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城镇化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和社会控制的放松,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快车道。30年中,中国城镇化水平提升了约30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即将超过50%。但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来看,中国城镇化程度仍然滞后了近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也是现代化的一项内容。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制约了现代化进程,也决定了加快城市化进程将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引擎”。而中国的城镇化模式的确立,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国情,即它已是工业化国家,却又是个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因此,发展小城镇将是最佳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一、湛江市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市一直把推进城镇化进程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一项重要战略,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的政策和措施,使得城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然而由于各种体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湛江市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截止2012年底,湛江市的城镇化率只有38.3%。目前,湛江市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城镇化总体水平低,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4.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残疾人事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也滞后于总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残疾人总体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5.
<正>黄锟在2014年8月20日《中国经济时报》上撰文指出,新型城镇化能否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套新的标准和要求来约束。一是水平适当。健康城镇化是适度城镇化,要求城镇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宜,适度同步、协调发展。判断城镇化率是否适当,需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既要看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又要进行国际比较,考察同类国家或不同国家同样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情况。二是速度适中。健康城镇化是速度适中的城镇化,强调速度与质量相协调,即城镇化速度要与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反映城镇发展质量的指标相协调。城镇化是否健康不能单纯从城镇化速度来判断。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与工业化能否协调发展事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效率的高低。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两者互促互进,互推互动,形成一种同向发展的互动力。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任何超前、过度或滞后的工业化和任何超前、过度或滞后的城镇化,都不是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生成若干新的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7.
成渝城市群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该文从城市群城镇化空间结构的角度,针对反映城镇化水平的人口、土地、经济子系统,采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协调发展模型,分析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城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认为,成渝城市群受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水平的不同影响,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城市群协调发展度普遍偏低,土地利用系统处于低水平发展;成渝城市群应以内涵发展为主、消除人口城乡迁移阻碍,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巩固和提升中国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协调健康发展,加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分析城镇化进程中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通过运用Eviews软件对山东省1981—2007年的人口城镇化率和服务业就业水平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ADF检验和戈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化对服务业就业水平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但城镇化对服务业就业水平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为了更好地推动城镇化进程和就业水平的提升,从而引导服务业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有必要积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做好城镇发展规划,加快城镇化建设,增强大城市的辐射集聚能力,按照功能导向原则促进城镇化进程,进而推动农村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举措。因此,分析我市城镇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主要对策,对于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具有重要意义。一、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的新兴直辖市。我市直辖以来,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城市发育还不够,辐射功能不强,城镇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管理水平还不高。这种状况与直辖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1.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二者相互促进。过去,我市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模式,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也致使城镇化滞后  相似文献   

10.
人口城镇化速度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成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因此,有效化解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推进城镇化战略时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需要在科学把握城镇化规律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关系,给农民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1.
简新华 《理论月刊》2012,(4):104-107
湖北省近年工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位呈现下降趋势,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而且使得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的上升趋势相反,也呈现下降趋势,所以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湖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湖北省城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不是工业发展太慢,而是对城镇化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土地、住房等制度存在缺陷,改革力度也不大。湖北省现在需要积极推进的不是会产生各种"城市病"和"农村病"的"过度城镇化"、"大跃进"式的城镇化、"半城镇化"、"伪城镇化"、"被城镇化"、"贵族化"城镇化等"病态城镇化",而是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镇化"。湖北省现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必须提出新思路:改变武汉市"一市独大"的局面,不要限制武汉市的发展,尽快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圈和沿两江的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带、网;以工业化、信息化、服务化促进城镇化;重点是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促进城镇化的制度创新先行一步;多渠道筹措城镇化资金。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发展失衡,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这主要是受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二元户籍制度和不彻底的分税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要有序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就要“对症下药”,加快推进户籍、土地、税制等相关制度改革,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挖掘更多释放人口城镇化空间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得我国东、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始终处于不均衡状态。本文通过分析区域人力资本存量与城镇化及产业发展的关系,探析我国区域城镇化进程差异的人力资本因素。一、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对城镇化发展影响分析2010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城镇化率分布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人力资本存量最高的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6,(11)
正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本质是农民生活方式转变。这一转变伴随着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江苏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工业化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了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城镇化可分为两个方向:城市化与小城镇化。它们的进程还同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相应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所以城镇化率很低。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现在,应当认真研究适合我国西部地区实际的城镇化方略,用以指导城镇化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以促进西部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一、我国及其西部城镇化的现状城镇化是指农村人…  相似文献   

16.
徐翠枚 《新东方》2014,(2):58-60
海南经济发展起步晚、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起步阶段,如何实现海南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基于对2010年海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的研究分析,着重讨论海南人口城镇化的现状、滞后原因、与经济发展关系及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超越,是“人的城镇化”对“物的城镇化”的超越,而“人的城镇化”的实现归根结底依赖于城镇治理水平的高低。目前,我国的城镇公共治理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因此,按照善治及其原则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构建中国特色的城镇公共治理体系,也就成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8.
周岚 《群众》2020,(20):30-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在此过程中,中国不仅没有产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贫民窟问题,相反抓住城镇化的机遇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总体居住水平,解决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城镇化人口的"住有所居"问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发展道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运用协调耦合度模型,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个角度探讨我国东中西部城镇化过程中二者协调发展的时间演变规律以及区域差异,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实际发展水平仍然偏低;(2)东中西部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3)东中西部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人口城镇化领先,中部土地城镇化较快,西部土地城镇化超前,不利于全国综合协调耦合度的提高。基于此,应优先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与财税制度改革,继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配套GDP考核机制及产业政策改革,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积极突破制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实现二者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住房条件、城乡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工业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在推动着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城镇化建设是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