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被引论文并不等同于高质量论文。高引用论文从数量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从一个侧面观察一个学科研究发展的进程。通过对1984-2014年公安学学术关注度相关热门被引论文基本数据的统计,发现该时期公安学高被引论文呈波浪式发展,期间出现的三个高峰值与公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正效应,反映了公安理论研究和公安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公安学论文总量的增加不仅推进了公安教育教学改革,也推动了公安学学术关注度的内在提升。公安学科这一行业应用性特性决定了公安学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公安院校,也反映出刊载公安学高被引论文的主要是公安院校学报,其他人文社科类期刊并未足够重视公安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贵州民族研究》1995~2005年载文量变化、论文选题分布、载文作者统计和论文被引用情况等作统计分析,来探讨该民族学专业期刊的学术资源构成特点及其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引文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发表了大量的公安科学论文 ,其引用文献覆盖了公安科学及其相关领域。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其引用文献的数量、类型、语种、年代分布、被引期刊、被引作者、自引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报》的学科地位 ,可以把握公安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特点和规律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引文分析方法对《台湾研究集刊》1983—2010年载文及被引特征进行分析,从论文被引用的角度揭示《台湾研究集刊》的学术影响力,为刊物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谭衷 《半月谈》2020,(5):13-14
SCI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排名……曾经困扰众多高校科研工作者的这些指标将被更加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替代—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明确要求破除论文SCI至上。对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这次发文有哪些硬招和亮点?  相似文献   

6.
性别与传播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范畴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学者在95’世妇会前后开始关注学理化的性别与传播研究的相关议题。近几年来,各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均有了长足的进展,世界性的学术对话使该领域呈现出生动而又充满活力的景象。本文着重探讨了性别与传播研究的学术源头、历史演变、各阶段发展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呈现了性别与传播研究的历史性成果,梳理了性别与传播研究较为系统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贺琛 《湖湘论坛》2014,(3):120-124
当今社会,大众处于一个"我被传播故我在"的媒介化生存时代,人们在日益依赖传媒的时候,又常常为传媒频频出现的道德责任失范现象而恼火。传播责任失范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新闻、新闻侵权和越权、漠视和利用弱势群体。传播责任失范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需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传媒组织、新闻传播者个体和受众共同努力,积极寻求矫正对策。  相似文献   

8.
张彩霞 《求索》2011,(11):214-216
论文从语言学与新闻学交叉研究的视角,根据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新闻语境的概念及分类进行研究;并对新闻语境的动态生成规律做了深入地探讨,提出新闻语境“是辨证的、交叉的和动态的”;进而研究了新闻语境的“场”效应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论文还对中美新闻语境的特点与应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研讨了全球化时代我国如何运用新闻语境增强新闻传播效果的论题。  相似文献   

9.
学术期刊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术传播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学术传播的一个基本特征,读者与作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互动关系。读者与作者的互动水平由读者、作者和编辑各自承担责任的能力和程度决定。作者要树立读者意识,提供创新性、可读性论文,回应读者的互动要求;读者要提高互动意识和能力,参与学术争鸣,写作时规范引用行为;编辑则应树立读者本位观,提高刊物质量,采取技术措施,促进读者与作者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在越来越多的学人投身于新闻传播学领域,新闻传播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时,我们必须警惕:繁华过后或许是废墟。为了新闻传播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和摘掉“新闻无学”的帽子,学科极力扩张地盘,内容庞杂无序,良莠难辨;要建立以“术”为基础和基本导向的新闻传播学学术体系,确立新闻传播学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貌真实伪和生吞活剥的学术态度与方法阻遏了新闻传播学研究,到了该检讨我们的学术态度与学术规范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公共话语的新闻,其结构既直接地与社会实践和新闻制作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又间接地与新闻媒介的机构环境、宏观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荷兰新闻传播学者托伊恩.A梵.迪克所著的《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以报纸新闻为蓝本,从话语分析的角度重新阐释了新闻理论的话语意义。即一方面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文本的制作和构建,另一方面是受众对新闻文本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从两方面相契合的“新闻文本”出发,作者集中论述了“新闻的话语如何区别于其他的话语形式”和“新闻的话语为什么区别于其他的话语形式”两个问题,并且通过话语和认知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突显了其对效果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文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文献数量、文献著者、科研机构、关键词、文献被引频次、文献下载次数等方面统计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总结、论述。  相似文献   

13.
《重庆抗战新闻与文化传播史》是知名作家、评论家、新闻学家张育仁先生的论著之一。张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新闻思想史和抗战文化史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文化批评活动,著有《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抗战电影文化论》、《炼狱中的生命哲学》,被《20世纪重庆文学史》评价为"以冷峻的现代理性精神和公共意识从事文化和历史反思与批评的学者型作家"。本书将重庆抗战这段宏大而悲壮的历史,置放在中国现代化转型以及思想发展史和国际信息战、心理战的多重视角来进行学术考察,同时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以及多侧面、深层次的追询和阐释,其思考领域广泛涉及到与新闻和文化传播活动有关的战时政略与战略、战时新闻理论与新闻政策、战时新闻统制思想与新闻自由等重大学术问题,并一一作了细致的审理和独到的揭示。  相似文献   

14.
以"共享、聚合、互动"为核心理念的媒介融合,不仅带来了传播观念上的革命性变革,更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业务形态的全部过程。从"新闻采集方式的变革"、"新闻制作的理念变革与实践突破"、"新闻传播环节的变革"三个方面对媒介融合的新闻业务流程进行解析,可以清楚得出新闻业务流程经过整合和发展后出现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动新闻"是当代数字传媒以写实的手法通过动漫的方式所呈现的一种新闻样式。"动新闻"的内容大多为负面社会新闻,不利于阅听人的身心健康,在传播上可以通过手机或网络下载阅读。台湾壹传媒旗下的《苹果日报》推出"动新闻"后,因其报道内容膻色腥而震惊全岛,激起"动新闻事件"。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媒体产品形态与内容、媒体市场赢利与社会责任、媒体自律与他律等关系的相互纠结。因此,详细剖析"动新闻事件"引发的争议,从批判媒体教育学视角解析"动新闻"的传播模式,分析"动新闻事件"背后的媒体素养教育观,阐明台湾媒体素养教育的实践困境并提出相关对策,对"动新闻"的传播和阅听人媒体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学术评价本身具有决策、激励、导向、规范作用,既有助于学术成果的传播和转化,也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院和科研管理部门而言,论文成果发表量和被引情况等是评价教师个人学术价值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教师科研成果分析,致力于提高学术评价的透明度,倡导学术争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推动学院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和健康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道路的研究渐入高潮。各类相关著作、论文的出版发表、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推进了中国道路研究的深化。学者们围绕"中国道路"内涵,分析了"中国道路"的特征、机遇与挑战、前景,对"中国道路"与"苏联模式"、"中国模式"及"中国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国际示范效应、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等方面梳理了中国道路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路理论的研究,加强中国道路国外成果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雯 《岭南学刊》2013,(1):125-128
根据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对《岭南学刊》从1994—2011年刊载论文的被引篇数、被引频次、被引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出:《岭南学刊》刊载论文的篇幅适中,信息量较丰富,学术价值逐年不断提高,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5种青年研究类期刊1251篇高频"被引"论文的产出分布分析,以把握青年研究类期刊的办刊水平与青年研究核心群体所在;对关键词的频次、共现、社会网络关系分析,以把握青年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再结合典型个案分析,把握青年研究领域内具有持续性的基础性、前沿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青年研究>2001-2007年间所发表论文引文和网络传播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本刊论文被作者利用的状况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