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测谎结论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特征,因此,测谎结论的属性是证据,且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形式之一的鉴定结论。当前我国测谎规则体系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等问题,应从测试主体、测试程序、测试环境条件、测试方法和测试结论的审查等方面对测谎规则体系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2.
美国历史上首次对测谎结论的证据规则作出权威性规定是在Frye诉美利坚合众国一案。随后几十年里,Frye规则成为科学证据采纳性的标准,将众多"伪科学证据"排除在法庭之外。199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又建构了Daubert规则,改变了测谎结论在法庭的应用。但是由于测谎技术在相关学术领域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美国大多数州法院对测谎结论的法庭可采性仍然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我国在测谎技术方面的研究水平及相关应用与美国相比还比较落后,应当对刑事案件中的测谎结论进行严格的再审查,方能提高测谎结论的可采性。  相似文献   

3.
与其他使用测谎技术的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中国不仅对测谎仪器的技术性问题的研究起步晚,理论研究薄弱,对规范其使用的法律制度基本上也处于空白状态。加之对测谎技术知识的匮乏和宣传上的一些误导,人们对测谎技术理解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如测谎技术是测试人说的话是真是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能逃过测谎、测谎结论是没用的、测谎技术是万能的、测谎技术就是仪器测试、测谎结论是仅从测试图谱得出的等,这些认识误区制约着测谎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本文就常见的测谎技术认识误区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测谎技术在刑事司法、维护国家安全、民事裁决、防范恐怖活动等多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准确性和有效性是测谎技术的关键。反测谎是随测谎技术发展而衍生的一种个体实施的对抗、干扰测谎的行为,反测谎的运用对测试人员实施测试、分析图谱、出具结论会造成困难。认知脑电技术是伴随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而逐渐进入应用领域的新型测谎技术,它通过对被测人呈现案件相关刺激,并分析其对刺激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进而推断出被测人是否参与案件。相对于传统多道仪测谎,认知脑电技术在基础原理的严谨性和测试结论的科学性上存在诸多优势。比较传统多道仪测谎和认知脑电技术在技术原理、反测谎实施方面的诸多差别,并介绍国内外前沿的研究成果,对于认知脑电技术的反测谎研究发展是能够有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5.
测谎研究应当突破当前单纯技术层面的研究,立足大侦查、大测谎,重视侦、测、审的综合研究,为测谎技术的更好发展寻求有效途径。对侦查人员进行测谎知识的科学普及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助于测谎技术为侦查工作的有效服务。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4)
言词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又被称为"人证",是指以人的陈述作为表现形式的各种证据。和与其对应的实物证据相比较,言词证据具有内涵丰富、易于收集和保存、证明力强等优点,在刑事证据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言词证据又有诸多缺陷,在司法实践中,对言词证据进行准确分析,判断其对刑事案件的证明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指纹鉴定证据一直被视为权威的科学证据,在诉讼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已被承认将近一个世纪的指纹证据却开始遭到挑战。Daubert规则及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第702条的修订,赋予了审查判断其证据能力的新标准。要立足于我国的司法实践,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技术成果,对指纹鉴定证据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使其在诉讼活动中得到更加客观合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取证的法律问题主要涉及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和电子证据的证明力。本文首先对如何证明电子证据的真实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证明真实性的方法。接着探讨了电子证据的证明力问题,认为电子证据应属于书证的范畴。最后又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电子证据的取证工具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犯罪心理痕迹属于思维证据,它与犯罪行为、环境等具有内在联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犯罪心理的特征和外部表现,可以为测谎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测谎技术的生理心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测谎”技术的生理心理学研究集中在多道心理测试技术研究和脑电波测试技术研究两个方面,两者各有优点与不足,并都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尽快确立测谎的统一标准和指标是发展我国的“测谎”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DNA证据在侦破案件和法庭定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其技术本身存在缺陷,或鉴定过程渗入人的因素,以及缺乏相关的程序规制,在运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偏差,导致冤假错案。对于DNA证据应审慎对待,尤其在庭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DNA证据的审查判断。无论是规范DNA证据庭审程序的审查范围、审查途径,还是完善DNA证据的认证规则,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规则,以规范法官对证据的判断采信。针对我国DNA证据运用的司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完善DNA证据审查规范化程序。  相似文献   

12.
DNA证据在侦破案件和法庭定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因其技术本身存在缺陷,或鉴定过程渗入人的因素,以及缺乏相关的程序规制,在运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偏差,导致冤假错案.对于DNA证据应审慎对待,尤其在庭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DNA证据的审查判断.无论是规范DNA证据庭审程序的审查范围、审查途径,还是完善DNA证据的认证规则,都需要建立相应的规则,以规范法官对证据的判断采信.针对我国DNA证据运用的司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完善DNA证据审查规范化程序.  相似文献   

13.
非法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涉及犯罪控制和人权保障、实体公正与程序正义的价值选择。对其证据能力的不同选择,直接关系到刑事诉讼目的的能否实现。在我国,对于非法证据的证据能力如何,理论界说法不一。从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立法及实践,并结合我国立法现状及国情来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是我国诉讼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在电子证据的立法和实践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社交网站上的媒体证据运用也不例外。近年,社交媒体证据在婚姻诉讼中的使用率激增,办理此类案件的律师如何挖掘其中的相关证据,尤其是对这些证据在诉讼中如何运用,都具有探讨的价值。在学习专家学者理论和分析诉讼律师实践的基础上,探讨美国社交媒体证据在婚姻诉讼中的运用,由此对我国的诉讼立法和实践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5.
简论测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在识别谎言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非科学到科学 ,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过程。近代测谎技术是从采集人的生理参数开始的 ,测谎技术的发展伴随着采集生理参数装置的改进而进步。现代测谎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 ,综合多学科理论 ,成果呈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宇飞 《学理论》2009,(23):150-151
要在我国建立切实可行的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必须要先明确刑事非法证据的排除范围。本文从分析非法证据的含义入手,对我国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刑事立法现状进行了介绍,指出其在排除范围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寇英杰 《学理论》2013,(8):118-119
在我国,以往量刑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随着量刑规范化改革的进行,量刑被提到了与定罪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也引发了对量刑的基础---量刑证据的关注。但我国量刑证据制度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司法机关相继出台的规定中,均涉及对量刑证据的规制,但这些规定十分零散,且不够完整与系统,相对于成熟的定罪证据制度而言,量刑证据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概念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刑事证据领域最有争议性的规则之一。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定义在各国以及国内学者之间也存在不同的表达和理解。为规范执法,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所应当包含的内涵要素角度出发,对其定义重新界定,可为规范公正执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毕晓宇 《学理论》2013,(8):134-135,194
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民事证据收集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通过梳理日本民事证据收集制度的改革背景、内容并对其评价,从中得出对我国证据收集制度改革的启示如下:完善开庭前准备程序;完善当事人举证制度包括明确接收当事人提交证据材料的手续;促使当事人积极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9)
美国民事证据开示制度建立在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之下,主要强调双方当事人在庭审之前从对方处获取"证言、文件及其他证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促进案件的和解。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民事证据开示制度,仅存在与此相类似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在分析证据开示制度的完善性的基础上,试图寻找该制度对于完善我国民事证据的庭前交换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