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各种原因,中俄对中亚的政策有很大的不同,但双方应考虑到彼此动机的差异.鉴于这两个大国都有志于中亚的稳定,而中亚的稳定又有赖于双方旨在刺激中亚经济发展和消除中亚贫困的共同努力,因此中俄有可能、也有必要协调双方在中亚的利益.上海合作组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协调中俄之间、以及中俄与中亚各国间利益关系的体制框架.  相似文献   

2.
1991年中亚五家独立伊始,欧盟就开始向中亚国家提供政府开发援助。为了规范其援助活动,欧盟逐步建立起了连贯完整的援助政策制度框架。为更有效应对内外部形势对其援助政策提出的挑战,欧盟往往适时对制度框架中的援助理念、援助重点、工作方式、决策程序等有关援助活动的重要问题进行修正或调整。2007年起欧盟通过新的工具来实施中亚援助政策,反映了欧盟援助政策制度框架的灵活性与连贯性,这又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欧盟中亚援助活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俄罗斯东正教在中亚五国的历史与现状,审视了俄罗斯东正教对中亚五国的意义并展望了它在中亚五国的发展前景.本文认为,俄罗斯东正教在中亚五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它在中亚五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沙俄时期的扩张阶段、苏联时期的沉浮阶段和中亚五国独立后的复兴阶段.尽管它在宗教规模和影响力上都远不及伊斯兰教,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它在中亚五国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未来,俄罗斯东正教在中亚五国不仅不会消亡,而且将拥有更令人瞩目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国家的“全息”现象、国家定位、政治经济转型、危险的“盆地”现象和怎样融入国际社会等层面分析了中亚各国的战略走向。中亚各国面临两个战略过渡:一是从苏联的组成部分向完全的独立状态过渡;二是从传统模式向新的模式过渡。本文还指出,中亚地区正受到三股极端政治势力的威胁。若干内外因素影响到中亚各国的稳定。独立后中亚各国越来越展现出独特的社会风貌。重塑自我和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中亚各国的两个主题。  相似文献   

5.
中亚的民族问题及其影响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建华 《俄罗斯研究》2002,(1):70-76,28
中亚民族问题由来已久,1991年中亚五国独立后,民族矛盾虽然没有导致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但民族问题仍然复杂而明显,并成为影响21世纪中亚地区战略空间发展走向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俄俄美在中亚地区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三边结构,中俄美都是独立的一极;另一种是两边结构,中国和俄罗斯联合为一边,美国为另一边.这两种形态混合存在,各有其意义,它们都反映出中亚大国关系结构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自独立以来,中亚国家的边界管理一直无法有效保障该地区安全,也未能起到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欧盟为保证在中亚的能源和安全利益,积极推广欧盟边界一体化管理经验,主要通过BOMCA(边界管理)和CADAP(毒品行动)两个援助项目予以实施.欧盟援助下的中亚边界合作已初具规模,其最终目的是将中亚国家边界与其东部邻国边界有机连接起来,再将东部邻国边界与欧盟边界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从欧盟到中亚统一而有效的边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这"三股恶势力"成为中亚国家独立以来最主要的安全威胁.以"乌伊运"为代表的这些邪恶势力打着民族、宗教旗号,在费尔干纳等地频繁制造恐怖暴力事端,以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权.中亚"三股恶势力"问题的凸现,具有相应的国际背景和社会根源.在多层次的国际安全合作中,上海合作组织遏制"三股恶势力"的努力令人瞩目.近来中亚安全严峻局势表明,彻底铲除这些邪恶势力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中亚国家独立后,探索建立区内一体化组织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同时中亚国家还积极参与和发展与区外国家、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关系,借助国际力量提升地区实力,实现中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亚国家经济呈稳步上升趋势,各国对解决区内合作问题的认识发生变化,普遍认同通过谈判和妥协是寻求区内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同时认识到来自区外的投资和援助治标不治本,中亚地区事务的最终解决需要依靠区内国家的共同努力.在哈萨克斯坦的大力推动和提议下,组建新的中亚一体化组织"中亚国家联盟"的进程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10.
苏联剧变后,原苏联中西亚地区各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其地缘政治重要性凸现。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曾指出中亚地区是“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欧亚大陆的心脏”谁控制中亚,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控制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全世界。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亚地区勘探出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不断增加,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