献   

4.
关于恩施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与载体;现阶段民俗文化开发利用有了好的势头,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保护为主的一系列文化政策的实施,以各种民俗文化艺术节为主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实施,以民俗文化人才培训、讲座为主的一系列民俗文化人才工程的实施,使民俗文化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整体影响力,即对经济的贡献率尚待提高,民间氛围不浓,两张皮现象严重,这应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促进民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修雷  黄晓坚 《八桂侨刊》2012,(4):42-48,34
2012年2月,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Johor Bahru)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游神活动,这项已有142年历史的民俗文化活动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柔佛古庙游神活动已成为新山华人传承故乡民俗文化的载体。但是,在游神文化的原乡——中国潮汕等侨乡地区,这一流于民间自发、延续数百年的活动,未能获得政府的积极关注和支持。本文主要探讨潮汕地区游神文化的由来、现状,新山游神的特点及其对原乡游神发展的借鉴和启示,进而对海外华人文化和侨乡文化之间的传承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多数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是这些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民俗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宣传和形象建构并不容易,必须通过文化品牌打造形成地方民俗文化的共同意象和符号,才能增加地方民俗文化的识别度,扩大地方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文化品牌的本质和功能,对于民俗文化的区域品牌建构需要经过民俗文化选择、文化内涵提炼、文化品牌市场定位、文化精英引领、促进多元文化主体参与等程序。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视域下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少惠  梁蕾 《前沿》2010,(17):185-189
民俗文化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动机和助推器,同时,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也为农村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契机,二者相互支撑,相互联动。因此,从民俗文化视角透视当前农村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整合优秀文化资源,对于建立特色文化大市,促进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开辟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具有极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詹双晖 《岭南学刊》2013,(6):126-129
社区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广东欠发达的东西两翼地区还面临着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文化人才匮乏,普遍存在缺场地、缺经费、缺人才、缺项目、缺群众基础等问题;另一方面,广东东西两翼农村又存在着可充分利用的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自成的传统公共文化系统的资源。为此,各级政府要通过改变认识、转变思路、加强管理,充分利用农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促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3月7日,以"弘扬临水文化,两岸共享平安"为主题的第六届(福州)陈靖姑民俗文化节在福州南江滨公园九龙壁隆重举行。主办方联合台湾各顺天圣母宫观及民间演艺团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临水文化及闽台民俗文化,共有47个来自海峡两岸的宫观团体、近2000名信众参加了民俗文化节系列活动。当日,一首原创福州话歌曲《娘奶出航》回响江畔,娓娓动听,这是自去  相似文献   

10.
李建立 《前沿》2009,(9):104-108
马街书会民俗文化是以豫南民间独特的书会民俗文化活动、曲艺表演和文化氛围为主要对象,是以民间特有的社会心理、道德伦理、价值取向等作为深刻的内涵。马街书会民俗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悠久性、群众性等特性,而且更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马街书会民俗文化中具有道德文化传承功能、民族凝聚功能、人际交往调节功能等德育资源性功能。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开发、利用马街书会民俗文化中德育资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蒙妍 《前沿》2010,(12):198-200
"芦笙长鼓舞"是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长鼓舞蹈文化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而"芦笙长鼓舞"又在中国瑶族长鼓舞系统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从"芦笙长鼓舞"的文化演进、艺术表现形式、民俗文化基础三方面去探究其文化内涵,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是继承与发扬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政报》2014,(12):14-15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促进我市民间收藏健康发展,推动民间收藏品向社会展示,充分发挥民间收藏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重要作用,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3.
刘春香 《传承》2014,(11):130-132
民俗文化是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民众知识和民间智慧的结晶。河南是著名的民俗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厚重,河南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保护,认真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现代经济价值,科学规划、开发、设计、宣传、营销,使民俗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品并走向市场,从而进一步促进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取得新的知识产权,并进行开发、运用、营销而创造出财富,既不消耗大量能源材料,又不污染环境,还可解决大量就业。我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地域环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应尽快实现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民俗文化旅游业,从而促进我市服务业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豫园灯会——给人们带来欢乐 豫园灯会作为豫园商城每年最重要的商旅文节庆活动,以元宵节为载体,整合豫园地区“三民”文化,即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成为一个展现上海灯彩和本土风情的万花筒,一个见证上海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活文物。  相似文献   

16.
朱叶莉 《求索》2011,(12):54-56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生活、文化、习俗的统称,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文化风俗习惯,它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民俗文化具有大农业的特点,表现为多元性和复合性、阶层性与地方性、神秘性与实用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本文以我国西南“盐工号子”为考据.阐述了民俗文化艺术的艺术特色与生命意识,论证了社会生产力及社会分工的发展是民俗文化艺术产生、发展及变异的深层根源于社会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诗意壮族     
李士坤  陈菁 《当代广西》2004,(24):59-60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广西境内逐步形成了12个世居民族。他们是: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长期以来,各世居民族人民生息繁衍在广西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风格迴异的民俗文化,铸就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资源宝库;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俗;异彩纷呈的民间歌舞、游艺活动与民间工艺品……本栏目自第24期起,将逐一为读者掀开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美丽篇章,向读者展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民族画卷……  相似文献   

18.
张勇 《两岸关系》2006,(10):24-26
拜妈祖、保生大帝,敬孔子、关公……源自祖国大陆的各种民间信仰,如今在宝岛台湾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并沉淀为他们无法割舍的民族和文化基因。记者近日就台湾民俗文化等选题入台专题采访,一路走访十多家庙宇,处处皆能感受到岛内民间信仰所蕴藏的深厚两岸情缘。共同民间信  相似文献   

19.
辛世正 《今日浙江》2008,(20):52-52
近年来,新市镇党委、政府以“创经济强镇、建文化名镇”为抓手,加大对古镇保护与修复的力度,充分弘扬和传承民间民俗文化,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新市镇的文化事业发展。以古镇修复为平台,加强文化传承的阵地建设。新市镇专门成立了古镇保沪力吐渲,提出了“创酬虽镇建史,艺名镇”的战略口号,出台了《新市镇古镇保护和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古镇保护规划,三年来,  相似文献   

20.
活着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根本 在多年的调研中,我深切感到,要保护和传承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关键的一条,是首先要保证这些文化艺术有好的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生境”。要保护好民俗这块土壤,必须让民众从民俗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快乐和乡情亲情,让他们在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情致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有了这一点,各种乡土艺术、民间信仰等,都会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