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严华 《检察风云》2014,(19):36-37
“你留下房子,我为你养老”。“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老人可以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定期获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房主去世后,该房产出售用于归还贷款,其升值部分归抵押权人所有。  相似文献   

2.
养老是与老百姓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除养儿防老、购买养老保险等传统养老方式外,“以房养老”也成为公众热议的方式之一。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将自己的房屋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由上述机构支付自己所需的养老费用。但绝大多数人又认为,将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并不划算,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实现养老和有房可居的共赢呢?  相似文献   

3.
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房屋产权。随着我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以房养老必将慢慢推进,随之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以社区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以需求推进养老设施和金融机构的发展,构建新型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4.
程威 《法学研究》2023,(1):55-73
住房反向抵押是以房养老模式下补充养老财务保障的重要制度,其实施中出现老年人参与范围局限、财务不稳定性突显以及非借款配偶方权益保护不足等问题。根本成因在于老年人认知弱化与住房反向抵押复杂性的紧张关系、住房反向抵押养老功能与金融机构营利追求的内在冲突、当事人利益保护规则失当等。住房反向抵押的实施应选择银保合作模式,并借助强制咨询制度控制老年借款人的事前风险,通过设置政府支持的保险基金来减轻老年借款人与贷款人的事后受损风险。关于借款人的保护,应借助成年监护制度协助借款人决策,落实贷款人适当性管理义务以优化信息披露,设置居住延期保护规则维护非借款配偶方权益,确定处分清算机制强化继承人利益协调。关于贷款人的保护,应借助约束性条款预先涤除在先担保权益,确保住房反向抵押债权的预期实现,并通过资产证券化控制流动性不足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9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7000字文件,有17个字最引^注意: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此举被称“以房养老”,即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每月获得养老金额。  相似文献   

6.
尹卫国 《检察风云》2013,(21):36-36
国务院于目前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提“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以房养老”,这引起广泛关注,有观点认为“以房养老”就是政府要老百姓拿房子自己养老。  相似文献   

7.
“你留下房子,我为你养老”。“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老人可以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定期获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房主去世后,该房产出售用于归还贷款,其升值部分归抵押权人所有。
  6月23日,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自7月1日起,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开展“以房养老”试点,试点期限为两年。然而试点一个多月以来,市场反应冷淡,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保险企业,对此新生事物仍然抱有疑虑。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以房养老”,其试点工作又该如何落地呢?  相似文献   

8.
杨登峰 《政府法制》2013,(31):16-17
9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媒体和社会舆论对“以房养老”可行性展开热议。近期一项调查表明,仅三成网民接受“以房养老”,大部分网友对此举持否定或观望态度。  相似文献   

9.
<正>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2013年我国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完善投融资政策中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2014年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北京、上海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规定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可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但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  相似文献   

10.
微专栏     
《法律与生活》2013,(19):27-27
人民网(人民网法人微博)北京、上海曾有过以房养老的探索,但效果欠佳。公众不愿也不敢抵押房屋;房地产市场走向扑朔迷离,让双方惴惴不安。在中国靠“卖房典地”来养老会遭遇伦理和心理的双重阻力。以房养老要达到预期效果,这些都是要破除的障碍。广东杰泰律师事务所唐达律师回应:(人生)前几十年为买房贷款,后几十年为生活抵押房子。  相似文献   

11.
滕明兰 《法制与经济》2008,(20):103-104
人口明显老龄化,并且6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这些特征使得广西所面临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由于农村生产力落后,养老社会化覆盖卒低,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在逐渐减弱。土地养老保障功能也逐渐衰退,针对这些问题。广西农村养老需要构建非缴费性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行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并且要加强土地保障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作为将养老与住房有效结合、实现以房养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领域之一,“不动产反向抵押”在许多发达国家已被证明是一种成熟的房屋融资模式。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快速迈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压力加重的现状,通过对不动产反向抵押进行理论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在详细阐述其存在的各种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等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对我国适时推行不动产反向抵押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障碍等进行分析,并对其制度的建构及运作机制提出思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下,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正在持续上升,老年人口在给养老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养老服务改善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客观分析我国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本文认为,进一步发展养老产业,应注重宏观政策的延续性和协调性,发展模式应满足需求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加强养老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发展相脱节,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显,如何做到老有所养已经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占较大比例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在农村空巢老人家庭中,传统的家庭型养老功能已逐步丧失,机构养老机制一时又难以完善,使得农村空巢养老处于两难的境地.居家养老作为一种结合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无疑是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最佳选择.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生活、医疗、精神慰藉等各方面的照顾.通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完善法律法规给农村空巢老人以安度晚年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社会》2007,(2):8-9
近年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正在探索一种既经济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即“居家养老”。据测算,这种居家养老方式与兴办养老院相比,节省了不少开支。面对目前中国的国力,居家养老是一种既爱老年人欢迎,又比较节省资金的养老形式。  相似文献   

16.
王玮  赵琼 《法制与经济》2009,(8):128-129
至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老年人养老成为社会普遍的话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与困境,本着“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农村养老立法价值取向,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商务与法律》2005,(4):49-49
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2005年8月22日主持召开部长会议,会上审议并通过了抵押债权法草案。上述法案旨在确定各类中长期抵押债权的法律形式,鼓励阿银行及金融机构主动采用这一新的融资方式用以促进住房建设。根据此法案,阿政府将设置专门金融机构来负责各类抵押债权的管理与流通。引入抵押债权法是阿当前银行金融体系现代改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讲究“老有所依”,古人对于孝道的推崇便是养老文化的一种反映。追古思今,现在的国人们却有可能面临着“老无所依”,传统金字塔的三级养老体系中存在着各种问题。未来,养老或许将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存在。揭秘现行养老体系如果把现行的养老体系比成一座金字塔,那么塔底是大家熟知的基础养老金,塔身是企业年金,塔尖是个人养老储蓄。不过,这个金字塔型的三级体系并不牢固,甚至可以说根本无法支撑未来养老。  相似文献   

19.
高磊  许琳 《法制与社会》2011,(33):191-194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应对“银发浪潮”、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必然选择。本文采用丈献分析法对目前学界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有关研究成果和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为更好的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广西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明显老龄化,并且6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这些特征使得广西所面临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由于农村生产力落后,养老社会化覆盖率低,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在逐渐减弱,土地养老保障功能也逐渐衰退,针对这些问题,广西农村养老需要构建非缴费性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行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模式并且要加强土地保障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