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发展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和自然关系上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强调公平正义,而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杨柳 《工会论坛》2008,14(3):29-30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全新高度。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对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构建合适的制度保障。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跨越。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同时抓起,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经济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在文明观、道德观、发展观上实现根本性转变,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道德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了党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党对因注重发展而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进行反思的结果,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要走“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这显然将“生态文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中。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应主要从产业结构、科技、制度和教育四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文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物质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保人民主人翁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民世代发展,实现了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揭示了自然与人、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内在逻辑联系,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和现实层面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揭示了自然与人、人与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本文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分析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人类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坚持生态文明,重树整体协作意识、人地共生意识、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统一意识和对话交流意识,才能使人类的发展逐渐步入良性循环,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和兴旺,是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文章首先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其次,从树立诚信理念、树立市场经济理念、树立服务理念三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最终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浙江省的实际,着重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认为人与自然相处不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建议进一步提高认识,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及加强制度与机制创新,同时宣传、发动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理解、研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不和谐的发展坚决说“不”,使全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文明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党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从十二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文明”到十六大的“三个文明”到现在的“四个文明”,这是党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又一次突破和发展。深刻认识从“两个文明”到“四个文明”历史跨越的必然性,对于深入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执政兴国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充实和升华,它标志着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理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还对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党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从十二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文明”,到十六大的“三个文明”和十七大的“四个文明”,这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又一次突破和发展。深刻认识从“两个文明”到“四个文明”历史跨越的必然性,对于深入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中共贵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明确指出,按照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是黔东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必须坚持走生态工业化、生态农业化和生态城镇化道路,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业,建立健全政府生态责任制。  相似文献   

16.
桑杰 《青海人大》2006,(5):16-19
当前,生态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生态问题正在演变成为当代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中心问题。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生态文明,是当今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非传统模式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道路的本质与核心。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生态文明时代,构建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对立。为此,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认真研究和贯彻马克恩主义生态观,有助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思想武器,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理论指导,建设新型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之路,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8.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也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人文保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是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保障;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自然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生态社会意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城市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集中表述,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则是产生生态文明的基础。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和特征的论述,并分析了城市发展中产生的生态问题,为了今后城市更好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措施,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